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重傷式”災害的警示

2023-11-01 10:03:51 來源: 《環球》雜誌

 

這是9月12日在利比亞德爾納市拍攝的受災景象

  摩洛哥、利比亞、阿富汗之所以遭受巨大損失,天災之外,防災減災方面存在短板也是重要原因。

文/侯澄

編輯/胡艷芬

  今年9月以來,西亞和中東地區相繼發生多起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的自然災害。近年來,全球各類自然災害多發,這幾起發生在國外的災害,或許能帶給世界一些反思和警示。

損失慘重

  當地時間9月8日,地中海沿岸國家摩洛哥南部阿特拉斯山區發生地震,震級6.8級;9月10日,地中海颶風“丹尼爾”登陸利比亞東部,引發暴雨和2座水庫潰壩,造成嚴重洪災;10月7日和11日,阿富汗西北部先後發生兩次6.2級地震和一次6.3級地震,震中所在地赫拉特省余震不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這幾起自然災害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截至9月12日,摩洛哥地震累計造成2900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傷。摩洛哥政府在震後發布的公報顯示,地震摧毀了數千座房屋,其中包括位於高阿特拉斯山脈的很多山村,全國受地震影響的居民高達420萬人。另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此次地震可能導致摩洛哥國內生産總值(GDP)損失8%。

  世界衞生組織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利比亞確認的遇難人數為3958人,失蹤人數為9000多人,亦有消息稱洪災最終死亡人數或將超過1.1萬人甚至高達2萬人。根據利比亞水利部公布的數據,颶風“丹尼爾”登陸後不到12小時,降雨量已有170至400毫米。強降雨引發利比亞德爾納河上2座水庫大壩半夜垮塌,給下游地區造成毀滅性災難,重災區德爾納市有四分之一的城區被風暴和山洪摧毀。國際移民組織事後&&,此次災害導致利比亞東部地區4.3萬餘人流離失所。

  截至目前,阿富汗地震已造成約25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另據新華社消息,阿富汗西北部兩次6.2級地震中受損嚴重的奈卜拉菲村,全村300棟房屋悉數垮塌,800余名村民喪生。聯合國相關機構10月10日&&,在一些地方,整座村莊都遭到摧毀。在赫拉特省的5個縣中,有超過1.21萬人(1730個家庭)受到影響。

防災減災短板亟待補全

  摩洛哥、利比亞、阿富汗之所以遭受巨大損失,天災之外,防災減災方面存在短板也是重要原因。

  以摩洛哥6.8級地震為例,震區居民住房質量低劣,防災減災機制缺失,應急救援組織不力、反應遲緩等,都是導致災情加重的重要因素。英國地質勘查研究所地震學相關負責人發表文章&&,摩洛哥這一地區地震並不常見,這導致當地居民甚至政府部門防災減災意識淡薄、防災機制缺失,居民對如何應對震災幾乎一無所知,政府部門面臨災情措手不及。

  在摩洛哥豪茲省震中區域,許多倒塌的房屋設計簡單,還有不少是磚木甚至土木結構。相關專家指出,當地未經加固的房屋結構抗震效果極差。摩洛哥地震再次以毀滅性的方式提醒人們,地震本身或許不會造成人員傷亡,但建築物會。另據媒體報道,在震後救援現場,惡劣的震區道路、混亂的交通,導致挖掘機等重型救援裝備難以第一時間抵達現場,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救援物資及時送達。

  再以利比亞颶風引發的災害為例,國際分析人士指出,颶風和強降雨是誘因,水庫潰壩看似是“兇手”,而國家分裂、社會動蕩導致水庫隱患得不到治理、災害預警機制失靈等,才是真正“禍首”。

  利比亞水利部相關信息顯示,此次垮塌的阿布曼蘇爾大壩和德爾納大壩,都建造於1977年。早在1999年,當地就發現這兩座大壩存在缺損,但直到2008年才簽署了維護和修複合同,可2009年又停止了建設。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總理阿卜杜勒·哈米德·德拜巴9月14日&&,垮塌的兩座大壩長時間未得到維護。利比亞總檢察長辦公室9月25日説,8名地方和水利部門官員已因德爾納河兩座大壩潰壩導致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被逮捕。

  此外,根據權威媒體報道,由於利比亞當局缺乏對颶風“丹尼爾”的精準預判,相關預警只是提醒民眾“注意”暴雨和大風,導致利比亞東部地區民眾並未對此次颶風災害做好防範準備。

  而從阿富汗地震損失和應急救援來看,同樣存在長期內戰導致基礎設施落後、應急救援能力缺失等問題。

應急建設無止境

  面對全球越來越頻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這幾起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的自然災害,仍有警示作用。

  例如,摩洛哥6.8級地震的慘痛教訓再次驗證,震區住房特別是農村居民住房質量好壞與人員傷亡程度密切相關。目前我國中西部少數農村,磚木結構住房仍佔一定比例,抗震抗災效果較好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住房佔比有待提高。同時,可考慮統籌或合併農村危房改造、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拆遷等項目,提升標準、整合資金,實施城鄉住房改善工程,全面提升居民住房的抗震抗災能力。

  利比亞兩座大壩年久失修問題則警示我們,要高度重視城市內及上下游河道景觀攔水壩風險;完善跨區域、上下游的聯防聯動機制,組織日常應急演練和協調指揮等。

  另外,航空救援體系已被證明在上述多起災害中可發揮重要作用。重大自然災害往往極易導致陸路交通中斷,以及電力和通信等基礎設施損毀,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救援力量和物資的及時送達。近年來,在一些強降雨災害中,“翼龍”應急救災型無人機就曾發揮“高空基站”的作用。因此,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航空救援體系及能力建設亦是當務之急。

  目前,全球多地出現地震活躍跡象,類似利比亞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也呈增多趨勢。以鄰為鑒,我國仍需從觀念和機制上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災害預警、防範和救援體系。

  (作者單位:西安明德理工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

來源:2023年11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