從美職籃球員薪資看職業體育的“通貨膨脹”

2023-11-17 07:16:10 來源: 《環球》雜誌

6月10日,英超曼徹斯特城隊贏得歐洲足球冠軍聯賽冠軍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年薪百萬,到如今的半億美元,NBA球員的頂薪增長了50倍。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浩明

編輯/黃紅華

  2023-2024賽季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激戰正酣。

  值得一提的是,本賽季NBA的球員薪資總額再創新高,斯蒂芬·庫裏成為NBA首位“5000萬美元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年薪百萬美元,到如今的半億美元,NBA球員的頂薪增長了50倍。

  NBA的球員工資是如何確定的?千萬年薪的球員到手究竟能拿到多少?職業球員的薪酬又為何如此膨脹?

不斷走高的年薪

  2023-2024賽季,NBA的薪資總額約為48億美元,也就是説,每支球隊的平均薪資達1.6億美元,這個數字相比去年上漲了7%,比三個賽季前則上漲26%,那時,薪資超過1.6億美元的NBA球隊還只有3支。

  本賽季球員薪資前六位的球隊分別是金州勇士、洛杉磯快船、密爾沃基雄鹿、菲尼克斯太陽、費城76人和邁阿密熱火。

  其中,庫裏仍然是聯盟薪資最高的球員,他已經連續七年高居NBA球員工資榜榜首,本賽季的薪水更是高達5192萬美元,成為NBA歷史上首個年薪突破5000萬美元的球員。年薪超過4000萬美元的球員也多達18人,而上賽季僅有9名球員的年薪達到這一數字。

  從已經簽署合同的NBA球員信息來看,到2024-2025賽季,丹佛掘金的約基奇、費城76人的喬爾·恩比德、菲尼克斯太陽的布拉德利·比爾,以及洛杉磯湖人隊的勒布朗·詹姆斯,有望和庫裏一起進入“5000萬美元”俱樂部。詹姆斯更將在2024-2025賽季成為首個職業生涯薪資總額超過5億美元的NBA球員。

  NBA頂級球員薪資上漲可以説是肉眼可見的越來越快。未來,NBA薪資的上限預計還將不斷刷新,本賽季前,傑倫·布朗與凱爾特人簽下了5年3.04億美元的大合同,成為NBA歷史上首位“3億先生”,東契奇5年3.67億美元的合同更是超過了邁克爾·喬丹職業生涯的總薪資。

  乍一看,薪資之高令人咋舌,但實際上,球員真正到手的數額遠比賬面上的少。美國的個稅是三級徵收,包括聯邦稅、州稅和城市稅,收入越高,稅率越高。例如庫裏在2019-2020賽季的薪資為4023萬美元,僅聯邦稅一項稅率就高達33.61%,金州勇士隊所在的加州還要再徵收11.84%的個稅,再加上10%的第三方託管費,庫裏實際到手僅1792萬美元,只剩下約44.5%。

  上世紀80年代,“魔術師”約翰遜和“大鳥”伯德這樣的NBA頂薪球員的年薪也不過百萬美元左右。上世紀90年代開始,NBA的薪資開始起飛,特別是隨着1995年的NBA新的轉播合同生效,NBA球隊的工資帽從1596萬美元暴漲到2300萬美元,彼時,NBA還沒有“奢侈稅”規定,一張張破紀錄的大合同被簽下。

  1991年,芝加哥公牛隊的“二當家”皮蓬幫助球隊贏下NBA總冠軍後,與球隊簽下一份7年1800萬美元的合同,年均薪酬257萬美元。在當時來看,這樣的薪資水平已經算是頂級,在1991-1992賽季NBA球員年薪排行中可以排到第18位。但到了1997-1998賽季,這一年薪就只能排到聯盟第122位了。皮蓬的隊友喬丹,該賽季的年薪高達3314萬美元,是皮蓬的12倍。

  NBA歷史上總共經歷了6次停擺,4次是因為勞資協議問題,其中有2次就發生在1990年代,一次是1994年,一次是1998年。特別是1998年,NBA停擺長達203天,那個賽季,在喬丹3314萬年薪的刺激下,NBA的薪資迅速膨脹,當時,森林狼給了剛剛結束新秀合同的加內特一份6年1.26億美元的合同。

NBA球員工資怎麼定

  在長期的勞資博弈中,NBA形成了目前的工資制度,球隊工資主要由兩個參數來約束——工資帽和奢侈稅。

  工資帽是每支球隊每個賽季可以用來支付球員的工資總額,這個數字是根據NBA聯盟上一賽季的總收入來確定的,工資帽的額度是上賽季聯盟總收入的48%再除以NBA的球隊數30,也就是聯盟總收入的1.6%。按照這個算法,本賽季NBA的工資帽為1.36億美元。事實上,工資帽並非一個不可突破的上限,而是一頂可以伸縮的軟帽子。工資帽之上,還有一條奢侈稅線,這條線是聯盟收入的55%除以30,大約是聯盟總收入的1.8%,本賽季的奢侈稅線是1.65億美元。此外,NBA也設定了最低工資的下限,為工資帽的90%,本賽季為1.22億美元。

  這樣的規定,相當於為NBA各支球隊的工資設立了上限、下限和指導線,以此將其工資上下限的差距保持在一個較為合理的水平。

  工資帽和奢侈稅制度的設立,一方面確保了聯盟內部競爭的公平性。通過限制球隊在薪酬支出上的差異,工資帽能夠防止富豪球隊通過高額薪酬吸引頂級球星,從而導致聯盟各支球隊實力失衡。

  另一方面,工資帽也有助於維持聯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控制球員薪酬開支,工資帽可以避免一些球隊因為過度投入而陷入財務困境,因此整個聯盟都能夠保持相對穩定和健康的經營狀態。

  在NBA,球隊的工資總額超過奢侈稅線後,每超過1美元,要向聯盟繳納1美元的奢侈稅。然而,隨着對頂級球星的爭奪逐漸白熱化,各支球隊紛紛突破奢侈稅線,本賽季就有16支球隊破線,工資帽和奢侈稅起到的約束作用正在變小。

職業體育的“緊箍咒”和“貓鼠游戲”

  伴隨着職業聯賽的誕生和發展,管制政策與其形影不離,可謂是職業體育俱樂部頭上的“緊箍咒”。以NBA為代表的美式職業聯賽往往採用工資帽和奢侈稅等政策。而對於採用升降級制的歐洲職業足球聯賽來説,財務管制往往更為複雜。

  事實上,歐洲各國的職業足球聯賽在2011年之前並沒有明確的財務管制政策。但隨着資本大量涌入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和法國足球甲級聯賽等職業足球聯賽,超級俱樂部在市場上大手筆購買球星,球員的轉會費和工資開始激增,聯賽的競爭性平衡也隨之被打破。

  從2009年開始一直到2011年,歐洲職業足球俱樂部每年的虧損總金額都超過了10億歐元,2009年12億歐元,2010年16億歐元,2011年虧損金額更是達到創紀錄的17億歐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歐洲足球協會聯盟(UEFA)開始研究限制俱樂部在球員市場上的過度投入,經過3年醞釀,2011年底,歐足聯正式頒佈“財政公平法案(FFP)”。

  按照歐足聯官方的説法,財政公平法案的初衷是提高俱樂部的經濟和財務能力,提高俱樂部的透明度和信譽;重視保護債權人,確保俱樂部按時向僱員、社會/稅務機關和其他俱樂部清償債務;在俱樂部足球財務中引入更多紀律性和合理性;鼓勵俱樂部以自己的收入為基礎開展業務;鼓勵為足球的長期利益進行負責任的支出;保護歐洲足球俱樂部的長期生存能力和可持續性。

  FFP核心的剛性約束條款有兩個,一是收支平衡規定,規定一傢俱樂部在三個賽季的累計虧損額不能超過一定限額;二是滯納金規定,規定歐足聯旗下所有賽事的參賽俱樂部不可有拖欠付款的記錄,包括與球員、教練、工作人員相關的費用。

  FFP並未給俱樂部制定“工資帽”等球員薪金限制。不過,部分聯賽設置了相關的管制政策。例如,英超聯賽在2013年頒佈短期成本控制原則,2016-2017、2017-2018、2018-2019賽季,英超俱樂部支付給球員的年薪總額分別不能超過6700萬英鎊、7400萬英鎊和8100萬英鎊。

  財政公平法案頒佈後,2012年,歐洲俱樂部虧損即降至11億歐元,此後逐年減虧。到2017年更是錄得6億歐元的盈餘。

  但和NBA一樣,歐足聯的財務公平法案也並非滴水不漏。

  今年2月,英超官方認定曼徹斯特城隊自2009-2010賽季以來連續多個賽季都出現了違反聯賽財務規則的情況,包括未能提供有關俱樂部收入、運營費用、贊助等的準確信息,未能提供教練、球員合同中有關收入的詳盡細節,以及未能遵守歐足聯的財務公平競賽規則等。英超官方還指控該隊自2018年12月以來都沒有配合及協助他們調查,沒有本着最大誠意向他們提供相關的文件或信息。根據英超聯賽規則,違反其相關條款的俱樂部將面臨譴責、罰款或是競技層面的處罰,包括扣除聯賽積分,甚至直接驅逐出英超聯賽。

  2020年2月,歐足聯宣布,因違反財務公平競賽原則,禁止曼城參加未來兩個賽季的歐洲俱樂部賽事,外加3000萬歐元罰款。

  然而5個月後,曼城上訴國際體育仲裁法庭成功,後者宣判涉及曼城的指控有的“不成立”,有的“沒有時效性”,因此決定取消對俱樂部的2年歐戰禁令,並改為只罰款1000萬歐元。而1000萬歐元對於財大氣粗的曼城隊來説,不過是九牛一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管制”和“越線”之間的博弈,看起來仍將繼續。

來源:2023年11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