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幾乎全綠”的建築世界

“MVRDV :綠色工廠”建築藝術展現
MVRDV成立至今所完成的1400多個設計中,有約250個項目以某種方式增加了綠化或自然元素。無論是建成的還是未建成的,這些項目都展望了一個擁有更多植物、水、動物和生物多樣性空間的世界。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娟娟
編輯/黃紅華
走進“MVRDV:綠色工廠”建築藝術展現場,就仿佛走進了一座綠色花園。
踏在鋪滿整個展廳的松軟綠色草坪上,一開始你會倍加小心,但很快就會習慣被這片綠色所包裹。展廳中間,無數綠色建築的圖片圍成一個環形展板,展板外散佈着一個個精緻逼真的建築模型,展板內側是一個將近400平方米的超大屏幕,播放着講述5座國際化城市綠色變遷的沉浸式影像。
9月27日在杭州O2 MUSEUM氧氣場博物館開幕的這場展覽,集中呈現了國際先鋒建築規劃事務所MVRDV近年來的一系列作品,也展示了MVRDV是如何通過思考和行動來構築未來綠色城市的。

威尼·馬斯為參觀者導覽“MVRDV :綠色工廠”建築藝術展
該展覽是為迎接杭州亞運會而舉辦的重要藝術文化展覽項目。盛大的亞運會已圓滿落幕,但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互鑒,還在杭州這座古老而新潮的城市繼續發生。
徜徉在這片綠意盎然的“花園”,參觀者不僅能在充滿負氧離子的氛圍中欣賞一個又一個獨具匠心的綠色建築,還能讓思想翱翔,去考慮建築、自然、藝術、人與未來的關係。
為城市景觀增添更多綠色
MVRDV事務所1993年創立於荷蘭鹿特丹,2000年起開始涉足中國,並於2011年在上海設立了中國辦公室。在成立後30年的發展進程和在中國的持續實踐中,MVRDV最持之以恒的一個決心,就是為城市景觀增添更多的綠色。
通過“MVRDV:綠色工廠”建築藝術展以圖像、文字、裝置、影像、交互等藝術手段呈現的一個個案例,參觀者可以感受到,MVRDV對綠色的迷戀就像一株堅韌的城市植物:即使在最不可能的地方,也能扎根生長。
由MVRDV設計的“山谷”住宅綜合體,坐落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澤伊達斯商業區,設計理念旨在用綠色讓原本單一枯燥的辦公氛圍變得怡人。建築外立面採用反光玻璃幕墻,延續了商業街區給人的傳統印象;內立面則如同玻璃幕墻碎裂後露出岩石與綠植的峭壁。國際知名景觀設計師派特·歐多夫為“山谷”開發了一個植物矩陣,考慮建築所在地的風向、光照強度、溫度和維護等因素,為建築中的每一處種植點選擇適宜生長的特定植物。例如,大型樹木主要分佈在較低的樓層,而最靠上的樓層主要設置小型植物。“山谷”共有超過270棵幼樹和灌木,以及約1.3萬株較小的植物,涵蓋約220種植被。

“MVRDV :綠色工廠”建築藝術展展出的建築模型
2017年,MVRDV將韓國首爾市中心的一座廢棄高架橋改造成一條空中花園走廊,200多個當地品種、約2.4萬株樹木花草形成一條“植物圖書館”通道,供行人和游客駐足游憩。這裡還有一系列公共活動空間,某些地方植物被抬高,下方有商店、畫廊、茶室、劇院、信息中心、維護設施、餐廳等,儼然打造了一座生機盎然的空中花園小鎮。
杭州位於京杭大運河南端,杭州煉油廠是運河工業歷史的象徵。如今,煉油廠已經關閉,曾經佔據廠區的大部分建築被拆除,但仍遺留下來一些大型工廠建築和若干儲油桶。MVRDV聯合景觀設計和城市化實踐機構Openfabric,將杭州煉油廠改造為“大運河未來藝術科技中心”,展示工業向文化轉型的巨大潛力。擁有類似油罐的圓柱形外觀的藝術科技中心,以及辦公場所、零售店舖、各類文化體驗空間與工業遺跡等交織在一片綠色之中。“通過算法,我們按照遮蔭功能、果實和生物多樣性等標準對不同品種的植被進行布局,將公園的自然元素衍生為參數化森林,形成一種新的共生關係。”MVRDV建築規劃事務所聯合創始人威尼·馬斯説。
MVRDV的綠色理念
“我們吃冰淇淋,如果蘸一下巧克力,可能味道會更好。城市也是一樣,多‘蘸’一些綠色,看上去就會更美麗,這就是我暢想的一個城市的未來。”威尼·馬斯説。
在威尼·馬斯的願景中,“綠色”觸角應該深入到城市建築的每一個方寸,“整個城市變成一個綠色的‘山谷’,這是一種新型的城市景觀,或者説是一種新型的地貌。”
據介紹,MVRDV成立至今所完成的1400多個設計中,有約250個項目以某種方式增加了綠化或自然元素。無論是建成的還是未建成的,這些項目都展望了一個擁有更多植物、水、動物和生物多樣性空間的世界。
此外,威尼·馬斯希望建築所用的材料都是可再利用的。“我們想通過各種方案獲得非常有意思的環保材料,還可以與其他材料進行互動,同時也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來改變材料的基因。希望在接下來的100年中,我們可以讓一個個節能城市成為現實。”
“有人會説,我們是不是用這樣一個綠色的概念給大家洗腦。”威尼·馬斯説,“其實不是,我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想法。我們的設計不僅為了當代人,也為了子孫後代,給他們帶來更多福祉,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星球,這需要我們攜手合作。”
屬於未來的建築
與威尼·馬斯同樣享譽國際的中國建築設計師馬岩松,也一直致力於對未來建築的探索,但他對於威尼·馬斯的“幾乎全綠”理念持有不同看法。

“MVRDV :綠色工廠”建築藝術展展出的建築模型
馬岩松對記者説,“我覺得未來首先應該是更加人性的,更加讚美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是地球的一部分,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應該理解自然並能與自然對話,這才是一種高級,而不是説用自然取代人,或者説到處都是綠色,我覺得那樣反而破壞了多元性,妨礙了人們有更多選擇。”
馬岩松設計的衢州體育中心,是全球最大的覆土建築群,被稱為“消失的體育場”,建築與綠地鑲嵌在一起,似一個天然的整體。“過去的體育場館,都是很大的紀念碑式的、具有儀式感的、代表力量的建築,但是我想把它變成一個日常的、藝術的、融合於大地的建築。這種不同就造就了一種超現實的特徵,這種超現實就是未來。我們總覺得未來就是要充滿科技感,但我會更廣義地去看待未來。”
幾乎與“MVRDV:綠色工廠”同期,“馬岩松:流動的大地”展覽於9月29日至12月17日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行,展覽作為馬岩松的MAD建築事務所創立以來規模最大、最翔實的一次展覽,立體呈現了該所近20年來的52個重要項目,包括深圳灣文化廣場、哈爾濱大劇院、洛杉磯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鹿特丹FENIX移民美術館等。
關於未來城市和未來人居狀況的發展,是建築師們始終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國內外優秀建築師的交流互鑒,讓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得以去暢想未來建築的更多可能性。
來源:2023年10月1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1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