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以社區為依託,讓“銀發族”居家安老

2023-10-08 17:07:00 來源: 《環球》雜誌

 

2022年4月1日,人們前往英國利物浦的一家醫院

  英國的居家養老模式主要建立在大力發展基層社區的助老服務上,並結合全科醫生就近首診治療的方式,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文/《環球》雜誌記者 趙修知(發自倫敦)

編輯/林睎瑤

  英國作為世界最早開啟工業革命和城市化的國家,也是最早邁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從曾經的集中式住院管理到如今主流的以社區為依託的居家養老,英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養老體系。

就近獲取助老服務

  早在1929年,英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就已達到總人口的7%,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

  根據英國議會下院圖書館的老齡化報告,2019年,約19%的英國人年齡在65歲或以上,約1230萬人。2009年至2019年期間,這一年齡組的人數增加了23%,而同期英國總人口僅增長了7%。

  未來,英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還會繼續加深。到2043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24%,約1740萬人。英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也在不斷增加,預計到2036年,女性人均預期壽命將達86.6歲,男性達83.7歲。

  在英國,居家養老模式主要是老年人居住在私有住宅內,就近獲取助老服務。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老人選擇的養老方式。

  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有97.3%住在私人所有的房屋內。剩餘的2.7%住在公共機構,這當中絕大多數住在養老院。與上一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住在養老院的老年人比例從2011年的3.2%下降到2021年的2.5%。此外,英國約有30%的老年人獨自居住。

  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政府曾通過修建福利園捨得方式推行“住院式”養老模式,雖然照顧了老年人的護理需求,但老年人脫離了長期生活的社區以及遠離親友,也易出現孤單寂寞等問題。同時,政府的財政負擔也越來越重。

  20世紀50年代後期,英國政府開始逐漸推行社區照顧的養老模式,幫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裏生活,不再産生被拋棄感,社交需求也得到滿足。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社區為依託的居家養老在英國各地已相當普及。

量身定制護理服務

  英國的居家養老模式主要建立在大力發展基層社區的助老服務上,並結合全科醫生就近首診治療的方式,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在英國,當老年人認為他們需要額外的幫助來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時,第一步是與所在社區的政府取得&&,申請免費的“護理需求評估”。社區工作人員將對申請人的健康狀況、自理能力、居家環境等方面進行考察,得出一份“量身訂制”的評估報告,內容包括申請人是否需要額外的幫助;如果需要,申請人需要哪些類型的幫助,比如是否需要助行架、報警器、電子跟蹤器等設備,住所是否需要適老化改造,是否需要護理人員照顧或者送餐服務等。

  評估是免費的,但護理服務卻是收費的。當評估結果顯示申請人需要護理幫助時,社區政府將會對申請人的財務狀況進行一次評估,進而得出申請人按何種支付比例為護理服務買單的結論。通常情況下,申請人財務狀況越好,個人支付比例就越高。

  醫療方面,英國充分利用其建立了75年的國民保健制度(NHS)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這一醫療服務體系為全體英國居民及永久居民提供免費醫療,對英國國民來説不可或缺。

  一般來説,人們先在住所附近的全科診所登記註冊,需要看病時,首先&&所在診所,診所的醫生通過電話、網絡、面對面等形式進行問診,一些常見病症、微小病症都可以在全科診所解決。如遇社區全科診所無法醫治的病症,醫生會將患者轉診至附近醫院的相關科室或專科診所進行進一步診斷治療。

  這一模式的優點在於,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一旦有醫療需求,無論是去全科診所,還是去附近醫院,都可以就近治療。全科診所保存着附近居民的醫療記錄,方便診斷治療。同時,除急診外,NHS基本採取預約制,這緩解了醫院的擁擠狀況,及老年人無法長時間等待的問題。

  但NHS效率低下問題已成頑疾。最新數據顯示,有768萬英格蘭居民正在排隊等待NHS醫院的門診治療,其中有近39萬人等待時間超過一年,約7000人等待時間超過一年半。而“排隊5小時,看病5分鐘”是當前NHS急診的普遍現象。

注重適老化改造

  英國許多建築歷史悠久,不滿足現代老人的行動需求,有些甚至年久失修,因此,住宅適老化改造是解決居家養老問題的重要一環。社區將會免費為申請人進行單價低於1000英鎊的小規模項目改造,比如在必要的位置加裝扶手和護欄、鋪設坡道和&階、家門口安裝照明設備等。

  在NHS網站和各大慈善機構網站上,人們可以找到住宅適老化改造的建議清單,內容包括:安裝自動開關的運動感應燈以保證光線充足、在樓梯上安裝升降機或欄杆、改造浴缸或改成步入式淋浴間、換成電動升降床、拓寬房屋內外的門框方便進出、降低廚房操作&面、安裝室外坡道、安裝無線門鈴和門禁電話方便老人在室內直接開門等。

  視力不好的老人可在家中容易磕碰摔倒的位置貼上鮮艷的條紋貼紙。聽力不好的老人可安裝與社區或消防部門連接的煙霧報警器,並使用具有明亮閃爍信號的通訊工具。記憶力不好的老人可以在重要物品上安裝定位器方便查找。

  無論是坐在電動輪椅上,還是拄拐、推助行架,英國老人們的出行熱情不減,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在公共場合隨處可見。這得益於英國公共場所完善的無障礙設施。

  自聯合國宣布1981年為“國際殘疾人年”以來,英國政府認識到城市規劃在幫助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殘疾人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陸續推出了《1990年城鄉規劃法》《1995年殘疾人歧視法》《2000年建築條例》和《規劃政策聲明和指南》等法律法規,推動和保障公共場合的無障礙環境建設。2004年,倫敦市政府還單獨公布了一份倫敦城市規劃的補充指南《無障礙倫敦:打造包容性環境》以提升倫敦無障礙化程度。

  這些法規文件明確規定了公共場所應具備哪些無障礙設施以及安裝標準,包括寬大的自動門、殘疾人車位、殘疾人專用廁所、合理的坡道設計、樓梯扶手的數量和安裝位置、電梯容量等。這些強制性的要求使得規劃人員從設計之初就進行包容性設計。但調查顯示,仍有不少老年人抱怨公共場所的座椅數量不夠、交通燈的設置不合理、冬季路面缺乏防滑措施和照明設施不足等問題。

  公共交通方面,英國公交車幾乎都是前後門均採用一級踏步的“低地板公交車”,方便老人、小孩和行動不便人士一步上下車,並安裝有可伸縮的上下車坡道,供電動輪椅使用者上下車,車廂內均設有專門停放輪椅和嬰兒車的區域。

  此外,有着160年歷史的倫敦地鐵儘管改造困難,但仍積極加裝升降電梯和無障礙設施。同時,地鐵站&&間設計有一段地面緩慢抬高,更加貼近車廂高度,方便輪椅和嬰兒車上下。但目前僅有約三分之一的倫敦地鐵站改造成完全無障礙地鐵站,覆蓋率較低,搭乘地鐵對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仍有障礙。

培養“居家護理能手”

  在英國,勞動力短缺一直是各行各業都十分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在“脫歐”後,醫療衞生行業更是勞動力短缺的重災區。人手不足也是導致NHS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人的應對辦法之一就是幫助和支持“無薪護理人員”。

  “無薪護理人員”指的是,向伴侶、兒女、父母、親戚、朋友或鄰居免費提供幫助、支持、照料的人,被照顧者如果沒有照顧者的幫助則無法獨自生活。調查顯示,目前英國約有570萬無薪護理人員,他們為英國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據NHS估計,朋友和家人每年為生病、虛弱或殘疾的親屬提供的護理價值約1190億英鎊。

  在英國NHS的網站和慈善機構網站上,人們可以找到各式各樣關於如何護理的教程、視頻和文章,幫助無薪護理者全方位學習如何照顧需要幫助的老人。同時,護理者也可以向當地的社區和全科診所尋求幫助,學習如何更好地護理老人。

  此外,如果護理者每週照顧別人至少35個小時,且每週收入低於132英鎊,他將有資格申請每週69.7英鎊的護工津貼。護理者還可以向專門幫助護理者的慈善機構求助,尋求更專業的財務、健康、心理等方面的支持。

來源:2023年10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