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之競

2023-10-07 14:22:35 來源: 《環球》雜誌

  回顧歷史上最知名的競書,拍賣場中往往充斥着膽識、算計、毀滅與瘋狂的味道,那裏是地獄,也是天堂。

文/桂濤

編輯/胡艷芬

  愛書人要入藏一本書,往往需要競爭。他們要與時間競賽,趕在它讓書頁枯朽殘破之前;要與蠹蟲鼠蟻競賽,趕在它們讓書千瘡百孔之前;要與大自然競賽,趕在它讓書在水火之患中湮滅之前。但最重要的是,愛書人之間還要競爭,以奪人所愛,搶在對手之前拿下心愛之書。

  物以稀為貴,越是珍本,競爭越激烈。在地攤、在拍場,比眼光、拼實力、鬥心理、賽智慧、競運氣,明裏爭、暗裏鬥,最終將一本心儀的書攬入懷中,往往是一次綜合實力競賽取勝的結果。

  愛書人常去人頭攢動的地攤早市獵書。一旦發現好書,一場激烈競賽往往也隨之打響。他攥着書,掩飾住內心的激動,向攤主詢價。在他身邊,原本埋頭在書堆裏挑揀的幾個人早已轉過腦袋,眼睛死盯着他手裏的書,羨慕、嫉妒、恨。他知道,身後的那幾個潛在競爭者,正如等待獵物咽氣的禿鷲,蓄勢待發,只要自己一放手,他們就會肆無忌憚地撲上去。

  攤主漫天要價,他既要還價,又不能掃了攤主的興,還得提防身邊競爭者的冷言冷語,壞了買賣。攤主的一句“不賣,放那兒吧”,意味着一場競爭的失敗,也意味着新競爭的開始。把書放下——這是競書中的大忌。只要書捏在手上,自己就是這場競爭中的領先者。一場多方博弈的勝者往往不是最硬氣的人,而是最有耐心、願意熬到最後的人。

  書的價值,往往也是在一次次競爭中得以彰顯和實現。回顧歷史上最知名的競書,拍賣場中往往充斥着膽識、算計、毀滅與瘋狂的味道,那裏是地獄,也是天堂。

  1812年,英國第三代羅克斯堡公爵的私人圖書館在英格蘭南部小鎮阿倫德爾公開拍賣,這一藏書界的盛事吸引了眾多歐洲富人,據説連拿破侖都派代表參加。

  那場至今被愛書人津津樂道的拍賣會持續了42天之久,拍品包括眾多“搖籃本”(指自15世紀中期西洋活字印刷術發明後至1500年間印行的早期活字刊本)。在這些珍本中,一冊15世紀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初印本拍出2260英鎊的高價,轟動一時。直到60年後,這一天價紀錄才被打破。

  撕破臉皮、真刀真槍的競爭太不體面,往往讓人心裏久久難以平靜安寧,於是競之後,常常是和。阿倫德爾的那場瘋狂競賽之後,幾個參與拍賣會的藏書家決定每年在此地聚餐,敘舊、聊書。世界最古老的藏書俱樂部就此誕生。

  拍賣場中的書之競,也是人之競,更是書在人心裏真實價值之競——到底有多愛這本書?到底願意為它掏多少錢?

  1786年,一本由法國王室出資繪製、曾被英王亨利六世珍藏的中世紀古籍《貝德福德時禱書》在英國拍賣。當時的英王喬治三世聽説此書落槌價可能高達200枚金幣,雖想一擲千金將愛書收入囊中,但又怕身旁王后反對,只得妥協折中,正色對代理書商道:“貴也要買!”但又加了一句,“最高只能出價200枚金幣!”其實,國王的話前半句是説給書商聽的,後半句是説給王后聽的。

  可哪想到,書商聽進腦子裏的卻是後半句。他謹遵王命,在《貝德福德時禱書》拍賣時出價至200枚金幣即停止競價。最終,這本書被29歲的英國書商愛德華茲以203枚金幣的價格拍走。

  國王的心頭所好竟被一個年輕人以僅僅多出3個金幣的出價搶走,喬治三世一定懊惱萬分,卻又不敢在王后面前表露。

來源:2023年10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