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基因塑造“深大精神”

2023-09-25 10:32:20 來源: 《環球》雜志

 

1985年2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批準,成立深圳大

學實驗銀行,由學生自我管理。圖為在校學生在實驗銀行工作

    一部深大發展史,就是一部以創新、實幹為關鍵詞的高校創業經,同時也是一部微縮版的深圳特區發展史。

 文|吳美娜

  在中國,幾乎沒有一所大學比它更“前衛”,更通曉改革開放的律動,更明瞭那段“春天的故事”……它就是與深圳城市同名的特區“高校長子”——深圳大學。40載風雨踏歌行,荔園漫步話崢嶸;古石不語長佇立,空海繚繞“三自經”……高樓林立的深圳街頭,處處閃耀著奮進的面孔,數不清的玻璃幕墻,見證著日升月沉,陰晴圓缺,也倒映出無數深大人奔跑圓夢的足跡。

為特區建設而生

  一只國風腳印書畫章,內嵌“實地”二字,清新雅致又濃墨重彩地出現在深圳大學“校訓墻”中央,寓意腳踏實地,與環繞在四周的“自立、自律、自強”校訓詞相得益彰。凝望著這面地標式的墻壁,也許有人腦海中就會浮現這所大學橫空出世的一幕幕。

  一切,肇始于那場偉大的變革——改革開放。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作出成立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的決定。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宣布成立。一夜之間,這個字面意思為“田間有一條深水溝”的邊陲小鎮,成為了“春天的故事”的大主角。

  荒草灘上萬人簇,熱火朝天築宏圖。在這樣的節骨眼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困住了當時的管理者們——人才奇缺。由此,在當地創辦大學的呼聲有力發出。“這樣的大學,既不同于現有的普通大學,也不同于以往的紅專大學,而是適合于我國國情和特區建設實際需要的新型大學。”《關于創辦深圳大學的建議——向深圳市委匯報提綱》中提到,“在深圳辦一所新型大學,就可以培養出一批掌握特區特殊規律的嶄新人才,使特區建設更好地按照特區的嶄新建設需要發展。”“在深圳辦一所新型大學,不但對特區建設有重大意義……我們創辦這個新型大學,可以摸索經驗,走出辦新型大學的新路子,這對全國都有意義。”

群英薈萃斬荊棘

  在深大創辦史上,“八條漢子”(第一批正式調入深圳大學籌委會辦公室的成員)的故事,經常被人提起。這八條漢子,他們分別是陳建輝、王克來、李業盛、黃祖基、張仲春、廖漢光、梁樹屏、文振國。

  一切從零開始,一無領導班子,二無師資隊伍,三無永久性校舍,四無教學、圖書儀器的深圳大學,在當時的一個外號是“四無大學”,比“四無大學”更出名的一個戲稱是“皮包大學”。由于當時還沒有辦公室,第一批籌辦工作人員“遊擊辦公”,由于流動性大,籌備辦的印章便由深圳大學第一位籌備辦工作人員陳建輝用一個皮包裝著隨身攜帶。

  選校址、搞基建、添設備、聘請校領導、籌師資、忙招生、制訂教學計劃……以“八條漢子”為代表的深大奠基者拿出了超人的毅力,在那個激蕩人心的時代,將眼含希望、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奉獻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攻克無數個棘手項目。

  盡管當時有那麼多困難,但他們始終堅信深圳大學的發展前景是無限的,前途是光明的。“賣掉褲子也要把大學建起來!”當年深圳市財政收入僅1個億,深圳市拿出了5000萬元來辦深圳大學。“這體現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創建深圳大學的膽量和決心。”陳建輝説。

  粵海門前雜草生,南山鐘鼓匯群英。深大,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全國最優秀的一群人站在一起,星光璀璨。1983年7月,教育部向國內重點高等學校發出《關于支援深圳大學師資力量的通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名校的援建學人,在這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招聘教師的同時,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聘任校長的工作,多次派人到北京與教育部聯繫。經教育部推薦,並同有關高校協商,徵得廣東省委有關領導同意,從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選派校領導或著名學者“南下”深圳,組建深大校領導班子。

  招生工作也不含糊。深大第一批共招收了英語、法律、管理、建築學4個係6個專業的212名本科生,其中不少是華南師院附中、廣雅中學、執信中學等廣東省著名中學的尖子考生,從而保證了深大第一批新生的品質。

敢想敢幹勇爭先

  “我們把‘標新立特’作為我們學校的指導思想。凡事都要想新在哪裏,特在何處……我們不是在舊有的品質觀上去趕超國內外的老大哥學校,而是要探索一條新路……”時任深圳大學校領導如是説。

  深圳大學早在籌辦中就已確定了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基本思路,這其中,學生在學校既學習又工作的“雙重身份”勤工儉學形式,是至今仍為無數人津津樂道的一大創新模式,係1983年9月深大建校後進行的一項大規模改革探索。與勤工儉學相配套的,是取消助學金,設立獎學金。

  據“八條漢子”之一,深大正式開始辦學後任校辦主任、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校企管辦主任的王克來回憶,那時候學生到了深大之後幾乎都要找勤工儉學的工作,不找會被人看不起。這種勤工儉學,成為深大融通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的一面旗幟,為深大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埋下了最初的“種子”。

  1984年,深圳大學出臺《深圳大學改革創新方案》,在全國率先實行畢業生不包分配和雙向選擇制度。此外,深大學分制、教職員工全員聘任制度、後勤社會化管理、試讀制等都備受關注。這些深大開先河的舉措,為全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貢獻了一係列可復制、可推廣的辦學經驗。

  1986年,深圳大學校訓“自立、自律、自強”初定。“自立”,由時任廣東省高教局副局長黃其江提出;“自律”源于學生自我管理的理念;“自強”出自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由當年援建深大的鄧飛帆、羅遠翔等老師提出。它們與時任文人畫研究所所長郭西元老師寓意著腳踏實地的“大腳丫”書畫章、時任藝術中心主任李瑞生老師設計的“校訓墻”一起,無聲地訴説著那些可歌可泣的深大往事……

  在深圳大學中文係老教授吳俊忠看來,關于“深大精神”,不能只是講“三自”,“三自”是校訓,“深大精神”是教代會正式確定的兩句話——“腳踏實地,自強不息”。“這是深大精神的概述。而深圳精神是‘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深大精神和深圳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為深圳大學新一輪改革提供了強大動力。1993年3月,深圳大學進一步確立了“特區大學、窗口大學、實驗大學”的辦學定位,創立了中國地方大學特色發展的新范式。

  “今人看古石,移山倒海詞。古石看今人,春花秋葉詩。”一部深大發展史,就是一部以創新、實幹為關鍵詞的高校創業經,同時也是一部微縮版的深圳特區發展史。時至今日,這種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精神仍在延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