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黎:一家夫妻店走過的40年
青木實夫婦在餐館外
“這些人生故事,都是我們非常珍貴的回憶,也是這個店存在的最大價值。”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子江 楊汀(發自東京)
編輯/馬琼
青木實的法餐館位於日本東京惠比壽地區的外苑西通大街上,店面不大,黑色的門窗,白色的窗簾,金色的招牌,外面永遠挂着夫人弘子親筆書寫的菜單,門口一部粉色的撥號電話透露出餐館經歷的歲月——40年來,夫婦兩人將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傾注在了這家名叫小巴黎(Au Petit Paris)的餐館上。
早晨上班的時候,《環球》雜誌記者經常會與從地鐵車站趕來的青木實打個照面。他已經73歲了,頭髮稀疏,鬍子花白,但總是步履匆匆,甚至很少能注意到別人跟他打招呼。他並不住在附近,早上需要坐半個小時的地鐵,然後步行十幾分鐘到達餐館。
成家立業
青木實出生在東京澀谷區,18歲高中畢業後進入一家旅行公司工作,因為喜歡做飯,很快就辭職,到一家飯館做了一段時間的漢堡和咖喱飯。但他發現,要想學到真正的西餐,必須到法國去。帶着無限的憧憬,青木實開始了在法國5年的學徒生活。
“日本學徒當時在巴黎非常受歡迎,不僅不用交學費,還能領少量的工資。法國師傅認為日本人努力、吃苦,他們教得非常耐心。”青木實告訴記者。
法國餐館收日本人當學徒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後來曾擔任日本國宴廚師的秋山德藏就曾經在巴黎學習多年。1979年,以他為原型創作的小説出版,更是讓日本出現留法熱潮,這部小説後來被拍成電視劇,在日本東京放送公司(TBS)建&60周年之際播放,引起轟動。
青木實對秋山德藏的故事非常熟悉,循着前輩的道路,5年時間裏他在巴黎、諾曼底以及里昂等地遍訪名師,自認為學到了法餐的精髓。回到日本後,他先在附近的法餐館打工,但內心深處一直琢磨着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餐廳。
與事業上的厚積薄發不同,青木實的愛情之路出奇地一帆風順。1982年秋天,他去長野登山,碰上了同樣一人前去旅游的弘子。身材高挑的弘子出生於日本東北部的岩手縣,她中學時打過排球,先後在美國和英國的公司擔任秘書工作,英語流利。她本來是約了女伴一起前往長野的,因為臨行前的晚上女伴感冒,她只能一人前往,於是一次邂逅成就了兩人一生的幸福。
“見了兩次面後,他向我求婚,我就答應了。”弘子笑道,“我的女伴後來一直説,是她的發燒讓我們認識的。”
成家讓立業的腳步驟然加快。一家咖啡店準備關店歇業,夫妻二人當機立斷把店面租下來,1983年6月,小巴黎正式開業。
自己做的最可靠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到處歌舞昇平,空氣裏都瀰漫着金錢的味道。青木夫婦出道就是巔峰,店裏永遠擠滿了就餐的客人。“那時候雇了5個人,每天都很忙,除了上廁所和吃飯,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時間。”弘子回憶道。
後來隨着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周邊的各種店倒的倒、換的換,但憑藉多年的回頭客,小巴黎進入了平穩的發展期。除了2011年“3·11”大地震後和最近幾年新冠疫情帶來一定的衝擊,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經營上的困難,而這時他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家底,早已不把盈利當做經營餐館最主要的目標。
十幾年前,他們裁掉了所有的員工,將餐館變成了一家預約制的夫妻店。“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加自由地安排時間,可以安排外出旅行。我們都有養老金,不必在乎營業額,快樂最重要。”弘子説。
這一切的前提是飯菜品質的保證。青木實每天一早到店裏,就在廚房裏忙活,不僅是前菜和主菜,連麵包和甜品也都保證親自動手完成。他説以前也嘗試過讓徒弟幫忙,但最終感覺還是自己做的最可靠。男主內,女主外,女主人除了負責對外採購,還是店裏唯一的服務員。青木實性格沉穩內向,不善言辭,弘子則熱情大方,看上去風風火火,性格的互補無疑是他們的夫妻店成功的重要原因。
“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做菜”
40年過去,除了歲月留下的痕跡和隨着季節更換的菜單,青木夫婦的餐廳從內到外都沒有大的改變,除了隔些年刷刷墻,給地板打打蠟,餐廳的裝飾也都沒有改變。弘子甚至都不認為自己老了,她跟記者開玩笑説:“我是不是還是很好看?”
餐廳所有的菜單,都由弘子用鋼筆書寫,她説從小就跟着喜歡書法的爺爺練習寫字。她不僅漢字寫得好,花體字母寫得同樣漂亮,用日語和法語寫成的菜單,看上去賞心悅目。
記者問青木實,40年幹同一件事情,是否感到過厭倦?他沒有絲毫猶豫地回答:“我覺得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做菜,看到客人吃得滿意,自己會感到非常幸福,我從來沒有覺得厭倦。如果只是為了生活,應該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弘子也稱讚道,丈夫的腦子裏有無數的菜單,不管什麼菜,只要讓他看一眼,就能夠做出來。她還説:“他經常告訴我,法國的布裏亞·薩瓦蘭説過:‘發現一個新的菜,比發現一個新的天體對人類的貢獻更大更幸福’。”
她接着找出一本法國料理用語詞典,找到了這個叫薩瓦蘭的人,原來他是位充滿傳奇的律師、政治家和美食家,曾著有《廚房裏的哲學家》一書,被譽為“法國飲食聖經”,正是這本書,讓他名傳後世。
小巴黎的菜單每個季節一換,不過有一道菜,40年來一直是餐館的保留菜品,也是青木實向我們極力推薦的,那是一款叫“魚肉餅”的前菜,這個菜在店裏只賣900日元(約合45元人民幣)。
再有名的人也只是“客人”
小巴黎最多可以容納40人同時就餐,自從實行預約制後,座位沒有減少,但夫妻二人將接待的客人數一減再減。現在午餐接受10人預約,晚餐只有4人。換句話説,青木實每個工作日,最多只需為14個人準備飯菜。“如果沒有預約,我們就在店裏休息。”弘子説。
説到底,還是歲月不饒人。兩人經常討論餐館未來的問題,一旦其中一個人身體有恙,餐館恐怕只能關門了。對於這一點,夫妻二人內心都很清楚。
“廚師就像體育選手,總有退役的一天,不能等到幹不動的那天才退役。如果感到體力不行或者沒有熱情了,就要退役了,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青木實説,“不過現在感覺還行。”
惠比壽地區是富人區,附近居住的很多藝人、文學家、政治家都是老顧客。弘子説,以前總有一些刊登八卦新聞的刊物找上門,希望有償得到名人吃飯的信息,但他們堅決拒絕。他們也不覺得名人來吃飯就説明飯菜好吃,畢竟再有名的人也只是“客人”,他們都一視同仁,更不會將他們就餐的照片張貼在店裏。
餐館開了40年,夫妻兩人目睹了太多的世事變遷。當年由父母帶着來吃飯的孩子,現在也帶着自己的孩子來吃飯了。最讓他們感動的是,一位母親的女兒不幸早逝,她每年都在女兒忌日這一天,點一份女兒生前最喜歡吃的雞肉。
“這些人生故事,都是我們非常珍貴的回憶,也是這個店存在的最大價值。”弘子説。“希望這個店的味道,永遠留在客人的腦海裏。”
“人生的夥伴”
現在小巴黎一週營業6天,中午客人全部用完餐後,青木實就在餐館的椅子上躺一會兒。弘子收拾完餐具,有時根本沒有時間休息,畢竟她還要去採購和洗菜。晚上幾點能下班要看客人聊得如何,經常是10點半餐館才能打烊。
兩人結婚41年,沒有孩子。也因為沒有孩子,弘子説,她不需要像傳統的日本女人一樣,結婚後就在家裏相夫教子。“我在家裏的地位更高。”弘子説兩人現在已經超越了男女關係,早就成了“人生的夥伴”。談到丈夫,她説:“我外向他內向,他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永遠不感到孤獨。”
青木實也對妻子的支持發自內心地感謝:“我非常依賴她,沒有她就沒有餐館的今天,因為與客人進行交流完全靠她一個人,有了她我才能專心研究做飯。”
不過,夫妻兩人有一個生活習慣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就是他們都不吃法餐。他們喜歡吃苦瓜和豆腐,更愛納豆和酸奶。過去的40年,餐館從來沒有因為他們生病歇業過一天。事實上,40年來他們除了看牙,幾乎從來沒有去過醫院。“多吃酸奶和水果,保證不生病。”弘子告訴記者。
來源:2023年9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