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速度”的時代跫音
深大秉承“改革開放先行者”特有的“基因”,用40年時間書寫“深圳速度”,跑出“深大速度”
深大從未止步,始終目光篤定向前方。
文|吳美娜
提到中國基建,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用延時攝影技術拍攝的倍速運動畫面:施工團隊熱火朝天地忙碌著,百米高樓平地起,乾坤大挪移,劇變就在一瞬間……現實中雖沒有這樣魔術般的場景,但確有令人驚嘆的速度——深圳速度。而“深大速度”正是深圳速度的生動詮釋。
“我實在萬分吃驚,望著這批建設得美輪美奐、使用舒適的校舍,我想不透現代化設備不足的深圳,為何會如此神速地在數月間把大批工程完成。”這句話出自1984年10月香港《明報》發表的題為《深圳大學之行——神話般的奇跡》的專題報道。“這就是深圳速度!”是當年底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看到深大新校舍落成暨建校一周年慶祝大會錄影時的感慨,他曾囑咐“一定要辦好深圳大學”。
誕生即被寄予厚望的深圳大學不負眾望,作為與城市同名的“高校長子”,深大秉承“改革開放先行者”特有的“基因”,用40年時間書寫“深圳速度”,跑出“深大速度”。40年來,深大從未止步,始終目光篤定向前方。
“我們在挑戰不可能”
關于“深圳速度”的起源有多個説法,但深大人認定,“深圳速度”來自深圳大學“當年創辦當年招生”和校園建設的速度。
1984年8月8日,深圳大學教學大樓、學生和教職工宿舍等
建築面積逾5萬平方米的16棟大樓及配套的道路、給排水、供配電工程竣工
深大誕生于改革開放之初。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新的一頁。1981年初,為解決特區人才短缺問題,深圳開始籌劃辦大學;1983年1月14日,深圳市委常委會開會專門討論籌辦深圳大學的問題;1983年5月10日,國務院正式發文批準建立深圳大學;1983年9月27日,深圳大學正式開學。
8個月裏,上報中央批準、組建學校領導班子、調配師資和管理隊伍、開辦專業、制訂教學計劃、準備教材、招生、基建……第一批深大建設者似乎長了三頭六臂,他們齊心協力,短時間內超負荷完成了“建校大業”。“當年籌辦、當年招生、當年開學”,“深大速度”名揚天下。
回望粵海門,甘苦寸心知。深大創造的另一個“深圳速度”是位于粵海門的新校舍建設,即深大首期工程。1984年1月26日,小平同志離開深圳去珠海途經粵海門,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市長梁湘向他介紹,深大第一期工程計劃于當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9月間搬至新校址教學。小平同志隨著梁湘的手勢一看,眼前的卻是一片荒灘野嶺,便問道:“深圳大學今年能搬到這兒來開學?”“是的,今年秋天新學年,深大的師生們就要到這裏上課了。”梁湘答道。
此時,深大正用速度,挑戰著“不可能”,將原本24個月的工期壓縮到7個月,且確保了工程品質,這在中外高等學校建設史上沒有先例。曾任深大基建辦主任兼總工程師的李宗浩回憶,深大當時為推進工程,採取了超常規的做法,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如邊出圖紙邊施工。大功告成,“深大速度”進一步深入人心。《深圳經濟年鑒(1985年)》稱深大首期工程“刷新了特區建設的紀錄,被列入深圳1984年的十大新聞”。
改革創新是“深大速度”原動力
與“深大速度”相伴相生的,是長在基因裏的深大創新精神。“當時深大的效率很高,我始終記得大家幹勁很足。有一點給我深刻的印象,那時學校搞了一個教師工作午餐會,每周一次。學校的許多大事,就是在午餐會上落實的。”曾任深圳大學國際文化係主任、特區文化研究所所長的胡經之説。
建校之初,深大就在很多領域走在了全國高校前列,率先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如第一個實行畢業生不包分配、第一個建立獎學金制度、第一個推行大規模勤工助學、率先全面實行學分制……許多做法在當時看來可謂“石破天驚”。
1983年9月23日,深圳大學老師到火車站迎新
20世紀90年代,深圳發出“二次創業”號召,産業轉型速度加快,對高素質、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增加,這就要求深圳大學盡快轉型向高層次發展。1994年,深大提出:在建設名副其實的“特區大學”“窗口大學”“實驗大學”過程中,向著“辦一流大學,成一流人才”的目標發展。
1995年,深圳大學通過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合格評價;1996年,獲碩士學位授權;2006年,獲博士學位授權。深大以最短的時間,從無到有,完成學位“三級跳”。2007年,深大以全優得票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準評估。“深圳大學用25年時間走過了內地高校50年的路程。”2007年教育部評估專家萬洪文教授説。
“深大最大的魅力不是辦在深圳,而是長在深圳,長在春天的故事裏,長在中國改革開放和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李清泉説,無論是建校初期大刀闊斧的破舊立新,還是不同階段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與時俱進的更新和完善,深大人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走進“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新時代
2023年9月的基本科學指標(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數據顯示,深圳大學ESI“數學”學科成功進入全球排名前1%,成為深大第18個ESI全球前1%學科。在此之前,深大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這也是深圳高校僅有的3個全球前1‰學科。國際學術生産力和影響力持續提升背後,是深大數十年如一日的探索與拼搏,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的蛻變與躍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大學迎來了建校以來發展最好、最快、最堅實的歷史時期。深大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牢記立德樹人初心使命,扎實推進高水準大學建設,連續多年進入四大權威世界大學排名,綜合實力居國際377位、國內27位,實現國際排名國內快速躍升,被譽為“內地進步最快的高校之一”,成為國際上觀察中國高等教育從大國向強國快速轉型的一個窗口和一個生動例證。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面向未來,深圳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説,“我們將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打造學科高峰為核心,以高水準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為主線,以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在毛軍發看來,深大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就要立足特區、擁抱港澳、胸懷祖國、面向全球,首要的是為“雙區”建設作出不可代替的獨特貢獻。
“深大在學科發展的調整中,始終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的方向和標準。深大要像當年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硅谷’的貢獻一樣,為深圳高科技産業發展作出貢獻,尤其是加強高水準、高素質人才的輸出。”“同時,地方高校也要擔起國家使命,不斷突破‘卡脖子’難題,這樣的成果將成為深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信心之源。”毛軍發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