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方城:探索古城復興和城市更新4.0版本
瀋陽方城俯瞰圖
穿行於瀋陽中街,仿佛在閱讀一本方城商業興盛發展的史書。
文/《環球》雜誌記者
編輯/張海鑫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世界城市日是聯合國設立的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也是首個由中國政府發起的國際日,激勵人類為城市創新與和諧發展不懈追求和奮鬥。
當前,如何實現老城復興、舊區開發,共建可持續的城市未來,是每個城市管理者都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我國北方,一座保持方城獨有的歷史肌理和空間尺度、文化體驗與商業旅游相融合、千年古韻和時尚元素相契合的夢幻方城熠熠生輝,為探索古城復興和城市更新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400年中街,2300年方城
遼寧瀋陽,有“清朝發源地”“共和國裝備部”“英雄城市”“東方魯爾”等多種美譽,而這一切還要從瀋陽方城説起。方城是瀋陽2300年建城之始、城市文明之源,也是東北地區歷史文化資源最集中的區域。
方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29年,此地為燕國的一個重鎮,名侯城,後成為漢代邊疆的軍事要塞;遼金時期,這裡被稱為沈州城。公元928年,這裡建造起方形的泥土城墻,城內設有十字形的兩條街道,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此建立驛站和衙署,推動手工業的發展;13世紀,元朝在因戰火毀損的原城址上新築土城,城內延續十字大街分別到達四個城門,城內建城隍廟、長安寺,這裡也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邊陲要塞;1388年明代改建“瀋陽中衛城”,官方收購女真人、契丹人的馬匹、人參、獸皮等,邊境貿易甚是繁榮。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於此,到皇太極時,開始將十字街改為井字街。井字的八個端點直通磚城的八個城門,南側橫街中心為瀋陽故宮所在地,北側橫街中段的交叉點修建鐘樓、鼓樓。方城一躍成為清代兩京之一的盛京皇城,瀋陽也開始從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東北地區中心城市。
穿越歷史風雲,方城見證着瀋陽2300年的榮耀和輝煌。瀋陽方城1.69平方千米的面積內,分佈着世界文化遺産瀋陽故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中國首條商業步行街瀋陽中街等,此外,還擁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風貌建築41處,文廟、萃升書院等文物古跡遺址57處,歷史街巷67條,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産49項。
瀋陽中街見證了瀋陽方城的繁榮和蝶變。按照《周禮·考工記》,修建皇宮要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規制,皇太極將鐘鼓樓之間的地段命名為四平街,取意“四季平安”,是一條供貴族購買物品的商業街。因其位於方城中央,又稱中街,沿用至今。
康熙年間,中街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區。據《奉天通志》記載,當時中街地區形成的行市有25處,佔全市的70%,有果品行、估衣行、銅行等9個行,以及銀市、鳥市、帽市、洋貨市等16個市。
民國時期,中街從三丈五拓寬到四丈四,石子路改為柏油路,各大商號將當時最流行的建築風格競相引入,中西風格的建築相得益彰,一時成為“萬國建築博覽會”,樓宇化的同時也實現了電氣化,中街出現了瀋陽最早的紅綠燈,還安裝了路燈,夜間燈火璀璨。國內最早的冷飲企業之一中街冰點、瀋陽第一棟有電梯的建築吉順絲房,都誕生在這裡。
游客在瀋陽中街購物
1997年,瀋陽市政府投資將中街二段、三段改建為1000多米長的步行街道,引入了大量的商鋪門店,建成了中國首條商業步行街,日人流量可達20萬。中街在中國乃至東北亞都具有相當影響。
時光悠悠,瀋陽中街在時代浪潮下也迎來了發展瓶頸。“中街一邊是奢侈品門店,一邊是濃煙滾滾的燒烤攤,而且由於建設年代較早,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房齡較長,沿街建築風格雜糅,中街所在的方城更是在早些年工業建設大潮中沉寂、湮沒。”瀋陽市沈河區委書記林宇航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為更好保護文化遺産、續寫古城歷史文脈,為促進業態功能調整、推動商業産業升級,為豐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煥新城市面貌,最終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從2020年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古城復興和城市更新運動在沈河落地、發芽、開花,結出纍纍碩果。
為古城復興和城市更新提供樣板
瀋陽方城有着不同時代、多種類型、各種風格的歷史建築,這些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也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更是城市品質和特色的重要標誌。“我們論證過很多方案,不能一拆了之,也不能整齊劃一都變成一種風格,最後決定以保護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生活延續性為原則,展現‘方形城池、井字格局,層次分明、主從有序’的總體空間形態,再現歷史記憶,彰顯文化底蘊,充分展現盛京風韻、時代風貌。”林宇航告訴記者。
瀋陽市城市核心發展板塊總建築師吳晨為方城復興總結出“四策”:通絡——以井字形道路為骨架,塑造、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內涵的公共空間,展現各類文物古跡與綠化空間交織的美麗景觀;聚業——以重點歷史文化資源為核心,打造中華文化地標、瀋陽文化高地,架構活力街區並連點成線、擴線成面,豐富文化空間構築市場聚場;承脈——規劃更新、提升保護方城城方廓圓、壇城形制的建設特徵,持續完善瀋陽方城的文化傳承體系;更新——社會多元力量的參與,推進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和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建成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示範社區。
如今,穿行於瀋陽中街,仿佛在閱讀一本方城商業興盛發展的史書:擁有百年歷史的吉順絲房商場樓宇,依然保留着拜佔庭式風格的建築風貌;十余家首飾、餐飲、表行、藥店等老字號商鋪門口,景觀小品還原了清代、民國時期的商品製作和銷售場景。
400年前便與中街形成“前朝後市”格局的瀋陽路,橫貫瀋陽方城,連接着懷遠門和撫近門,是去往瀋陽故宮的必經道路。屋頂是起脊硬山頂,屋面是黃琉璃綠剪邊,門頭用的是垂花吉祥草紋,門窗用的是菱花隔心紋樣或萬字紋,還有垂花門、小斜瓦、瑞獸雕花浮雕……再加上梅紅、纁黃、青驪、岱赭,這些以往在瀋陽故宮或明清建築裏才有的建築風格、色彩和文化符號,正漸次鋪展在瀋陽路沿街兩側建築立面改造的細節之中,默默講述着方城獨特的歷史和風情。
2023年,瀋陽方城共實施54個重點工程項目,圍繞“三橫兩縱、八個胡同、多個節點”,實施了主要街路立面改造、道路鋪裝及斷面優化、瀋陽故宮周邊道路及景觀提升、胡同改造、智慧路燈及亮化等34個基礎設施類建設項目。
圍繞青年一代的消費新趨勢,沈河區還着力引進體驗式、沉浸式、互聯網+等商旅文新業態。無人機體驗教學、演出演藝、直播新媒體、運動健康、手工創意等新興業態逐步成為中街轉型升級的發力點。
“瀋陽方城的建設,不僅僅是單體建築或某個老舊小區改造更新,也不僅僅是街區的騰退改造或文化遺産的重新定義,而是着眼長遠,配合産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承載城市新功能而探索的4.0版本,為國內其他古城復興和城市更新提供了可複製可借鑒的樣板。”沈河區副區長胡韜對記者&&。
爭創5A級景區,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
除了硬體提升,方城軟體建設方面也毫不遜色。
創新管理主體。通過構建“政府+諮詢機構+文化團體+&&公司+商會”的溝通保障體系,方城實現了管理與智力、財力的廣泛聚合和裂變放大,同時成立的商戶自治組織中街商會,探索實行商會前置協商、政府審批跟進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還街於商”,實現了商戶充分自治與政府有為領導的緊密結合。
變革管理方式。借鑒國內先進地區管理經驗,對方城地區清掃保潔、執法檢查等進行條線管理,實行區域閉環管理,做大做強派駐方城的綜合管理力量。
提升管理效能。啟動智慧皇城建設,搭建中街調度指揮中心、景區智慧化設備、大數據&&服務等智慧街區應用體系,實現了街區5G信號全覆蓋,通過對中街地區客流量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實現分析視頻流量數據功能。
7月4日,在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2023年全國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費季主場活動”中,瀋陽中街獲評全國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範案例,併入選全國示範案例手冊。
據介紹,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沈河區接待國內外游客超過660萬人次,瀋陽方城文化旅游景區客流量、銷售額均創歷史新高,成為游客瀋陽打卡熱門“頂流”景區。
記者了解到,未來,長安寺胡同和三益胡同將打造以輕奢、時尚風格為主,集美食、酒吧、文創於一體的“花燈奇肆”;兵部舊址正在建設唐英博物館,擬通過數字技術展示清朝著名的督陶官唐英的工作場景;睿親王府舊址擬建睿親王府保護展示設施和民俗酒店,不斷提升文化品質;西華北裏地塊擬打造體現古城記憶的沉浸式文化消費體場所,推出《遇見》大型沉浸式互動演出……
同時,沈河區將引導盛京大家庭等商業綜合體不斷優化業態結構,打造沉浸式多元化逛游場景,推進西中街黃金珠寶一條街、九門路酒吧一條街、瀋陽路城市會客廳建設,不斷提升瀋陽方城文化産業魅力和影響力。
“明年,沈河區將嚴格對照國家景評標準,錨定打造古城復興典範,圍繞空間形態、經濟業態、環境生態、文化活態融合發展,全面完成瀋陽方城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和綜合保護利用工作,推進建設中華文化地標、區域文化創意中心、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目標。同時,沈河將以城市更新為抓手,持續助推遼寧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在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瀋陽市沈河區區長石國琦告訴記者。
來源:2023年11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