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司法改革背後的國家走向之爭
3月27日,人們在以色列特拉維夫街頭參加抗議活動
有媒體認為,這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政治危機,以色列“瀕臨內戰邊緣”。
文/《環球》雜誌記者 呂迎旭(發自耶路撒冷)
編輯/吳美娜
今年1月以色列新政府上&以來,大力推動司法改革,以色列民眾發動大規模游行示威活動進行抗議,軍界、工商界、教育界等紛紛&&反對,但這些沒能阻止以政府司法改革的推進。
7月24日,以色列議會表決通過一項法案,剝奪最高法院以“不合理”為由駁回政府決策的權力。在當天舉行的對這項法案的最終表決中,來自執政聯盟的64名議員全部投下贊成票,反對陣營的56名議員則集體提前離席,表達對這項法案的抗議。以色列司法部長亞裏夫·萊文在法案通過後&&,執政聯盟“邁出了糾正以色列司法體系的歷史性一步”。
8月6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耶路撒冷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他不會推行政府最初計劃的全部司法改革,只會改革法官評選委員會的組成,而放棄其他舉措。“我希望我們不會陷入憲法危機”,內塔尼亞胡説,“我想我們不會。我認為有辦法可以達成公平的妥協。”
以色列媒體評論稱,這場撕裂以色列的危機是該國的國家身份危機,是以色列前途方向之爭;對總理內塔尼亞胡來説,是他政治生命“生死存亡”的背水一戰。那麼,此次以色列司法改革改的究竟是什麼?引發“危機”的根源何在?又會帶來哪些影響?
或為75年來的一次“最重大變動”
以色列建國至今,最高法院在政治生活中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經常推翻政府的決定。比較近的一個例子是:今年1月,以色列新政府組建過程中曾任命沙斯黨領導人阿耶·德里為內政和衞生部長,但最高法院裁定這一任命“極其不合理”,因為他曾在2022年因稅務欺詐而被定罪。這一裁決加劇了以色列政府與法律界之間因司法改革計劃而日益緊張的關係。執政聯盟立即呼籲加快推動改革,限制最高法院對政府的約束,擴大政府的權力。
在本次以色列政府司法改革的計劃中,主要有三條重要的修正案:授予政府部門對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權;限制最高法院對議會立法的審核權;允許議會以簡單多數原則推翻最高法院的決定。民眾擔心這三條修正案通過後,國家權力將被總理大包大攬,制約平衡的政治格局將被打破。有以色列媒體報道稱,若司法改革獲通過,這將是以色列司法機構自1948年成立以來最重大的一次變動。
人們的一大疑惑是:以色列政治運作模式已持續幾十年,現任政府為何要在此時下決心力推司法改革?
一方面,以色列政局動蕩,推動改革是保持現政府穩定的粘合劑。2019年初以來,以色列執政聯盟屢次瓦解,3年多時間裏已舉行5次選舉。去年底,以色列政壇老將內塔尼亞胡宣布成功組建新一屆政府。這屆政府主要由右翼和極右翼政黨組成,有着“以色列史上最右政府”之稱,其中極右翼政黨是司法改革的堅定擁護者。猶太力量黨領導人本-格維爾多次威脅,如果內塔尼亞胡暫停或者中止司法改革,該黨將退出執政聯盟,當前政府將垮&,內塔尼亞胡的政治生命恐將就此終結。
另一方面,以色列右翼、極右翼政黨對最高法院的不滿由來已久,他們批評法官並非民選,缺乏法理正當性來凌駕於由公民一人一票選出的議會和政府之上。另外,他們認為,最高法院越來越左傾,經常將少數群體,比如阿拉伯族裔的權利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與現政府在巴以問題上極端強硬的立場相左。
改革加劇社會撕裂勢頭
今年1月以色列政府上任6天后,即宣布啟動司法改革計劃。這一計劃遭到民眾強烈反對,以色列總工會呼籲全國舉行大罷工,甚至與內塔尼亞胡屬於同一黨派利庫德集團的國防部長格蘭特也呼籲暫停司法改革,格蘭特因此遭到免職(後恢復職務)。3月,內塔尼亞胡宣布暫停司法改革計劃,在總統赫爾佐格的主持下與反對派領導人拉皮德進行對話。雙方的對話持續數月後失敗。
7月24日,以色列議會經過長達數十個小時的激烈辯論,以64票贊成、0票反對,最終通過司法改革的一項關鍵法案,法案防止法官們以“不合理”為由推翻政府的決定。56名反對黨議員集體棄權離席抗議。目前,以色列議會正在休會,10月中旬議會恢復工作後,預計圍繞司法改革的後續工作將繼續展開。
自今年初以來,反對司法改革計劃的以色列民眾不斷上街游行示威。除了擔心司法改革將使政府權力急劇膨脹,民眾還質疑內塔尼亞胡有假公濟私的嫌疑,即試圖利用司法改革,撤銷對他本人的貪腐審判。2019年12月,內塔尼亞胡以受賄、欺詐和違背公眾信任3項指控遭到起訴,正在接受審判。
以色列社會本就分化嚴重,宗教人士和世俗人士在許多社會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近年來,隨着宗教黨派、極右翼勢力進入政府,以色列社會宗教化特徵變得更加明顯,觸及世俗和左翼人士的利益。針對此次改革,雙方又站在了涇渭分明的兩邊,以色列社會分裂顯著加劇。
《環球》雜誌記者在耶路撒冷一家音樂學校採訪時,一名來自左翼世俗派的吉他老師説自己每週都會去參加反司法改革的游行。而一墻之隔的另一間教室,一位身為正統宗教猶太人的吉他老師微笑着説:我不參加,因為“我支持(司法)改革”。
反對司法改革的游行每週六在以色列全國各地進行。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日前刊文指出,如果以政府繼續推動司法改革,目前的和平游行很可能會發展得“具有進攻性”。有媒體認為,這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政治危機,以色列“瀕臨內戰邊緣”。
以色列第13頻道7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54%的受訪者認為司法改革正在損害以色列的安全,56%的受訪者擔心潛在的內戰。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圍繞這一問題的政治和社會緊張將導致重大風險持續存在,給以色列經濟和安全形勢帶來負面影響。”
彭博新聞社網站指出,在8月6日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內塔尼亞胡試圖塑造一個在面對該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針對政府的抗議活動時仍置身於政治紛爭之外的領導人形象;他決定放棄一攬子司法計劃的其餘部分——這一點他之前沒有明確&&過——似乎標誌着一種讓步,對於那些花了數月時間舉行示威反對計劃中的改革的人來説,這將是一次重大勝利。
癥結在於體制弊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以色列司法改革及其引發的政治與社會動蕩背後深層邏輯是什麼?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鈕松對《環球》雜誌記者分析説,這深刻反映了以色列的政治極化態勢,“史上最右”的以色列政府與被其視為日益“左傾”的以色列最高法院之間結構性矛盾愈發難以調和。
在許多以色列政壇人士和普通民眾看來,此番內塔尼亞胡政府強力推進的司法改革有動搖國本之嫌,對於以色列的內政外交都會産生深遠影響。鈕松指出,這場改革有西方民主制下行政擴權之必然性的一般特點,也有以色列政黨政治的獨特特點,即右翼勢力往往成為內閣的“關鍵少數”,其對於政府的施政影響力與其體量不成比例。
中南民族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張建偉進一步解釋説,以色列此次司法改革打破了維持多年的政治慣例,表明該國目前面臨的並非一般的政治危機,而是根本性的“憲制危機”,即不同政治力量對國家根本制度安排及其調整存在根本分歧而産生的危機,可能導致憲法變更乃至內戰的後果。
據張建偉介紹,在很多國家,涉及憲制層面的法案通常需要絕對多數(如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票數才能通過。但由於以色列是一個不成文憲法(即沒有統一的、法典化的憲法)國家,其具有憲法性質的基本法在制定和通過程序上與一般法律無異,簡單多數(即過半)票數就可通過,7月24日通過的那項司法改革關鍵法案就是如此,這必然會引起反對派的抗議。
對於內塔尼亞胡口中的“妥協”,鈕松認為,這只是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政治極化與對立情緒高漲的背景下的無奈之舉,他在自身涉腐壓力與右翼陣營政治壓力下艱難尋求平衡。正在進行中的司法改革與當前右翼政黨聯盟政府的走向息息相關,右翼勢力不會輕易放棄司法改革的目標,“妥協”不意味着“偃旗息鼓”,而只會是一種“緩兵之計”。
張建偉&&,所謂“妥協”可能更多是內塔尼亞胡出於平息抗議所採取的一種策略,這場司法改革在短期內恐怕不會輕易收場。內塔尼亞胡素以“強人”形象示人,放棄司法改革不符合他的風格。與此同時,以色列的公民社會較為成熟,對司法改革的抗議大概率會持續下去。在族群和教派都較為多元的以色列,圍繞司法改革産生的僵局可能進一步撕裂以色列社會,使其朝着兩極化方向發展。
來源:2023年9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