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極化的韓國政治生態

2023-11-01 10:04:35 來源: 《環球》雜誌

 

8月26日,市民在韓國釜山火車站廣場前參加集會,

要求尹錫悅政府採取措施阻止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

  自尹錫悅上任以來,韓國朝野政治分裂與對峙越來越嚴峻,執政黨內部分歧顯然也在加劇。

文/李敦球

編輯/吳美娜

  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10月23日正式恢復履職,他再次呼籲總統尹錫悅全面改組內閣。他同時&&,共同民主黨應在民生問題上肩負重任,並承諾將帶領這一政黨在明年4月國會選舉中獲勝。

  在此之前的10月14日,韓國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首席發言人劉相凡發表書面公告指出,“為了黨的穩定和更好的發展,黨內領導層將全部辭職。”事件傳出,一時成為熱議話題。有韓國輿論認為,這是國民力量黨為在日前舉行的首爾市江西區區廳長補選中失利所採取的措施。

  諸多事態,都傳遞出一大信號:自尹錫悅上任以來,韓國朝野政治分裂與對峙越來越嚴重,執政黨內部分歧顯然也在加劇。

選情“前哨站”引發熱議

  據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10月12日消息,在前一天舉行的首爾市江西區區廳長補選中,共同民主黨候選人陳校薰高票當選。韓國KBS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將此次補選稱為明年國會選舉的“前哨站”,認為共同民主黨實際上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韓國《中央日報》指出,雖然江西區只是韓國226個基礎地方政府之一,但由於此次補選距離明年國會選舉只剩6個月,被認為是體現首都圈民心的風向標。國民力量黨和共同民主黨領導層為了補選全體出動,並集中了黨內力量,因此失敗對執政黨來説無疑是巨大的衝擊。

  李在明&&,此次補選結果是國民的偉大勝利,也是對國政失敗的嚴重審判。國民力量黨則&&,接受選民和國民的嚴厲指責。韓國政界預測,補選一結束,朝野就會立即投入針對明年國會選舉的激戰之中。

  不少分析認為,10月14日“執政黨領導層集體辭職公告”,反映了韓國政壇的一次強烈地震,表明尹錫悅已“眾叛親離”。雖然國民力量黨當時沒有説明集體辭職的具體原因,但不難判斷,原因主要在於尹錫悅上&以來韓國內政外交問題頻出,民眾支持率一直很低,要求其下&的呼聲非常強烈。

朝野政治對立到了“極致”

  韓國曾有過多次在野黨領導人絕食抗議現政府事件,以往執政黨領導人尚會親自前往探望。而此次,非但執政黨領導人沒有看望李在明,甚至還在李在明絕食送醫的當天,發生了韓國檢方提請批捕李在明這樣的戲劇化事件。顯然,此番較量中,主要涉事方都採取了非常激進的方式,表明韓國朝野政治對立已至“極致”程度。

  李在明與尹錫悅最大的分歧表現在兩人對待日本的態度上。李在明對尹錫悅政府的訴求包括:對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明確反對;就破壞民生問題向國民道歉;徹底改組內閣等。韓國媒體認為,尹錫悅近期在“排污入海”問題上給日本“站&”,激化了韓國朝野矛盾。這種“極端對峙”局面,在明年4月韓國國會選舉前恐難有緩和。

  朝野嚴重對立,導致韓國政治生態不斷惡化繼而波及社會民生。今年以來,一股強烈的抗議浪潮從首都首爾開始,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抗議者們抨擊政府的腐敗現象、經濟問題以及不公平的財富分配等,要求政府採取措施來解決這些長期以來困擾韓國的社會問題。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就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染水問題,共同民主黨8月份組織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要求尹錫悅向日本表明真實的民意態度,並向國際海洋法法庭起訴日本政府。

  儘管示威者們試圖通過和平手段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但部分示威活動卻演變成了暴力衝突,使韓國內亂的局勢愈發惡化。

  有分析人士認為,韓國政府應當主動回應民眾的合理訴求,只有通過主動改革並解決民眾所關心的問題,政府才能獲得民眾的信任。然而,尹錫悅政府卻頑固堅守錯誤的理念,維護小集團利益,如此操作,恐難以真正解決廣大民眾的訴求,韓國政治生態恐將不斷惡化。

  10月16日,韓國民意調查機構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國民力量黨所獲支持率降至32%,創總統尹錫悅去年5月上&以來新低。尹錫悅最新支持率降至34%,不支持率升至62.2%。當天,韓國總統辦公室發言人李度運説,尹錫悅已指示幕僚團隊加強與民眾溝通。

施政方向偏航傷人傷己

  韓國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冷戰時期曾是兩大陣營對峙的前沿陣地,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使韓國社會形成了差異明顯的政治勢力長期對立的局面。韓國當前是由保守派勢力執政,同以往相比,尹錫悅政府的對外政策大幅調整,打着遵循“共同價值觀”的幌子,強調與其眼中“志同道合”國家加強合作,過度“媚美親日”,使韓國外交的務實性和均衡性大打折扣。

  加強韓美同盟被尹錫悅視為對外政策的核心。通過採取重啟延伸威懾戰略磋商機制、恢復並擴大聯合軍演範圍與規模、創建“經濟安保對話”機制、參與美國撮合的“芯片四方聯盟”各層級會議,甚至謀求分階段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等,韓國在尹錫悅政府帶領下在政治、軍事、經濟和科技等各方面積極向美國靠攏,成為美國在亞太維霸的棋子。

  為加速推進美日韓三方合作,尹錫悅政府不惜在歷史問題上做出大幅讓步以謀求改善韓日關係,讓韓國財團代替日本企業賠償二戰期間被徵勞工,這被韓國輿論稱為“投降外交”,並遭到韓國在野黨和廣大民眾強烈反對。

  尹錫悅政府的對外政策,是讓韓國加入美國所謂“價值觀外交”陣營,卻忽視韓國所處的特殊地緣政治環境。這種陣營對壘外交思維讓韓國陷入更深的社會分裂,擴大了衝突,嚴重扭曲了社會,正對韓國政治經濟造成明顯衝擊。

  尹錫悅政府在內政民生方面不能安撫民眾,對外政策又極端化,導致韓國民眾利益和國家利益同時受損,勢必會激起民意的強烈反彈,這又會為下一輪政治洗牌準備條件。

  公道自在人心。尹錫悅政府支持率的下降、不支持率的上升,韓國民眾此起彼伏的有關抗議,以及韓國在域內外風評的下降等,都説明尹錫悅政府正日益失去民心。

  問題的根本,正在於其施政方向的偏航,對世界發展內在邏輯的錯誤認識,尤其是對美國的亦步亦趨。

  (作者係曲阜師範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

來源:2023年11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