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居家養老:法律嚴,服務多,産品全
2018年8月1日,一名老人從日本東京的“多功能”健康便利店前走過
隨着日本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民眾的護理理念逐漸轉為“自立援助”下的“在地安老”,不僅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舒心生活和享受醫護服務,也利於減輕財政負擔和減少醫療擠兌。
文/《環球》雜誌記者 鐘雅(發自東京)
編輯/馬琼
日本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日本總務省統計,截至2022年9月,日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9.1%。
隨着日本社會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歷屆政府非常重視養老問題,並在此領域積累了一定經驗。居家養老可以滿足老人繼續生活在熟悉的環境、花費相對低廉的成本、挑選適合自己的養老服務等多重願望。居家養老,在日本是接受度較高的養老模式。
法律保障,“在地安老”
日本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搭建社會保障體系兩手抓,來規範和引導養老。
1986年,日本政府頒佈《長壽社會對策大綱》、1989年制定《發展老年保健事業10年戰略》(“黃金計劃”)、1994年制定《促進老年保健福利10年戰略》(“新黃金計劃”)、2018年重新修訂《高齡社會對策大綱》等。上述法律法規起到了指引方向、設立紅線、明確權利義務關係的作用。
此外,日本政府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護理保險,並稱日本應對老齡化問題的“三大法寶”,在財務與實操層面保障了老年人從就醫取藥到生活護理的多重權益。
尤其是2000年4月起實施的《介護保險法》,被業界廣泛稱為日本養老産業發展的轉折點。在日本,“介護”這一概念是指以提供“自立支援”為基本理念,最大限度地發揮老年人自身具備的日常生活動作能力,幫助其實現高品質的生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社會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郭佩認為,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通過將社會保險引入老年護理中,實現護理的社會化。該制度給老年人護理的理念帶來了積極轉變,基於“自立支援”的理念,從最初的機構養老轉為居家養老,並發展社區綜合護理服務中心以更好地整合資源,服務居家養老。
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義務制,包括長期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年滿40周歲就須加入護理保險。老人在享受護理服務時,原則上必須繳納護理費用的10%,其餘90%的費用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一半,護理保險承擔另一半。
隨着日本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單靠政府和養老機構的力量遠遠無法滿足老年人護理需求,民眾的護理理念也逐漸轉為“自立援助”下的“在地安老”,不僅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舒心生活和享受醫護服務,也利於減輕財政負擔和減少醫療擠兌。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從護理服務使用類別看,居家服務使用人數增速高於養老機構使用人數增速。居家服務使用人數從2000年的129.7萬人增長至2022年的402.6萬人,22年間增長了2.1倍;養老機構使用人數從2000年的62.3萬人增長到2022年95.6萬人,僅增長0.53倍。
郭佩説,在日本居家養老服務市場中,營利性組織成為重要供給主體,不僅使得居家護理服務設施數量急劇增加,而且通過互相競爭,有利於優化護理服務。同時,在日本近些年重點推行的社區綜合照護服務體系中,非營利性組織(NPO)等成為日本護理服務重要的供給方。日本內閣府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從事“保健、醫療與福利”相關的非營利性活動法人多達3萬家。
郭佩&&,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經歷了6次改革,呈現出4個特點: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政府監管;重視護理預防,推動成立老年失能預防體系;鼓勵居家養老,發展社區整合型護理服務;根據收入調整被保險者自付比例,減輕財政負擔。
中國從2016年啟動實施長期護理保險試點,7年來已經擴大到49個城市。郭佩&&,日本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改革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值得借鑒。第一,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籌資機制,關注不同收入人群的可負擔性;第二,服務給付傾向家庭護理,推進基於社區層面的整合型照料;第三,重視預防在長期護理服務體系中的重要意義;第四,根據收入調整被保險者自付比例,減輕財政負擔。
服務多元,重視養老體驗
日本的公立與私立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欣欣向榮。從行政管理方面看,日本既有都道府縣層面指定、監督、指導的比較大的機構在提供護理服務,也有市町村層面自行指定、監督、指導的更貼近社區的各種小型機構提供護理服務。為方便大眾選擇適合的介護機構,日本各都道府縣在官方網站公布了遍佈全國的約21萬所介護服務事業所的信息,厚生勞動省還在其官網介紹了《介護保險法》涵蓋的跨越26個種類的54項介護服務。
從服務內容和形式來看,與居家養老相關的介護服務約15種,涵蓋醫療保健、生活輔助等多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服務類型包括:
為滿足重症患者等老年人全天候的高度醫療需求的“定期巡迴·按需對應型”上門介護服務。該服務始於2012年4月,其優勢是:可以迎合老人的生活節奏,不論白天還是夜晚都能及時按需提供適合老人的服務;1天之內可提供多次介護或看護服務;1年365天、1天24小時可以隨時提供緊急服務;每月收取固定費用。
考慮具體的利用情景,例如針對需要定期注射或服用藥物的老人,該制度可以有效督促、記錄和幫助老人用藥;對於剛出院的老人,該服務可幫助老人調整作息、恢復體力、大幅減輕家人的看護負擔。
據統計,日本的“定期巡迴·按需對應型”上門介護服務機構由2013年的176家已增加至2022年的1151家,增長5倍多。
此外,日間護理中心和複合型服務事務所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日間護理中心通常提供迎送服務,有專門的汽車接送坐輪椅的老人,當然也有家人接送和自行前往的。老人可以在這裡就餐、接受康復訓練、在專業人員協助下洗澡等。日間護理中心通常還會安排一定的手工製作、茶飲等娛樂社交活動。利用日間護理中心的服務,一方面可以減輕家人的護理負擔,同時可以增加老人走出家門接觸社會的機會。
複合型服務事務所提供上門介護與看護服務、迎送服務與短期入院護理服務,為醫療需求高的老年人提供混合型支援服務,尤其能夠滿足癌症末期、剛出院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其中,上門護理服務包括上門照料、協助洗澡、康復訓練等。此外,關於輪椅、助行器、老人癡呆定位器等養老用品的租賃與購買,保險可以報銷高達9成的費用。
精緻生活,養老輔具市場發達
從老年人茶杯(一種帶豁口的、把鼻子位置讓出去的茶杯,老人不用使勁仰頭就能把水喝完)到老年男用短褲(襠部加厚加翼、內藏具有吸收液體功能材料的短褲,可以幫助老人避免漏尿外顯的尷尬),從大小便護理機器人到陪伴機器人,日本的適老産品市場可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起居、娛樂休閒等多方面的體驗。
MEDMET株式會社致力於支持中日兩國間的介護醫療領域交流合作與醫療設備開發。對比現階段的中國,社長張建人&&日本的適老化産品供給方面市場更加成熟。
不同於中國的適老化産品大多仍停留在滿足老年人的剛性需求階段,日本市場的供給方已經將重點放在提高老人的生活體驗方面。舉例説,在養老産品的12大品類中,中國市場銷量最高的兩個品類是移動輔助類的拐杖和輪椅,以及如廁類輔助器具,日本市場排名靠前的品類是用以增強體質與預防疾病的保健食品。
從市場適老化産品的整體SKU(最小存貨單位)數量看,日本市場屬於細分市場,産品不僅品種豐富,數量也很可觀,適老化産品數量達5萬個SKU。相比之下,2022年中國市場適老化産品數量為6500個SKU,與2019年的約5000個相比增加不多,這方面增長空間巨大。
另外,在日本購買適老化産品時,該領域的專業人員會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進行推薦,而且大多數産品都能通過保險報銷部分費用。總體上,日本養老行業由於發展較早,養老輔具市場成熟度高、支付體系比較完善,由此帶來的行業充分競爭也大幅提高了産品的質量。
總結日本適老化産品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張建人十分看好中國相關市場的前景。首先是中國老年人口基數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3年2月,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8億,是日本全國總人口數的2倍多。其次是老年群體的消費能力顯著提升。中國60多歲老人的退休金數量可觀,而且消費意願較高。最後,隨着時代和文化的發展,願意給自己買東西的老人比例持續提升。
政府用盡辦法補人才缺口
日本使用“有效求人倍率”(勞動力市場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這一數據反映求職市場的行情。據厚生勞動省統計,2022年的平均有效求人倍率約為1.3,即1.3個應聘崗位對應1名求職者,而看護行業的有效求人倍率超過2,遠高於平均水平,顯示該行業人才市場缺口較大。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近年來日本每年由於需要照顧家人而被迫離職的人數在10萬人左右。經濟産業省有估算&&,僅此一項産生的經濟損失就達約6500億日元(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近年來“少年護工”(指一邊上學、一邊照顧家人的未成年人)現象也已引起日本社會高度關注,成為媒體上高頻出現的詞彙。不少孩子因為照顧家人的負擔過於沉重,或影響了學業,或面臨升學就業苦惱。
隨着日本高齡人口高峰的到來,在養老護理領域,人手不足的問題變得愈發嚴重。
眼下,日本正試圖通過引進外國勞動者來解燃眉之急。築波亞細亞福祉專門學校理事長小木曾玉美説,高齡少子化問題嚴重的日本極度欠缺介護工作者,為引進人才,日本政府為介護留學生提供優惠政策,例如高達168萬日元的獎學金並百分之百保障簽證與就業,希望年輕外國人學習介護知識,能夠在養老院工作。
該學校中國留學生敖先生&&,他享受了獎學金,獲得學費免除優待,在學校學習15本關於人體知識、健康病理、溝通技巧、介護法律、老年癡呆等方面的教材,學業完成並取得介護福祉士(即持有資格證書的專業護理人士)資格後需要在指定養老機構工作。
此外,日本各級政府加強與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採取通過向小初高各級學校宣傳護理事業的魅力、改善護理人員勞動環境、保障護理人員待遇、優先確立護理領域外國人可以長期就業的簽證等相關制度、對新加入護理行業的人員實施入門培訓、加強對護理培訓機構的認證等各種措施,擴大護理人員隊伍、提高質量。
記者在東京的駐地附近有一家名叫三葉草廣尾中心的小型日間護理中心,只能接收10名老人。而為確保服務人員數量,公司打出“可以帶孩子上班”的用人口號,吸引附近的主婦前來參與護理服務工作。
來源:2023年10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