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壇調整傳遞的信號
9月1日,新加坡總統候選人尚達曼(中)在裕廊等待總統選舉結果揭曉時向支援者致意
盡管近期的政治醜聞並未對人民行動黨的執政根基産生動搖,但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加坡民眾對人民行動黨執政的信任感。
文/王榕 劉磊
編輯/吳美娜
當地時間8月20日晚,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23年國慶群眾大會全國電視演説中稱,自己移交權力的計劃現在已重回正軌,越來越多的決策權已經下放給第四代領導團隊。
李顯龍在當天的講話中提到,“最近發生了幾個涉及政治人物的事件,讓國人感到不安”。新加坡政府正在“全面且透明地處理這些問題”,強調“它們不會影響接班的時間線”。
9月2日,前國務資政尚達曼以70.40%的得票率勝出,當選新加坡第九任總統。分析人士認為,尚達曼原屬人民行動黨,他此次當選總統,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眾雖對執政黨人民行動黨近期的一些“爭議事件”心有顧慮,但對該黨執政仍持支援態度。
政治醜聞帶來警醒
近幾個月,一係列政治醜聞令人民行動黨倍感困擾。今年6月,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和外交部長維文長租“黑白屋豪宅”引發熱議,新加坡貪污調查局展開調查。事件披露時,正值新加坡民眾疲于應對高昂的房價之際;7月,交通部長易華仁因涉嫌貪腐和利益衝突被逮捕。他是新加坡近40年來首個涉嫌貪污的內閣成員;緊隨其後,國會議長陳川仁和人民行動黨議員鐘麗慧因婚外情退黨和辭去議席。
以往新加坡政壇鮮少出現政治醜聞,自1959年開國總理李光耀上任以來,一直將拒絕腐敗視為核心原則,並發誓領導人必須“比白人更白”。盡管近期的政治醜聞並未對人民行動黨的執政根基産生動搖,但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加坡民眾對人民行動黨執政的信任感。
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國會掌握的席位經常維持在90%或以上,其民意支援率更是長期居高不下。在新加坡建國後的歷次選舉中,該黨得票率從未低于60%。因而有評論指出,如果李顯龍的繼任計劃依賴于人民行動黨執政的穩定性,那麼人民行動黨最近的波動可能會影響未來總理選舉。
第四代領導團隊受關注
2021年4月,時任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的王瑞傑宣布,基于年齡及健康考量,不再擔任第四代領導團隊領軍人物,並卸任財政部長一職。當時正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特殊時刻,兩項因素對新加坡政壇造成一定衝擊,李顯龍在原定時間完成權力移交的計劃也隨之遷延。
隨著新加坡國內疫情的逐漸平穩,以及2022年底人民行動黨任命黃循財為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確認其為李顯龍的接任者後,新加坡總理移權進程重新步入正軌。在8月20日的電視講話中,李顯龍表示,“我期待著在勞倫斯(黃循財)準備好後,將權力移交給他”,“權力過渡將在仔細和深思熟慮下完成”。
根據新加坡憲法條例,下一次大選最遲將于2025年11月舉行。目前,人民行動黨還未確定具體的交接方案,即尚不知在大選前由黃循財出任新加坡總理並領導人民行動黨進行選戰,還是由李顯龍繼續領軍參加大選,在大選勝利後再由黃循財接任總理一職。
有新加坡評論員認為,若成功繼任總理,黃循財相對缺乏處理外交事務的經驗,那麼如何在愈加復雜的國際關係中平衡與大國間關係,在地緣政治局勢升溫的背景下確立新加坡的外交戰略,是對黃循財所領軍的新加坡第四代領導團隊提出的重要課題。
新總統上任
雖然總統在新加坡是一個象徵性職位,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新加坡總統可監護國家儲備金,也可影響公共部門高層人員的任命,並可在總理反對的情況下,要求反貪機構繼續調查腐敗事件。
新當選總統的尚達曼現年66歲,曾擔任副總理及教育、財政等多個部長職務。據印度Zee新聞網站報道,尚達曼2001年邁入政壇,當時他當選為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議員。他還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策機構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的主席。他是第一個擔任這一職務的亞洲人,還曾擔任多個關于經濟和社會議題的全球論壇的主席。
尚達曼以其“草根政治”以及對社會流動性問題的關注而聞名,這也使他贏得了新加坡各政治派別的肯定。
新加坡8視界新聞網站指出,尚達曼的這場勝仗説明他在大多數新加坡人心中是最佳總統人選。一些學者認為他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實踐他相互尊重的願景。
祖上為泰米爾人的尚達曼成功當選總統,也是對執政黨是否願意任命少數族裔作為政府首腦這一問題的解答。就尚達曼而言,其長期以來否認自己成為總理的可能性,並稱自己不傾向于擔任該職務。不過,他的受歡迎程度無疑促使人民行動黨的官員進一步關注本國的種族政治。
為消弭民眾對于執政黨存在種族偏好的疑慮,新加坡自1965年從馬來西亞獨立以來,已推舉多位有少數族裔背景的總統。
深圳大學新加坡問題研究專家呂元禮教授指出,尚達曼的從政經歷顯示出其較強的改革性。在未來6年的總統任期內,可以期待尚達曼做出一些實際作為。
(王榕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生;劉磊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館員)
來源:2023年9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9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