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有個惠比壽
札幌啤酒總部前的三澤憲司雕刻作品《宇宙的構成》
惠比壽地區在1994年啤酒廠改造完成後逐漸穩定下來,而日本經濟伴隨着泡沫破裂也經歷了30年的停滯。惠比壽這些年的變遷,其實也悄悄發生在居住在這裡的中國人身上。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子江 楊汀(發自東京)
編輯/劉娟娟
“惠比壽”對於日本人來説,有三層意思:首先,惠比壽是日本神話傳説中的財神;其次,惠比壽是日本知名的啤酒品牌;第三,惠比壽是東京的一個地名。當然,“惠比壽”對於我們來説,還有另外一層特殊含義,因為它見證了中日交流的一段歷史。
1964年4月,中日兩國政府就互派記者達成協定。這年9月,中國首批7名記者抵達東京,他們代表7家不同的新聞媒體。來到東京後,他們輾轉多處,終於在1967年落戶惠比壽三丁目。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惠比壽一直是中國駐日記者的大本營,後來隨着記者人數增加,各新聞單位開枝散葉,惠比壽三丁目的院子就成了新華社東京分社,也成了《環球》雜誌記者的辦公所在地。
2024年就是中國記者常駐日本60周年。這些年裏,曾經在惠比壽居住過的中國記者總數超過了百人,大家目睹了中日兩國關係的風雲變幻,記錄了世界的風雲激蕩。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每名記者經歷的都只是在東京和日本的短短幾年。為了紀念中國記者來到日本常駐一個甲子,我們採訪了一些惠比壽的鄰居,聽他們講述身邊發生的故事和惠比壽的變遷,這也讓我們有機會去想象和感受新聞界前輩們曾經歷過的日常。
富士山美景和啤酒花的味道
三澤憲司是我們採訪的年紀最大的一個鄰居,出生於1945年的他兩歲時隨父親搬到惠比壽。父親三澤金藏喜歡書法和唐詩,憲司和弟弟遺傳了父親的藝術基因,從小喜歡美術,高中畢業後上了日本著名的藝術學校武藏野藝術大學。他説,童年的時候,惠比壽還是東京郊區,家附近幾乎是一片荒野。
“母親在院子裏養了很多只鴨子,而鄰居家養了6隻羊,我小時候喝了很多的羊奶。”三澤憲司説,“印象最深的,是站在家裏就能看到100公里外的富士山。”
從小對視覺如此敏感,三澤憲司長大後專修藝術。他的鄰居愛米麗似乎對氣味更靈敏,59歲的她對《環球》雜誌記者説:“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一大早起來就聞到空氣裏瀰漫的啤酒花的味道。因為附近就是惠比壽啤酒廠。”
愛米麗的外公長谷川仁,是日本第一家西洋畫商日動畫廊的創始人,日動畫廊現在依然是日本最大的西洋畫商,代理的畫家有數百名之多。日動畫廊還有一家美術館,藏品超過4000件,裏面不乏畢加索和雷諾阿等世界名家的作品。愛米麗出生於1964年,她説,小時候因為啤酒廠的緣故,惠比壽地區非常嘈雜,每天運啤酒的大貨車進進出出,她上學的時候寧願繞路也要避開酒廠。
中國記者對於惠比壽啤酒廠也有很深的印象。王泰平作為《北京日報》記者於1969年5月開始常駐日本,他在一篇紀念文章中寫道:“離開羽田機場,茫茫夜色中,駛過高速公路,很快就到了‘家’。這個家門牌是澀谷區惠比壽三丁目35番地23號,所以大家都叫它惠比壽。它地處高級住宅區,臨近札幌啤酒廠,後來進進出出路過廠旁時,還能聞到陣陣酒香。”
惠比壽啤酒後來被札幌啤酒收購,成了札幌啤酒的一個子品牌。其實,惠比壽啤酒廠早在19世紀末就在這裡建立了工廠,邀請了德國技師釀造啤酒。這一區域距離銀座所在的東京市中心約7公里,當時的名字叫東京府荏原郡三田村,工廠最初使用馬車搬運産品,但隨着銷量增加,1901年增設了工廠專用的貨運鐵路車站“惠比壽停留場”。1906年,附近又新設客運車站“惠比壽站”。而到了後來,三田村乾脆就改名為惠比壽,再後來,附近更大的區域統一改名成了惠比壽。
1945年,為了對付日軍的負隅頑抗,美軍飛機對東京展開無差別轟炸,因為惠比壽設有啤酒廠,美軍認為是工業區,這裡被炸得非常嚴重。愛米麗告訴我們,外公家被炸彈擊中,珍藏的2000多幅畫化為灰燼。
老房子與新廣場
退休的慶應大學美國文學教授巽孝之住在我們駐地附近,他家的老房子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房前的一株老櫻花樹每年春天花季都吸引很多人來觀看,他説,他家的老房子就是在美國軍機轟炸中僅存的幾座房屋之一。
巽孝之家的老房子裏貼着很多照片,我們在其中一張上世紀70年代拍攝的照片的背景中,發現了當年中國記者居住的樓房。巽教授告訴我們,他小時候對中國記者居住的房子頗有印象,因為附近總有日本警察保護(監視)。
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進入經濟泡沫期,房地産開發熱情高漲,札幌啤酒公司決定將工廠改建成商業區。1988年工廠關閉,6年後,嘈雜的廠區變成了一處集高檔住宅、酒店、美術館、電影院、商場和餐廳於一體的時尚社區,名字改成惠比壽花園廣場,還一度入選日本國土交通省前100都市景觀。札幌啤酒公司也為自己修建了一座總部,大樓外面紅磚裝飾,大門一側鑲嵌着一塊有上世紀初啤酒廠剛剛成立時老照片畫面的白色瓷磚,歷史感十足。而大門外面的廣場上,有一座由三塊巨石構成的雕塑群,雕塑的作者正是三澤憲司,雕塑的名字叫“宇宙的構成”。
1986年,當時只有22歲的小野寺哲也大學畢業後到惠比壽啤酒廠做銷售工作,他現在已經是札幌啤酒博物館的館長,親身經歷了惠比壽廠區的巨變,可能也沒有人比他更合適這一職位了。
“我一進廠就住在工廠內的職工宿舍裏,每天早上都聞着啤酒的味道起床。”小野寺告訴我們。當年的宿舍已經不見蹤影。小野寺後來回到原來廠區所在地,看到“高雅的設施”,感慨萬千。“當初搬走的原因是市中心道路太窄,物流太不方便。為了開發,公司還捐出了其中一大片土地用於修建公共道路和綠化設施。”他説,“一切都變了,如果不是周圍幾條道路上啤酒杯形狀的路燈,你很難想象這裡曾經與啤酒有關係。不變的,只剩下了惠比壽啤酒的味道,還有惠比壽地鐵站附近僅有的兩家沒有改名的居酒屋。”
三澤憲司在他的個人工作室前
如今,普通人家的院子裏再也看不到富士山,要想觀山,必須乘坐電梯登上惠比壽大廈38層的觀景&。
“願世界永遠圍繞在友誼裏”
演員小林成男從小在惠比壽附近長大,他2011年的時候被張藝謀相中,出演了電影《金陵十三釵》中的鬼子兵加藤中尉,此後在北京一住就是8年。2019年回到日本後,他在附近的高架橋下開了一家牛肉店,專賣不添加抗生素的牛肉。小林53歲了,卻是我們採訪的鄰居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但也是與中國接觸最親密的一個。在中國的8年裏,小林成男參與拍攝的電影電視劇有十幾部。他非常感謝中國,“因為沒有日本的繁文縟節,在中國也感覺更自由。”
我們斜對門有一家二手衣店,老闆成田亙從13歲開始接觸古舊服裝,在東京古舊衣服收藏界非常有名。我們偶爾在網上發現他收藏有一件飛虎隊穿過的皮夾克,還有一份中文血幅,那是飛虎隊飛行員的身份證明,以便在被擊落的情況下向中國平民傳達信息並請求協助,血幅上印有當時的中美兩國國旗。這兩件藏品是他1998年從一個美國人手裏收購的,當時的價錢就超過了1500美元,他一直沒舍得賣。
這件皮夾克的胸口部分有一個金髮美女像,這是當時美國大兵非常喜歡的圖標,成田亙非常喜歡這樣的設計。他對我們感嘆:“戰爭是令人沉痛的事情,但時尚永遠是時尚。”
我們穿上這件衣服,騎在他那輛紅色摩托車上拍照。他將照片放在了商店社交媒體賬號上,並留言:“願世界永遠圍繞在友誼裏。”
附近還有一家開了40年的法餐館,這是一家夫妻店。青木實是老闆兼廚師,早年在法國學習了5年廚藝。他已經73歲了,與妻子弘子沒有孩子。
我們周末有時候過去吃飯,會和弘子順便聊聊天。飯菜並不貴,她説有些菜的價錢幾十年都沒變。當然,這樣的價錢放在幾十年前,對於中國記者來説就是天價。據了解,上世紀60年代中國記者剛來日本的時候,月補貼只有4000日元(1日元約合0.06元人民幣),即使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駐外記者的月收入也才兩萬日元左右;而日本普通職工在上世紀60年代的平均月收入就達到了10萬日元,上世紀70年代更是到了20萬~25萬日元。
1994年,惠比壽地區在啤酒廠改造完成後逐漸穩定下來,而日本經濟伴隨着泡沫破裂也經歷了30年的停滯。惠比壽這些年的變遷,其實也悄悄發生在居住在這裡的中國人身上。撫今憶昔,我們不禁為中國記者扎根日本社會的悠久歷史自豪,又為這些年中日關係的起起伏伏而感慨。
來源:2023年11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