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威尼斯們沉沒於海水之下

2023-09-26 08:36:25 來源: 《環球》雜誌

 

日出時分的復活節島巨石像

  不只是威尼斯,世界範圍內眾多人類共同的寶貴遺産,都面臨着被海水侵襲甚至沒於海平面之下的危險。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娟娟

編輯/吳美娜

  9月,威尼斯兩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城市,先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度過“八十大壽”,接着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討論將“威尼斯及其潟湖”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一邊是榮光綻放,一邊是危機重重。

  浪漫的小橋流水貢多拉,集建築藝術與歷史榮光於一身的聖馬可大教堂,提香、喬爾喬內等威尼斯派畫家留下的珍品名作,拜倫、歌德、畢加索曾光顧的咖啡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全世界游客嚮往的目的地之一,它也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座城市及其潟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此番認為其“瀕危”的理由是,游客數量太多、開發過度、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等等。其中海平面上升以及暴雨引發的水災尤為讓人擔憂——近年來,威尼斯幾乎每年都有幾天變成“完完全全”的“水城”,市中心聖馬可廣場如一片澤國,居民和游人蹚水穿城。

  不只是威尼斯,世界範圍內眾多人類共同的寶貴遺産,都面臨着被海水侵襲甚至沒於海平面之下的危險。

水城水患

  威尼斯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5世紀,為意大利東北部威尼託大區首府。它建在一片潟湖之上,潟湖最終流入亞得裏亞海。它由118座小島組成,這些小島被運河分隔,並由橋梁相連,整個城市只在西北角有一條長堤與大陸相連。城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包括24小時全天候運營的公交船以及聞名世界的小船貢多拉。

  游人來到威尼斯,感受到的是集建築、人文、自然於一體之美。然而,所有這些美好正在被水患威脅。每每發生的持續降雨和勁風將亞得裏亞海的水位抬高,海水灌入水城。2019年11月,威尼斯城內最高水位曾達1.87米,僅次於1966年創下的最高水位紀錄,聖馬可大教堂地下室涌入洪水。

  有研究顯示,威尼斯歷史上每100年左右發生一次極端的高水位水災事件;但到21世紀中葉,預計將每6年發生一次;到2100年,將每5個月發生一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稱,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四面環水的威尼斯非常容易遭受洪水侵襲,但威尼斯當局尚沒有充足、詳細的應對方案。海平面不斷上升,讓威尼斯面臨着被淹沒的危險,海水中的海鹽也會持續腐蝕城中的建築和古跡。

  除海平面上升,威尼斯所處土地的沉降也讓水城雪上加霜。上世紀20年代起,威尼斯周邊工廠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大面積地區沉降。近百年來,亞得裏亞海海平面上升了33毫米,同時威尼斯城每年平均下沉5毫米。上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大型工業港口的擴建使威尼斯城區面積縮小了1/3,重度污染的化工廠出現在城市附近,工業廢水和周圍農田的殺蟲劑順着雨水流出,導致潟湖裏的半水生植物大面積死亡。缺少了植物固定,潟湖底的沉澱物被衝到海裏,從而使潟湖底部不斷被侵蝕。為讓大型油輪停靠在港口而開挖的航道,也加大了水流衝入潟湖的強度,加快了洪水涌入威尼斯的速度。

  實際上,早在2003年,意大利政府就啟動了一項旨在抵禦海水侵襲的“摩西工程”,在威尼斯潟湖的3個入口處修建78個巨大閘門,當海水上漲至一定高度,閘門升起,阻擋海水進入潟湖。2020年10月威尼斯遭遇暴雨時,“摩西工程”首次在緊急情況下使用,避免了海水涌入潟湖。但這一切努力仍然不夠。

海水成了“敵人”

  兩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提議將威尼斯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意大利政府隨即採取緊急措施,包括禁止大型船隻進入聖馬可運河、制定城市保護計劃等,在最後一刻避免了這一局面。意大利《共和國報》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近兩年多次致函意大利政府,要求其提供城市保護計劃的最新信息和時間表,但沒有得到滿意答覆。今年再次接到“瀕危預警”後,威尼斯市政府&&,將“仔細閱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並與意大利政府進行討論。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權把保護狀況存在嚴重問題的世界遺産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正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其中一項議程就是討論瀕危世界遺産名單。

  與威尼斯同處亞得裏亞海之畔的克羅地亞古城杜布羅夫尼克,因其依山傍海的美景、保存完好的中世紀風貌,被譽為“亞得裏亞海明珠”和“城市博物館”,1979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近年來,更是因熱門劇集《權力的游戲》在此取景,吸引了全球游客。但由於海平面的不斷上升,杜布羅夫尼克與威尼斯面臨着相似的命運。

  亞平寧半島西側的意大利另一古城、第勒尼安海之畔的龐貝遺址,同樣處於因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險中。龐貝古城公元79年因維蘇威火山噴發而被灰燼掩埋,如今它的“敵人”變成了海水。

  威尼斯、杜布羅夫尼克、龐貝都位於環地中海地區,這一地區世界遺産眾多,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也尤為突出。德國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在目前的氣候條件下,位於地中海地區地勢較低沿海區域的世界文化遺産中有很大一部分面臨着沿海洪水和侵蝕的風險。這些風險將不斷上升,一直到2100年甚至持續更長時間。”這一地區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世界遺産還包括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的古城堡、希臘羅得島的中世紀城市、突尼斯的迦太基遺址等。

  視線離開地中海,來到萬里之外的南太平洋。智利復活節島上,數百尊用大塊火山岩雕刻成的古老而神秘的巨型石像屹立在海邊,巋然不動,默默守護着這座與世隔絕的孤島。包括這些表情各異的石像在內的整座復活節島,於1995年作為國家公園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學家稱,由於海平面上升及暴風雨掀起的巨浪,復活節島上的大量石像被海水侵蝕,面臨着倒塌的危險,甚至已經倒塌,而到2100年,這些石像可能被海水淹沒。

為了它們不“沉沒”

  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海平面在20世紀上升了約15厘米,2022年再次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預計未來還會繼續上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即使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到2100年海平面仍將升高30~60厘米。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顯示,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攝氏度,會有40個世界遺産遭受直接威脅,如果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大約1/5的世界遺産將受到長期威脅。研究人員提醒説,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不可小覷,如果不對氣候變化加以控制,“很多世界遺産以後可能就要去海底尋找了”。

  海平面上升不僅會淹沒大批世界遺産,還會影響大量沿海居民,尤其在東南亞和加勒比一些島國,大部分居民可能不得不離開家園,尋找新的居所,這將使部分當地文化逐漸消亡。

  世界氣象組織稱,全球變暖與海平面上升在百年到千年的時間尺度上是不可逆的。人類暫時無法讓世界遺産和自己的棲居地免遭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但至少可以通過一些行動讓這一威脅的腳步走得慢一些。

  比如,有氣象組織專家建議,人類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還應提升自身的韌性,以應對各種變化。

  又比如,為保護瀕海的世界遺産,以色列一直在採取相關措施,包括水下救援調查、監測海岸侵蝕、風險評估、修建防波堤和保護墻、設立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等等。

  再比如,德國基爾大學研究者建立了一個包含地中海低窪沿海地區所有世界遺産的空間數據庫,包含位置、類型、與海岸線的距離等信息,利用該數據庫和洪水模型,再結合海平面上升的各種模擬情景,研究者開發出洪水和海岸侵蝕風險指數。

  還比如,面對威尼斯的“瀕危預警”,意大利從2020年起要求每個年級的學生學習與氣候有關的課程,旨在讓未來的公民做好應對氣候緊急情況的準備,也為了讓威尼斯的“沉沒”變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來源:2023年9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