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深大,領跑的科研
匯星樓即科技樓,于2003年落成。樓體四面有四個大洞口,形似“窗口”,
與深大的“窗口大學”之稱相吻合。中部高高凸起的立方體,則是象徵時代與技術的玻璃塔
當一個個科研成果從研究論文演化成産業實體,從“書架”走上“貨架”,人們終究會明白,那圍繞深圳大學而長出的數百家深大人的企業,是怎樣從一條條快速打通的科技創新鏈上孕育而生的。
文|胡艷芬
“深圳大學不是辦在深圳,而是長在深圳”。
40多年來,深圳從中國邊陲農業縣化身為制造業強市;40年來,深圳大學從初生的地方高校成長為全國高水準綜合性大學。
近10年來,深圳GDP總量從突破萬億元到邁上3萬億元臺階,工業增加值實現翻倍;近10年來,深圳大學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7項,到現在每年均維持在300項以上,科研經費從2.36億元增長到18億元。
近3年來,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連年居全國城市首位。近3年來,深圳大學實現國際和國內排名快速躍升,在四大權威世界大學排名中綜合實力居國際377位、國內27位,被譽為“內地進步最快的高校”,跑出了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新深大速度”。
一代代深大人所堅信的“長在深圳”所言不虛。深圳大學正與深圳這座因改革開放而生的城市共生共榮,形成有機生態。當一個個科研成果從研究論文演化成産業實體,從“書架”走上“貨架”,人們終究會明白,那圍繞深圳大學而長出的數百家深大人的企業,是怎樣從一條條快速打通的科技創新鏈上孕育而生的。
扎根“雙區”,學科與科研再“起高峰”
8月初,深圳大學謝和平院士收到了一份來自月球的“土特産”——100毫克月球科研樣品——成為全國23名使用責任人之一。在深圳大學即將迎來40周年華誕之際,人們都在期待著這份天上的“禮物”能落地生根,長出新的屬于深圳也屬于世界的科技成果。
深圳大學學生在實驗室工作
落地生根,是科研創新的責任和使命;而“頂天立地,胸懷國之大者”則是國家和時代對高校及科技工作者寄予的厚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扎根深圳,是深圳大學40年發展歷程的真切寫照,與堅持“四個面向”一脈相承。
從1983年建校伊始的學科布局就可以看出深圳大學的立校初心和政府最殷切的寄望。當時電子、建築類學科由清華大學援建,中文、外語類學科由北京大學援建,經濟、法律類學科由中國人民大學援建。這些學科均是深圳發展之初迫切需要的支撐力量,不僅奠定了一個學校學科建設的基礎,更為深圳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新時代以來,經過多輪高水準大學建設,深圳大學學科布局持續優化,學科高峰發展態勢更加明顯。截至目前,深圳大學18個學科進入ESI學科世界排名前1%,並列內地高校第17名。此外,工程學、材料科學、電腦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深圳本土高校中率先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深大的學科發展與深圳産業發展需求銜接越發緊密。“深圳市的‘20+8産業’在深大都有對應的學科支撐,都有對應的教師人才。”深圳大學科學技術部副主任張傑鋒説。深大不斷加強學校、政府、企業共建共贏共融的合作關係,部分優勢學科與華為、騰訊、大疆、邁瑞等世界一流企業深度合作,圍繞深圳加快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持續推動“環深大創新創業生態圈”迭代升級。
學科發展的良好態勢在科研創新“頂天立地”上得到充分而集中的體現,一係列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的高層次科研平臺和高水準科研項目也陸續在深大落地,一批極具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持續涌現。
2022年深大在深圳高校中率先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射頻異質異構整合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深圳本土高校全國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與此同時,另有4個深圳大學參與共建的全國重點實驗室也于2023年獲批。深大10項成果榮獲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位居全國地方大學第一;12項成果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等等。深大已逐漸形成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生産力布局要求相適應的教育發展新高地,以獨特的貢獻服務並融入“雙區”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深圳大學在前沿交叉學科與卓越研究方面前瞻布局,力爭在服務“雙區”建設上引領示范。“我們將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前沿交叉平臺,加強多主體、多學科協同,力爭做出世界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解決一批多學科交叉復雜問題。”深圳大學發展規劃部主任李霞向記者介紹。“十四五”期間,深大將實施“交叉學科突破計劃”,充分發揮文理工醫學科齊全的綜合優勢,重點探索文理交叉、理工交叉和醫工交叉,重點推進“資訊+”“人工智慧+”、積體電路、智能建造、生命健康、金融科技等學科交叉會聚平臺,推動交叉融合和特色發展。
據悉,為了鼓勵“真解決問題、解決真問題、問題真解決”,深大正在加快推進“2035追求卓越研究計劃”,這是由深大校長毛軍發提出的圍繞重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而開展的深大科創躍升行動。張傑鋒介紹説:“學校‘自掏腰包’已經資助了一批項目,其中,A類是原創性較強的‘從0到1’原始創新項目;B類是國家急需的‘卡脖子’技術的重大項目,我們最終遴選出了10個項目給予支援,金額在300萬元以上;C類則主要針對35歲以下年輕教師的一些‘奇思妙想’,這些項目的研究思路或許尚不成熟,但確具有前瞻性,而深大已經支援了13個這樣的項目。”
毛軍發曾在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深大對看準的人或事給予長期穩定支援,一方面努力做到以任務帶學科,通過基礎研究或關鍵技術攻關的任務,吸引集聚一批優秀人才,實現“知事聚人”;另一方面以人才帶任務,通過支援頂尖科技人才潛心研究重大科技問題,持續開展前沿探索的科研任務,實現“知人舉事”。
向科研“無人區”進軍
依托優勢學科、交叉學科、高層次科研平臺和項目,近年來,深大努力向“無人區”進軍,在“卡脖子”領域破題、發力,高品質科研成果捷報頻傳。
謝和平院士團隊研究成果“全新原理實現海水直
接電解制氫”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謝和平院士團隊開創了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新原理與技術,破解了海水直接電解制氫這個半世紀以來的世界性難題,入選“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陳湘生院士團隊首次將超大斷面組合式矩形盾構頂管機,引入深圳地鐵沙三站項目建設領域,實現了地鐵車站施工工法的重大創新;孫慧斌教授團隊瞄準“卡脖子”問題,甘坐10年冷板凳,使高純鍺單晶制備能力達到國內頂尖水準;李猛教授團隊首次揭示阿斯加德古菌的多樣性及其與真核生物關係,首次證實産甲烷古菌可以“吃掉”石油産生甲烷,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與應用價值;胡章立教授團隊首次發現了科學界尋找30多年的鹽感受器及其作用機制,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意義重大;饒峰教授團隊則為研制自主通用型相變晶片提供關鍵功能材料……一項項標誌性科研成果在深大不斷涌現,標誌著深大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深大科技創新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研發投入快速增加,學校先後承擔各級各類縱向科技項目超過11500項。深圳大學的高層次基地、高水準項目、高品質成果數量不斷攀升,其基礎性科研創新能力已達到中等985高校水準,居地方高校前列,學校也實現了從教學為主型向教學科研並重型大學的升級轉型。
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的過程中,深大是特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重鎮,她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深入開展了一係列對接國家戰略發展需求以及深圳融入大灣區發展問題的研究。
據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曾憲聚介紹,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始終致力于服務“一國兩制”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治理香港的核心智庫之一。全校直接或間接從事涉港問題研究的教師超過100人,承擔省部級以上直接涉港研究課題超過60項,近3年100多項涉港咨政報告被省級以上機關採納,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豐富“一國兩制”偉大實踐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深大貢獻”。
此外,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推廣特區經驗做法;文化産業研究院致力于建設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打造文化研究全國高地;特大城市治理研究院著力打造重要的黨建研究智庫。新時代以來,深圳大學還承擔了全市90%以上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全鏈條打通科技創新鏈
“學生做的課題要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産業解決不了的問題,正是我們實現價值之所在。”深大研究生院執行院長明仲説。
2022年12月30日,深圳大學與華為簽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22年5月,華為舉辦第八屆軟件精英挑戰賽,“英雄帖”一發出,全球826所高校的21813位學子參賽,3291支參賽隊歷經兩個多月的激烈角逐,最終由深大電腦與軟件學院副教授梁正平指導、3名碩士研究生組成的團隊捧回全球總決賽冠軍桂冠。
“這難得的成功得益于梁正平領導的計算智能及應用實驗室。實驗室長期致力于解決企業遇到的實際問題,不斷在智能優化領域的國際前沿深耕,探索各類智能優化演算法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明仲表示。
賽事固然可以將企業“堵點”醒目地展示于眾,但並非溝通企業與科研工作者的常態。若不能打通科研人員、企業、資本方之間的通道,那他們彼此便成為分散于汪洋上的一座座孤島。所幸,深大有一支自驅力極強的團隊——技術轉化中心,他們不斷將手捧科研成果的老師往實驗室外推,去和企業見面,去大膽“賣瓜”,將一個個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如今深大成果還在實驗室,就被資本盯上的情況比比皆是。”深大技術轉化中心主任助理、深圳大學概念驗證中心主任魏興華説,“技術轉化中心是服務者,也是資源整合者。我們不僅會時常主動與老師們對接,告訴他們哪種成果轉化形式對自己有利,還組建了法律團隊,幫老師們確定成果轉化的法律形式,為他們梳理適合其成果産業化的商業模式,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咨詢報告。”
近年來,我國發明專利數量大幅增加,連續多年名列世界第一,但轉化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科學技術與科技成果轉化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被稱為科技應用的“死亡之谷”。為跨越這道“死亡之谷”,深大技術轉化中心孵化出了深圳首家概念驗證中心,為成果轉化提供資助、創業服務和創業空間等“一站式”服務,將基礎研發與成果轉化進行有效銜接,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如今,“成果轉化”一項已納入對深大教師、科研人員的考核評價綜合體係,這不僅使得深大對教師、科研人員的科研貢獻有了更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也促使教師、科研人員更主動地將自己的成果播撒在深圳肥沃的産業土壤之上。
改革永遠是進擊的法寶
改革永遠是進擊的法寶。作為扎根特區的大學,深大在高水準大學建設中已推出200多項改革措施。採用“小步快跑”模式,成熟一個改革一個,改革一個成功一個,將改革落印在人才培養、科研管理等各個方面。
深圳大學把交叉學科建設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為主攻方向,不斷加快學科布局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先後成立理工創新實驗班等36個特色實驗班、15個本研貫通培養卓越班,為推動原始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作出貢獻。
説起創新型校企合作共建實驗班的生動成果,就不能不提騰訊雲人工智慧特色班——“騰班”。“騰班”是由深圳大學和騰訊雲聯合打造的人工智慧特色班,人們常常會説那裏聚集了深大理工科的尖子生,校園內外都是“騰班”學子沒畢業就被“大廠”預定了的傳説。除此以外,更令人情緒“復雜”的是,“騰班”的驕子們往往“腦洞很大”,有著“出其不意”的才華——他們想,既然騰訊是“鵝廠”(因標誌是企鵝而被民間戲稱為鵝廠),不如養鵝吧!
于是2022年4月,16名“騰班”大二學生盯上了獅頭鵝,他們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開發了“鵝體識別”係統,建造了人工智慧養鵝場。在此過程中,騰訊的演算法工程師常常成為緊急“救兵”,通過線上指導,幫助學生解決了許多難題。最終,新一批獅頭鵝的存活率提升了30個百分點。
深圳大學圍繞科研團隊項目支撐所進行的“放管服”改革也亮點紛呈。
以謝和平院士團隊“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項目”為例,其從提出到完成,都是在深大,且只用了5年時間。李清泉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到,“深大為院士團隊創造了寬鬆的探索環境”。“一個細節是,為了按照院士團隊提出的場地建設要求建造實驗室,我們快速響應,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對匯星樓的停車場進行了合理化改造。”
“此外,學校還聯合廣東省、深圳市的相關項目資金對團隊進行最大程度的支援;還在人才引進上進行了制度配合,以此為團隊創造成果培育的土壤。”魏興華説,學校在放權給院士團隊的同時堅持做好“放管服”,“學校對院士團隊在基礎研究上所設課題不做具體規定,對科研經費的使用等實行包乾制。然而放權的同時還要管得住,我們設定經費使用的總范圍,只要是在此范圍內,團隊的項目負責人都可以自己決定。”
學校的智慧財産權制度也是激勵科研團隊進行科研成果産業化的重要因素。學校賦予科研團隊85%的智慧財産權所有權,且成果轉化85%的收益也歸科研團隊。此外,深大還採用現金+股份的“混合轉讓”模式,促進投資人更好更快做出決策。
把深圳優勢發揮到極致
在深大科學技術部主任崔宏志看來,越來越多涉及不同學科的高端人才向深大聚攏,一個最重要原因是,深圳的區位優勢。
放眼全國,深圳的創新活力全國領先,聚集了數量可觀的高科技企業。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長期從事精細化工研究的彭孝軍就曾表示,他對深圳向往已久,深圳對晶片的需求量最大,但廣東在晶片相關技術研究方面卻相對薄弱,這是嚴重的不匹配。他來深圳後,大量下遊企業需要他們的技術,為開展這方面研究提供了許多機會。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深圳市政府是當之無愧的服務型政府。早在2019年,深大獲批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市和廣東省政府預計投入的經費達20億元。除充足的經費支援外,還有有力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圳市政府曾出臺關于博士後引進的政策,被認定為後備人才者可享有住房補貼。最高峰時,深圳大學在站博士後超過1500人,這對深圳大學科研發展無疑是巨大的支援。
深圳市身處先行示范區、大灣區,在各種政策疊加及區位優勢影響下,學校在深圳各個區成立綜合性集約式科研轉化平臺,強化産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讓深大的影響力輻射當地。這些創新研究院利用自己的師資與當地企業合作,把資源與人才優勢匯集起來。
與此同時,深圳還擁有大量的行業領軍企業,僅深圳大學所在的轄區南山區,就有超過200家上市公司。深圳大學借助區位優勢、發揮高校科技創新、人才智庫優勢,積極推動與華為、中興、騰訊、華大基因行業領軍企業,圍繞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協同創新、成果轉化、智慧校園等諸多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