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非洲政變是何邏輯
8月28日,警察在位於尼日爾首都尼亞美的法國大使館外執勤(資料照片)
“早就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對與西方的合作感到失望,就像阿富汗那樣。”
文/王洪一
編輯/吳美娜
數月來,尼日爾、加蓬接連發生軍事政變,引發外界對系列事態的進一步關注。實際上,2020年以來,包括馬裏、幾內亞、布基納法索等國在內,非洲已發生多次軍事政變。此外,貝寧、馬達加斯加、幾內亞比紹等國還發生了多次未遂政變。
觀察可見,近年來非洲國家政權更迭的發起者多是軍人,西方國家成了發起政變者的鬥爭對象之一,一些國家的政變軍人喊出了反對西方干涉、追求主權獨立的口號。
部分具有關聯性
系列跡象表明,馬裏、布基納法索、尼日爾的軍事政變具有關聯性,三國的政變領導人相互支持,反抗外部干涉;截至目前,其他國家的軍事政變則沒有相互影響的表徵。就馬裏、布基納法索和尼日爾而言,它們具有三個共同特徵。
一是地緣政治的一致性。它們都是薩赫勒地區(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一個寬320公里至480公里的狹長地帶)國家,而且都是內陸國。三國互為鄰國,歷史、文化、民風相似,國家間的政治經濟交流頻繁,合作緊密。
二是反恐壓力的一致性。三國都飽受恐怖主義威脅之苦,大片領土淪喪,大量國民流離失所,其中布基納法索問題最為突出,該國在政變前已經有三分之二的領土被恐怖分子佔據。
三是軍事行動的一致性。長期以來,三國軍隊一直進行聯合演習和軍事行動,軍隊高層關係友好,因此軍事政變前後彼此同情、相互支持。
據法新社報道,馬裏、布基納法索和尼日爾三國的部長級代表團9月16日在馬裏首都巴馬科宣布,三國的軍事政權簽署了建立防禦聯盟的憲章。馬裏軍政府領導人阿西米·戈伊塔在社交網站X上寫道,這份《利普塔科-古爾馬憲章》創建了“薩赫勒國家聯盟”。他強調説,其目的是“建立一個集體防禦和互助的架構”。
與這三國相比,其他非洲國家的軍隊之間&&並不緊密,軍事政變領導人之間並不熟悉,很難説得到了其他國家的鼓動和支持。
多維困境的反映
當前,西部非洲和中部非洲國家面臨着社會轉型困境,接連發生的政變,既是非洲多國內部政治、經濟、社會綜合矛盾的集中表現,也反映出非洲國家在國際地緣政治衝突中的掙扎自救。
一方面,這些國家已普遍陷入恐怖主義襲擊、分裂主義、有組織犯罪危機之中,安全形勢非常嚴峻。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薩赫勒地區的恐怖主義問題使西非的十多個國家處於軍事威脅之中,馬裏和布基納法索等一些國家的恐怖襲擊和武裝衝突持續十多年,國家軍隊遭受較大損失,民眾傷亡嚴重,數百萬人口失去家園。中部非洲的乍得、喀麥隆和中非共和國等國也遭受巨大衝擊。在安全危機衝擊下,各國的社會財富大量流失,軍事投入大幅增加,經濟活動受到打擊,流離失所的人群成為不穩定因素。
另一方面,這些國家普遍面臨國家治理難題。自上世紀末以來,該地區多數國家在西方的壓力下改為實行西式民主制度,“水土不服”狀況明顯,很多國家的統治階層逐漸固化。由於缺乏政治代言人,社會弱勢階層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普通民眾利益受損,社會不滿情緒上升。與此相關的另外一個後果,是不能保持社會政治平衡,國家治理能力不斷下降,腐敗問題日益嚴峻,貧富分化十分嚴重。
前宗主國影響的衰落
尼日爾只有2500萬人口,是世界第四大鈾礦生産國、非洲第七大石油生産國。但是,由於鈾礦開採和出口權控制在法國公司手上,外匯儲備也由巴黎銀行掌握,該國近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只有500多美元,是世界上最貧困國家之一。
加蓬人口更少,只有200多萬,是非洲第四大石油生産國,鐵礦、錳礦、木材産量高,人均GDP達到7000多美元,但該國資源開發權也被法國公司掌握,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總體上,前法國殖民地國家社會發展水平普遍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低於其他非洲國家。法國在上世紀60年代與前殖民地國家簽署了11項合作協議,對這些國家進行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上的全面控制,加劇了這些國家社會轉型困境,引發社會不滿。近期發生的一系列軍事政變,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反法和反西方的口號,馬裏、布基納法索和尼日爾正式提出廢除與法國的各項合作協議。
隨着一系列政變的發生,法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衰落已成為既成事實。“‘法非特殊關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法國總統馬克龍今年3月訪問加蓬時直言。9月24日,馬克龍宣布法國結束與尼日爾軍事合作,將從尼日爾撤軍,到年底前全部撤出。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在題為《西方的下一場失敗》的文章中指出,“西方特別是歐洲在西非和中部非洲剛經歷戰略失敗。當自己的軍隊被迫撤軍、一個個盟國政府被推翻時,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形容這種情況……早就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對與西方的合作感到失望,就像阿富汗那樣。”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安全研究室副研究員)
來源:2023年10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