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為追索流失文物密織“大網”

2023-10-07 16:40:25 來源: 《環球》雜誌

3月22日,在法國巴黎盧浮宮,人們穿過鐘閣走進古埃及文物展廳

  作為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被認為是近年來追討文物成功案例最多的國家。自2011年以來,埃及追討回國的海外流失文物近3萬件。

文/《環球》雜誌記者 沈丹琳(發自開羅)

編輯/胡艷芬

  近來,大英博物館監守自盜醜聞曝光,約2000件藏品不翼而飛,使這座有着兩百多年歷史的世界知名博物館陷入信譽危機。

  關於流失文物追索的世界難題也重回公眾視野。8月底上線的自媒體短劇《逃離大英博物館》一週內播放量即達3億次,引發網絡熱議,英國廣播公司(BBC)也對此進行了報道。

  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和美國大都會等西方知名博物館均收藏了大量來自中國、埃及、伊拉克、敘利亞、希臘等文明古國的文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被侵略者非法劫掠流落海外。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塑被搬到英國;古希臘雕塑代表作之一《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被搬到了盧浮宮;去埃及看不到著名的羅塞塔石碑和納芙蒂蒂半身像,只能去英國和德國看。雖然中國、埃及和希臘等國多年來一直通過官方和民間的種種途徑追討文物,但由於這方面的國際公約缺乏強制執行的約束力,又受到“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干擾,文物追索之路變得難上加難。

  為了回應國際上日益高漲的要求歸還文物的呼聲,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9家歐美博物館和研究所在2002年12月發表了《關於環球博物館的價值的聲明》,以所謂“普世價值”為理由,拒絕將文物藝術品歸還原屬國。聲明寫道:“讓這些豐富多元的博物館縮小收藏範圍,將是所有觀展者的損失。”

  儘管面臨西方國家的重重阻撓,但中國、埃及和希臘等國並沒有放棄追討文物的努力。其中埃及更是想方設法密織追索文物的“大網”,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不捨追索30余載

  作為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被認為是近年來追討文物成功案例最多的國家。自2011年以來,埃及追討回國的海外流失文物近3萬件。2021年1月,美國聖經博物館就一次性向埃及返還約5000件文物;2022年9月,美國紐約州曼哈頓地區檢察官宣布向埃及歸還16件珍貴文物,其中有從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追索到的5件文物,包括可追溯至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101年的石灰石碑和法尤姆木乃伊肖像。

  為追索流失文物,埃及成立了專門部門。埃及早在1835年就頒佈了禁止運送文物出國的法律,並在1858年成立了專門的文物局,但在殖民統治期間,這樣的舉措幾乎沒有成效,珍貴文物仍源源不斷流失海外。1983年,埃及頒佈《文物保護法》,宣布私人持有或買賣文物為非法行為,並宣布所有具有文化意義且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物品都屬於國家。

5月27日,媒體記者在埃及塞加拉地區舉行的考古新聞發布會上拍攝一具彩繪木乃伊木棺

  1994年,埃及成立最高文物委員會(2011年改組為文物部),負責找回被盜或非法出口的文物。該委員會還規定,在埃及工作的外國考古學家必須第一時間向該委員會報告所有的發現,從而極大減少了考古現場的文物盜竊問題。2002年,該委員會設立文物追索局,專門負責文物追索工作,緊盯國外各大拍賣行和文物展覽,尋找流失文物的線索。

  2008年,埃及成立了追討文物的跨部門機制“全國返還被盜和走私文物委員會(NCRSSA)”,由該國外交部、司法部、國際合作部等機構的代表及總檢察長組成。該委員會負責在各部門之間協調追討流失文物的工作。2021年6月,埃及總檢察長哈馬達·薩維從法國接收了114件走私到那裏的古埃及文物,這批文物就是在埃及檢察機關與法國司法機關的合作下追回的。

  對不配合追討文物工作的海外機構,埃及態度強硬,拒絕與其合作。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西方著名博物館均有專門的埃及館,同時許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埃及文物,比如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石碑。針對西方博物館拒不配合返還文物的局面,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扎希·哈瓦斯早在2002年就宣布,如果持有從埃及被盜文物的博物館、大學或其他機構拒絕返還非法獲得的埃及文物,埃及將切斷與它們的科研&&,不允許它們在埃及研究考察或舉辦展覽。

  2009年,埃及用這種方式成功從法國盧浮宮索回5件文物。這些文物在古城盧克索的一處墓地被盜,盧浮宮明知這些文物來路不正,卻仍然將它們買下。在盧浮宮&&拒絕歸還後,埃及立即宣布斷絕與盧浮宮所有合作,不允許其在埃及從事任何考古活動,並且叫停了正在進行的一些考古項目。兩天后,盧浮宮&&同意歸還。

  另一項重要措施是,密切監控,阻止走私文物拍賣。埃及文物部密切監控佳士得和蘇富比等國際拍賣行的動向,一發現非法獲得的埃及文物,便想辦法阻止拍賣,並積極追索。

  2019年1月,埃及文物部發現倫敦的一家拍賣行將拍賣一塊從盧克索走私的阿蒙霍特普國王石碑。在埃及駐英國大使館和英國政府的協調下,拍賣最終被叫停,當年9月這塊石碑回歸埃及。

  但這種方式只適用於被確定證明是非法獲得的文物。2019年7月,佳士得拍賣行在一片抗議聲中,將一尊圖坦卡蒙法老的頭像拍賣。埃及外交部指出,這尊圖坦卡蒙法老頭像可能是在上世紀70年代被人從神廟偷走,非法運出,要求取消拍賣並歸還國寶。但佳士得否認其有任何不當行為,堅稱已經對頭像的來源進行了必要檢查,拍賣是合法和有效的。雖然埃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英國外交部和佳士得拍賣行都提出了停止出售文物的要求,但最終並未能阻止拍賣。

國際公約效力欠佳

  目前國際社會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應用最廣的兩個公約,一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通過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財産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1970公約”),另一個是國際統一私法協會1995年頒佈的《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以下簡稱“1995公約”)。但這兩個公約的實際效力非常有限。

  根據“1970公約”,文物是原産國的財産,走私出去的文物必須退還,但此前已經流失海外的文物不在此列。而“1995公約”對追索文物設定了追訴時限,通常為75年;另外,該公約不能約束非締約國,而締約國又幾乎都是文物流出國。

  基於此,針對一些流失年代久遠、依據現有法律難以追討的文物,埃及動用“軟辦法”,通過發動民間和學界力量施壓,並以租借的方式勸説文物持有方返還文物。

  2019年,已經卸任文物部部部長的扎希·哈瓦斯組建了一個由埃及和西方有識之士組成的團隊,向包括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在內的文化機構施壓,呼籲後者歸還流失已久、依據現有國際法規無法聲索的5件極為珍貴的文物——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石碑、柏林新博物館的納芙蒂蒂半身像、盧浮宮的登德拉生肖雕像、德國羅默爾-佩利扎烏斯博物館的赫米努雕像、波士頓博物館的安卡哈夫王子胸像。

  哈瓦斯也知道,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情況下,單憑民間壓力索回這些“鎮館之寶”是很難的。於是,他同時向國外著名博物館提出租借埃及文物長期在埃及展覽的要求,不過到目前為止,只有德國的一家博物館同意他的租借要求。

  業內專家&&,埃及索回羅塞塔石碑等“鎮館之寶”的可能性極小,但在埃及方面的施壓下,再加上國際社會對於歸還流失文物的呼聲日高,一些博物館可能會同意把比較不為人知的文物送回埃及。

多方合作,互幫互助

  埃及還與一些重點國家(尤其是文物主要流入國)簽署了打擊非法文物交易的協議,將追討文物納入對方的法律體系內,利用別國執法部門追討文物。

  2016年12月,埃及與美國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對從埃及進口非法文物施加了限制。諒解備忘錄中最重要的條款是,美國政府必須將埃及政府指定名單上的任何文物歸還埃及。美國還應向埃及提供文化資源管理和安全方面的技術援助。美國當年向埃及返還的9件文物就是在美國國土安全調查局(HIS)以及入境和海關執法局(ICE)的幫助下追回的。埃及與法國和瑞士等國也簽署了類似協議。

  埃及還同附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博物館理事會合作密切,將一些重要文物列入紅名單,一旦在博物館發現紅名單所列文物,就會啟動相應的程序,幫助流失國找回文物。

  埃及還與其他國家互幫互助,形成國際追討力量。在追討文物方面經驗豐富的埃及積極向其他國家輸出經驗,並幫助有困難的國家追討流失文物。2010年4月,埃及牽頭召開了文化遺産保護與遣返國際合作會議。會議的目的是將受到文物走私負面影響的國家聚集在一起,討論如何共同努力追討文物。

  2020年12月,埃及和伊拉克兩國文物部長簽署協議,雙方同意通過經驗交流與合作,共同追討流失文物。2021年1月,埃及文物部宣布,埃及將幫助伊拉克追討在伊拉克戰爭期間被掠奪和盜走的文物。埃及文物部還對伊拉克人員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在其他國家追查被掠奪的伊拉克文物,以及證明伊拉克有資格追回這些文物的法律起訴方法。

來源:2023年10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