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tro”是什麼餐廳

2023-10-16 13:55:24 來源: 《環球》雜誌

  有考證説,“Bistro”這個詞來自俄語,最初的意思是“快速”。1814年,俄軍擊敗拿破侖,佔領了巴黎。俄國大兵在巴黎街頭吃飯時完全無法理解法餐慢悠悠上菜的氛圍,於是叫嚷着催菜。久而久之,這種街頭小館子就成了“Bistro”。

文/宿亮

編輯/胡艷芬

  吃東西,得找合適的館子。

  在國內,從餐館名字大概就能找到一點關於食物的線索。比如,懂中文的人就不會誤認為“某某小吃”和“某某酒樓”會售賣一樣的菜品。在北京,好的飯莊曾經有“八大樓”“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居”之分,本地人對它們的檔次、風味、環境一目了然。

  到了國外,情況就不同了。中國人在國外看到那些名稱特殊的餐廳,對於菜品、價位等等,多少還是沒底的。

  我覺得“Bistro”算得上是餐廳類型中名稱最好聽的一類。説它好聽,大概帶着點法語詞比英語詞優美的“偏見”。“Bistro”大多是那種面積不大、菜單相對簡單,但菜品有點“法餐范”的餐廳。

  有考證説,“Bistro”這個詞來自俄語,最初的意思是“快速”。1814年,俄軍擊敗拿破侖,佔領了巴黎。俄國大兵在巴黎街頭吃飯時完全無法理解法餐慢悠悠上菜的氛圍,於是叫嚷着催菜。久而久之,這種街頭小館子就成了“Bistro”。不過,法國人對自己菜肴的信心並沒有因為俄國人的催促而改變,所以也不能把“Bistro”簡單理解成快餐店。

  與“Bistro”發音同樣好聽的是“Deli”,或這個詞的全稱“Delicatessen”。這是一個德語詞,詞源可追溯到法語、意大利語和拉丁語,意思是“好吃的”。在傳統的歐洲“Deli”裏,可以坐下來品嘗美食,也可以買點精緻的香腸、奶酪、橄欖油或沙拉。有些“Deli”還銷售異域風味,專營來自中東或印度的半成品、香料或地道小食。

  後來傳到美國,“Deli”變了味。很多小雜貨舖也叫“Deli”,賣炸雞塊、墨西哥塔克或簡易三明治,種類比連鎖快餐店多一些,多是現做現打包帶走,方便快捷。

  當然,更多的簡易餐廳可稱為“Dine”“Eatery”“Kitchen”,有點類似於國內的小吃店。也有餐廳是根據主營食物或烹飪手法命名的,比如“Pizzeria(比薩餅店)”“Steakhouse(牛排餐館)”“Grill(烤肉餐館)”。

  還有一種不用琢磨名字就能放心進去坐下的飯店,那就是“Café(咖啡館)”。西方人青睞“Café”裏自在舒適的氛圍,除了喝咖啡,還可以吃到性價比更高的“簡餐”。

  吃完了,還得喝點。

  這時就不要盲目地去找“Bar(酒吧)”了,可以試試專門的“Brewery”,這種前店後廠式的酒吧一般都提供自釀啤酒,店裏經常會有自家精釀的試喝組合,顧客一次就能嘗到小杯裝的五六款,可謂“酒蟲”的福音。另外,還有一種酒館叫做“Pub”,也就是“Public House”的簡稱,通常比“Bar”擁有更多的酒類和非酒精飲料。

  如果要在國外挑一家喝酒的地方,我會在地圖上搜“Tavern”,一般來説它只是比Pub提供更多的吃食,但這畢竟是個有點古早的詞,類似於“酒肆”,於是就沒來由地多了幾分偏愛。

來源:2023年10月1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1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