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亞太,英國意欲何為?
這是2017年8月16日在英國樸次茅斯拍攝的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的資料照片
“脫歐”後的英國,更加積極主動地介入亞太地區,用“印太地區”稱謂替代原有的“亞太地區”,並把“印太地區”視為與北美、歐洲並肩的一大全球政治經濟中心。
文/李冠傑
編輯/吳美娜
9月,英國與新加坡發布“戰略夥伴”共同宣言,其中提到雙方國防部將加強合作、探索深化各項夥伴關係的可能性……
此前,5月,在日本訪問的英國首相蘇納克&&,英國將在2025年派遣包括一艘航母在內的一個航母戰鬥群重返太平洋;7月,英國商業貿易大臣凱米·巴德諾赫在新西蘭簽署了《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英國正式成為首個加入該協定的歐洲國家……
近年來,英國多方面強化在亞太區域存在感。與“脫歐”後調整其總體國家對外戰略相關,英國圍繞亞太地區展開的系列舉措,正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
英國“印太戰略”漸進升級
2021年3月,英國政府發布《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安全、防務、發展與外交政策綜合評估》(以下簡稱《綜合評估報告》)政策文件,其中34處提及所謂“印太地區”,並首次指出英國的全球戰略要向“印太地區”傾斜。兩年後,英國政府發布更新版的《綜合評估報告》,把“印太地區”視為英國長期戰略的根基,並確保該地區成為英國對外政策的永久性支柱。
英國不遠萬里,深入亞太地區,原因何在?
一方面,英國的“印太傾斜戰略”是其“脫歐”後對自身的再定位,是“全球英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離開歐盟,就必須換種方式擁抱世界,“全球英國”戰略由此而生。英國立足於歐洲,把歐洲-大西洋作為其戰略重心,借此凸顯自身在對美對歐關係中的獨特作用。而所謂的“印太地區”,是“全球英國”戰略構想中新的重心,英國意圖通過戰略傾斜逐漸把該地區變成英國的全球戰略支柱,把歐洲-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有機結合起來,構築英國視角下的全球格局。
另一方面,近年來,亞太地區的重要性日益增強,促使英國格外重視並積極插足這一區域。“脫歐”後的英國,更加積極主動地介入亞太地區,用“印太地區”稱謂替代原有的“亞太地區”,並把“印太地區”視為與北美、歐洲並肩的一大全球政治經濟中心。
具體訴求日益明晰
一句話,英國在全球進行戰略布局的主觀因素和亞太地區日益重要的客觀因素等,促使英國把戰略重心轉向亞太。隨着一連串步驟的展開,英國的具體訴求也日益明晰。
首先,循序漸進在亞太地區進行地緣政治布局。
在2021年的《綜合評估報告》中,英國把俄羅斯視為其“最嚴重的直接威脅”,在歐洲大西洋格局中找到了對抗的目標;把中國視作其“系統性競爭對手”,在亞太格局中也有了戰略對手。
隨着2022年烏克蘭危機的升級,英國政府更加盡心應對俄羅斯這個眼中的“直接威脅”。而中國,則在2023年更新版的英國《綜合評估報告》中被視為“劃時代的挑戰”。有分析認為,英國全力抗擊俄羅斯,目的在於主導和塑造歐洲格局;進擊亞太,則是試圖主導亞太地區局勢,同時捍衛位於印度洋中部的英國軍事據點查戈斯群島。
查戈斯群島原屬於毛裏求斯,1965年英國勒令該島全部居民強行遷移,毛裏求斯一直向英國索要該島。英國曾承諾,在不再需要利用查戈斯群島進行防禦時“放棄”使用該領地。雖然聯合國大會和國際法院表決支持毛裏求斯的正當要求,但英國拒不歸還。有分析認為,英國深入“印太地區”攪局,製造緊張局勢,也是以此為繼續佔據查戈斯群島尋找正當理由。同時,這也是英國把“亞太”説法換作“印太”的原因之一,如此一來,英國便可堂而皇之地以“印太地區”國家身份介入地區事務。
其次,尋找商品出口市場,借助亞太地區的增長潛力提振英國經濟。
歷史證明,英國即使是在戰爭期間也不會忽視經濟利益。即便在英國脫離歐盟後,英歐之間仍達成了零關稅零配額的貿易模式,英國享受對歐經濟便利的同時避免了歐洲移民帶來的衝擊。英國政府對“印太地區”的發展潛力早已作出評估並認為,到2050年,全球經濟56%的增長來自“印太地區”,屆時全球中産階級消費者將達35億人,其中50%以上生活在該地區。
英國政府對本國經濟發展也有預判,認為到2050年英國經濟在世界上的份額將從當前的3.3%降至2.7%。在英國看來,必須為其經濟發展尋找出路,必須維護其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的地位;如果缺失對“印太地區”的經濟嵌入,英國經濟發展將陷入困境。因此,英國積極加入CPTPP,其理由是擴大貿易投資機遇、推進貿易鏈供應鏈多樣化、確保英國未來的世界地位和促進長期利益。預計到2030年,英國對CPTPP的商品和服務出口額將從目前的570億英鎊增至940億英鎊,增長率為65%。
再次,控制海上通道,制定國際規則,夯實英國的海洋強國地位。
英國曾經是海上霸主,尤其看重制海權,直布羅陀、塞浦路斯島、馬爾維納斯群島(與阿根廷有主權爭議,英國稱“福克蘭群島”)、查戈斯群島等海上要塞至今仍在英國掌控之中。英國在2021年的《綜合評估報告》中對2030年的海洋加以展望,關注海洋安全、環境和貿易。在2023年的更新版文件中,英國致力於打造所謂的“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其手段是通過維護“印太地區”均勢來確保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主導該地區。
言外之意是,英國海軍可以在“印太地區”自由航行,隨時展示其海上力量。2021年9月,英國首次把“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部署到亞太地區,借機炫耀武力,攪動地區局勢。在中東重建軍事基地、在亞太地區尋找海軍基地、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簽訂核潛艇協議……英國的“炮艦外交”似乎又回來了。英國一直宣稱自己是在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實際上其力保的是自己制定國際規則的權力。
此外,服務和保護英國公民,吸引亞太地區的移民,提升英國綜合實力,也是英國面向亞太的重要訴求。
目前生活在海外的英國公民超過500萬,其中至少有170萬人生活在“印太地區”。在英國政府看來,必須加強對“印太地區”英國公民的保護力度,若有朝一日英國人的生命與財産安全受損,英國的外交甚至炮艦最好迅速跟上。英國還希冀借此強化在該地區民眾中的影響力,宣揚英國價值理念。英國政府已明確意識到,“印太地區”未來是全球中産階級的集聚地,同樣也是英國優質移民的重要來源地,這對於靠移民推動人口增長的英國來説無疑是雪中送炭。
實力難撐起野心
預計未來一段時期,英國會繼續在“全球英國”戰略下加強對“印太地區”布局。至於其能否實現構想中的“印太戰略”目標,取決於英國政府的綜合手腕和全球局勢的變化。
未來,英國最有可能在經貿領域實現其目標。英國以貿易立國,在“脫歐”之後,竭力尋找商品市場,把目標對準亞太地區。英國是第一個加入CPTPP的歐洲國家,並全面推進與印度、日本、新加坡、東盟等的戰略合作和經貿關係。
英國顯然無法忽視中國的經濟體量和發展潛力,中國是英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中英貿易額近兩年一直維持在1000億美元以上,缺少了中國,英國無法在亞太地區實現其經濟增長目標。
此外,國際社會的偶發事件和英國國內政治,也深刻影響着英國“印太戰略”目標的實現。英國在制定“印太戰略”時難以將一些國際突發事件考慮在內,其中不乏影響英國總體戰略走向的決定性事件。比如,2022年烏克蘭危機的升級,把英國剛剛傾斜的“印太路線”生生拉直,英國將戰略重心再次錨定歐洲,短期內無法在亞太地區過度炫耀力量。
當下,巴以衝突再起、非洲動蕩持續等因素也影響着英國“印太戰略”的實施。更重要的是,英國保守黨政府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確保在明年的大選中獲勝,因此英國國內經濟和社會穩定才是其關注重點。從英國目前的大選民調看,工黨經常領先保守黨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百分點。屆時若工黨贏得選舉、上&執政,英國咄咄逼人的“印太戰略”如何推行,將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
來源:2023年10月1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1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