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居家養老:技術賦能,政策兜底

2023-10-08 17:03:24 來源: 《環球》雜誌

 

在德國首都柏林的一處居民區,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成員在“庭院音樂會”上表演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人護理需求,德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尤其在居家養老問題的綜合施策上,德國有一些值得借鑒的舉措。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自強(發自柏林)

編輯/胡艷芬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很多國家面臨的共性問題。作為最早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2022年,德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22.1%。且隨着二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德國人開始步入老年期,老齡化速度還在進一步加速。

  《德國老年人生存狀態實錄》顯示,德國老人獨立居住的比例較高,僅有8%的人選擇與子女同住;即便是老伴去世或者夫妻分離,也有33.6%的老人選擇獨居。大部分德國老人傾向於在自己家中安老,只有到生活無法自理的境地,才會考慮住養老院。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人護理需求,德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尤其在居家養老問題的綜合施策上,德國有一些值得借鑒的舉措。

養老形式豐富多樣

  在德國,老年人養老形式豐富,包括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和“多代屋”養老等,老人可根據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和資金儲備靈活選擇如何安度晚年。

  居家養老是德國的主流養老方式,又被稱作“流動式護理”,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家,家人或護理人員定期上門照料。採用這種養老方式的家庭,通常由親屬承擔主要贍養任務,護理人員往往發揮補充作用。如果老人獨居,護理人員通常能獲得備用鑰匙,以便能在老人行動不便的情況下進入房間。

  選擇居家養老,意味着可以保持原來的作息,繼續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德語裏有“老樹不移栽”的俗語,體現出德國人老了不喜歡搬家的特點。另外,對多數老人而言,養老成本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據德國理財投資網站Finanztip年中統計,全德養老院月收費平均在3000歐元左右,但老人退休金平均只有約1500歐元。

  如此來看,居家養老的優勢非常明顯。數據也有力證明了這一點:2021年,德國老人63%由親屬照料,21%由護工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生活在養老院的人只佔16%。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6年以來興起的“多代屋”養老方式。“多代屋”從字面上比較容易誤解為多代共居的屋子,但實際上,它的核心內容是構建無血緣關係的多代居民會面的公共場所,促進兒童、青年和老年人等多代人群在社區層面的交往,政府提供經費資助,但是日常管理由社區負責。

  在“多代屋”社區中,年輕人可以幫助老人處理家務或提供精神支持,老人也可以發揮餘熱,將自己的生活技巧和人生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尤其適合獨身老人。目前全德約有540個“多代屋”項目,雖未成為主流養老模式,但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輔助技術助力居家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預測,到2030年,德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25%,到2050年更將接近30%。由於勞動力長期不足,老齡化又逐漸加深,德國政府鼓勵研發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技術以彌補人力上的短缺,越來越多的企業也看到了這方面的市場潛力。

  經過十多年的深耕和廣泛測試,首批“環境輔助生活”系統已進入德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環境輔助生活”系統既可以是完整的體系,也可以是獨立的個體解決方案。從十幾歐元的簡易小工具到上千歐元的房屋改造,相關産品種類繁多,但其最終目的都是讓老人重獲獨立和安全生活的能力。德國某初創企業生動地描述産品應用場景:“智能藥盒提醒您早上服藥,爐灶在您餐後出門散步時自動關閉,晚上您用語音和手勢控制百葉窗,而不必自己動手,運動傳感器會監測到您晚上何時上廁所,並自動激活走廊的照明燈……”

  在“環境輔助生活”系統的幫助下,居家養老的難度大大降低。其實,“環境輔助生活”系統在中國也已不是罕見事物,例如“緊急呼叫”工具:老人一旦突發疾病或遭遇險情,只需按動室內呼叫器或係在手腕上的按鈕,就可通知親屬或社區。

  這家德國公司還認為,65歲以上的目標群體正在日益成為數字化創新的焦點。近年來,老年人對技術的接受度日益提升,對智能産品的支付意願也大幅增強,得益於此,“環境輔助生活”系統正在發展成為一個百億級産業。

  瞄準“銀發經濟”的不僅僅是初創企業。早在2006年,飛利浦公司就收購了專攻老年市場30年的“生命線系統”公司,時任首席執行官稱,此舉是飛利浦從醫院大型醫療設備進軍家庭醫療的關鍵一步。

兜底政策提供保障

  截至2022年,歐盟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21.1%,德國的老齡化程度已超過歐盟平均水準。即便如此,德國似乎並不是很擔心養老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有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作為保障。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以社會立法實施社會安全保障制度的國家,德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始於1889年頒佈的《養老金保險法》,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現已成為很多國家建立養老保險體系的示範。

  與國內類似,德國的養老保險分為法定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保險。德國法定養老保險規定相當嚴格,不僅強制繳納,且費率不低,近20年來一直佔個人稅前收入的18%~20%。而且,只有繳納滿33年,退休後才能領取到基本養老金。如果要領取全額養老金,繳納年限則不得低於35年。

  為鼓勵居家養老,德國政府還為選擇該養老方式的家庭發放補助。德國將需要照料者分為5個護理等級。只要繳納護理保險,且居家養老的老人需要2級以上護理,投保家庭每月就能領取補助,5級護理的補助甚至高達901歐元。

  法定護理保險的好處不止於此。它還能報銷護理輔助用品的費用,為住宅適老改造提供最高4000歐元補貼,並與《勞動法》相配合,讓照料老人的親屬在工作上可以享受額外假期和缺勤豁免。

  除此之外,德國政府面向居家養老還提供免費的護理培訓課程。鋻於德國護工短缺,德國政府近期大幅降低移民門檻,吸納外國工人,今年6月與巴西簽訂《公平移民》聲明就是很好的例證。

  可以説,經過一系列“組合拳”發力,德國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已少有後顧之憂。但是近年來,新冠疫情和通貨膨脹等因素推高了德國人的生活成本,老人作為低收入群體受到很大衝擊,聯邦政府也正設法解決相關問題,例如討論發放一次性補貼等。

來源:2023年10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