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化遺産遭遇“雨一直下”
2021年10月13日,工作人員在搶修山西省洪
洞縣乾元山元陽觀受暴雨影響而塌陷的護坡
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暴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自然氣候災害,也是對文化遺産影響最嚴重的自然因子。
文/《環球》雜誌記者 樂艷娜
編輯/張海鑫
來自山西的小魏已經是第三次來到印度尼西亞日惹市婆羅浮屠景點售票處詢問登頂名額了,這一次前面有游客因為等待時間漫長而放棄,他終於“插 隊”成功,購買到445萬印尼盾(約合220元人民幣)的登頂門票,中午12:30在景區導游的帶領下,他可以登上這座心儀已久的佛教建築遺址的頂端。
現在,從早上8:30到晚上19:30,每小時會有150名像小魏這樣的“幸運”游客,可以登頂這個世界最大的單體佛教建築遺跡。而兩年前,為了保護婆羅浮屠上的石塊,避免被人類活動痕跡進一步破壞,日惹市停止了該景點的登頂參觀。
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婆羅浮屠,至今仍面臨着因氣候變化而變得越來越頻繁的酸性火山灰、酸雨等的侵蝕,而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地文物部門為主導的團隊,正在採取工程、化學、微生物學、地質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術手段,盡力保護這座瑰麗的人類文化遺産。
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特別是酸雨和日益增多的暴雨,已經使建築類世界文化遺産受到嚴重威脅,其導致的損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儘管全世界範圍內人們已經為預防這些危害做出了努力,但如何妥善應對,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酸雨侵蝕
12:20,小魏到達外國游客登頂出發處,領到一雙草編鞋。12:30,導游出現,開始講解婆羅浮屠登頂須知。所有游客必須換上當地居民使用當地植物編織的草鞋,禁止觸摸、攀爬和刻劃石塊,登頂和在塔頂游覽的時間總共1小時。150名游客分為6組分時段出發。
婆羅浮屠在梵文中的意思是“丘陵上的佛塔”,它大約建於公元8世紀夏連特拉王朝統治時期,但由於地震和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以及伊斯蘭教在爪哇島的擴展,日惹地區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開始向東遷徙,最終跨過大海在巴厘島重新生根發芽。1006年,附近的默拉皮火山爆發,婆羅浮屠就像意大利的龐貝古城一樣,被埋在火山灰下,為世人遺忘。
直到1811年,這裡被殖民者發現。在經歷了殖民時代、日據時代、獨立戰爭和民族獨立之後,印尼政府最終在1973年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獲得2500萬美元的資助,1975年修復了這座佛寺。當時,來自印尼和其他國家的近600名專業人士,將整個寺廟分為100余萬塊,先進行拆除、移除、編號、分類、清潔、修補、灌錫、保存,再將所有石塊信息錄入電腦進行虛擬排列組合,獲得最優解之後,才一塊一塊重新在原地恢復重建。
為了重建這座巨大的佛塔,這些專業人士加固地基,嵌入管道以改善排水系統,加入不滲透層和過濾層。最終,用了8年時間,總耗資近7000萬美元,佛塔於1982年真正完工。
今天,婆羅浮屠已成為印尼最為著名的建築和旅游勝地之一。婆羅浮屠入口處的簡介,展示了它至今仍面臨的各種保護問題。游客過多造成石塊磨損嚴重,酸雨、地震和火山噴發等地質災害侵蝕着石塊,與此同時整座佛塔不斷沉降。在出口附近仍能看到一些當年被拆除的石塊,仿佛在訴説氣候災難和過多的人類活動給它們所帶來的影響。
除了婆羅浮屠,世界多個文化遺産都飽受酸雨之苦。在中國,河北金山嶺長城上刻有“鎮虜騎兵營萬曆七年造”的文字磚因為酸雨等環境污染源影響,文字已經變得模糊,甚至已隨磚面剝落;在印度,由於煙塵污染物、酸雨以及昆蟲糞便的侵蝕,泰姬陵表面顏色嚴重變化,政府一度將游客人數限制在每天4萬,參觀時間限制在3小時內,並關閉了周圍的數千家工廠;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大氣研究中心的桑切斯博士警告,由於酸雨的侵蝕,100年後所有刻在瑪雅遺址墻上和石柱上的文字和圖案都可能滅失,因為建造遺址的石灰石中含有的碳酸鈣在酸雨中會迅速溶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産空間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心源認為,氣候變化對文化遺産的直接影響,表現為風化剝蝕、沉積掩埋、凍融撐裂、地下水侵蝕、鹽鹼起殼等緩慢影響,以及極端天氣引發的洪災、火災等急劇影響,而酸雨正是發生緩慢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
暴雨頻發
酸雨以外,極端天氣,特別是暴雨引發的洪災最近幾年頻繁發生,直接造成文化遺産損失的同時,也給保護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
今年從6月開始,大暴雨形成的洪水給韓國忠清南北道、慶尚北道帶來嚴重災情,衝擊着古代遺留下來的歷史建築、遺跡、文物等。韓國文化遺産廳7月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此次暴雨引發的山洪中,共有39件國家文化遺産被破壞,包括寶物1件、史跡19件、自然(天然)紀念物5件、名勝3處、國家民俗文化財産5件等。
其中,位於忠清南道公州市的公山城擁有1500年的歷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為世界遺産“百濟歷史遺跡地區”的一部分,是朝鮮三國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百濟從475年至538年的都城。暴雨導致公山城城墻土石流失,興建於城墻上的樓閣“挽河樓”更遭到氾濫的江水沒頂,直到洪水退去後才重新露出真容。城墻另一端的樓閣“錦西樓”底部的土石、瓦礫也被暴雨沖刷,附近的諸多石碑被衝垮。同為百濟末期的都城泗沘(位於忠清南道扶余郡)也受暴雨破壞,聚集了眾多國王陵墓的扶余王陵園,西側古墳群2號墳墓的土石流失。
去年9月,巴基斯坦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季風強降雨,暴雨引發的洪災造成超千人死亡,也威脅着位於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南部的世界文化遺産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該遺址負責人伊赫桑·阿里·阿巴西&&,遺址內幾堵建造於4500年前的墻倒塌。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又被稱為“死亡之丘”,被認為是南亞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市之一。該遺址於1922年被發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0年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去年4月,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中心公布了其持續多年的環境監測工作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底,暴雨、颱風(大風)和洪澇,仍是侵擾中國文化、混合遺産地的主要自然災害。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9項遺産、11處遺産地受到自然災害襲擾。在監測的20次自然災害中,暴雨、颱風(大風)和洪澇為主的氣象水文災害共發生18次,佔所有災害總數量的90%,餘下分別為1次地震災害和1次生物災害。
2020年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的11處遺産地,均遭受了暴雨、颱風(大風)和洪澇的侵擾,其中有4次自然災害對遺産本體造成嚴重或較重影響,3次災害影響一般,13次災害影響輕微。對上述遺産地造成較大影響的災害類型均為強降雨,其中對遺産地絲綢之路-蘇巴什佛寺、絲綢之路-麥積山石窟、峨眉山-樂山大佛的本體安全均形成負面影響和隱患。
全社會努力
保護文化遺産免受酸雨、暴雨及其他破壞因素帶來的損害,需要全社會付出努力。
在技術上,為應對酸雨對文化遺産的侵蝕,除了加裝保護涂層、加蓋玻璃罩等傳統做法,研究人員不斷提出新的技術手段,致力於彌補現有保護手段的不足。比如,2019年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納米材料》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種以鈣為基礎的保護文物新方法。文章指出,過去文物保護科學家選擇用烷氧基硅烷加固用石頭和其他材料製成的藝術品。但是,烷氧基硅烷不能與不含硅酸鹽的表層完全粘接在一起,容易導致文物開裂,而且防水效果不佳。加入其他化合物有助於克服這些問題,但是保護程度有限。於是,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礦物學與岩石學系研究員恩卡納西翁·魯伊斯·阿古多和同事從大自然中尋求靈感,製造了由碳酸鈣和草酸鈣組成的納米顆粒,並添加聚二甲基硅氧烷作為穩定劑。他們將其應用於3種不同的建築材料樣本中——白色大理石、鈣屑灰岩和石膏灰泥,並對樣本進行了一系列測試。研究結果顯示,總體而言,由於草酸鈣能顯著提高耐酸性,與僅僅使用烷氧基硅烷的處理方法相比,樣本的疏水性加強、裂縫減少、表面粘附力得到改善。研究人員雖然觀察到最低限度的變色效應,但他們説,在文物保護工作中,這種變化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應對氣候變化下的遺産保護挑戰,需要多部門、跨學科的合作,同時在政策上不斷優化遺産保護風險應對機制與能力。在今年6月於北京舉行的“氣候變化與文化遺産”科學研討會上,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主任喬雲飛聚焦探討了暴雨災害對我國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的影響和預測應對措施。他指出,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暴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自然氣候災害,也是對文化遺産影響最嚴重的自然因子。未來我國的不可移動文物將面臨更嚴重的暴雨災害風險,應當更加重視災害風險評估的作用,科學地、有針對性地採取預防和減緩措施,使評估更精準、更具前瞻性。他建議,目前的暴雨災害風險評估須在文物保存狀況數據、風險評估指標上進一步細化,以獲取更有效的預測結果。
2021年12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聯合主辦的“文化、遺産與氣候變化全球聯合會議”在線上舉行,與會專家認為,氣候變化及其所造成的影響已經遠遠不是單一國家或單一學科所能夠處理應對的。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和短期影響,對於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遺産有着明顯的區別。因此,需要不斷加強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的跨學科、跨地區交流與協作,加強對相關研究項目的支持,在以人為本的科學觀念的指導下看待氣候變化及影響,更好地加強遺産保護。
來源:2023年9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