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丁堡,藝術喚醒城市
觀眾經過寫有本次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主題的樓梯
這些演出的票價也相對親民,或者乾脆採用自由付費的形式。
文/陳維
編輯/樂艷娜
整個8月,愛丁堡這座以“文學之城”和“創意之城”而聞名的城市,因一年一度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而人潮涌動、熱鬧非凡。五彩斑斕、各具巧思的演出海報隨處可見,全城的體育館、大學學院、街頭巷尾等公共空間紛紛變身為數百個表演場地,數萬名藝術家進行數千個劇目的表演。
街頭轉角處兀自佇立的一頂古怪禮帽,道路中央一尊迎風騎行單車的塑像,抑或小店門口一位肩扛貓頭鷹的神秘馴鳥人,都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游客也常常不僅是單純的觀賞者,而是隨時可能被融入演出場景當中,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據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官網信息,本屆藝術節共上演了來自67個國家的3553個劇目,吸引了近170個國家的藝術家、從業者、媒體和觀眾前來觀看,售出門票高達244.5萬張。文化藝術被視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動力之一,而歷經70余載探索之路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可為城市形象營銷和城市競爭力提升帶來啟迪。
夢幻聯動的節慶方陣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歷史可追溯至1947年,以匯聚展演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歌劇、戲劇和舞蹈為主要形式。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漫長歲月之後,這場旨在促進戰後經濟重振、精神重塑和認同修復的藝術文化盛宴,選擇了幾乎未遭戰火蹂躪、自然資源和歷史遺存豐富、基礎設施相對完備的愛丁堡,藝術節吸引了眾多文化藝術領域的世界頂尖團體和人士、潛在新秀和各類愛好者,以其對多元藝術交叉融合的推動而逐漸聞名世界。
隨着社會文化的變遷,愛丁堡藝術節所涵蓋的內容逐步擴展,與相繼發展成型的其他節慶活動共同組成了一個多元綜合的夏日節慶方陣,統稱為“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這個節日方陣通常包括同樣創立於1947年的藝穗節,從1950年起加入藝術節的軍樂節,從1983年起加入的國際圖書節和2004年設立的以繪畫、攝影、雕塑、裝置等視覺藝術為特色的愛丁堡藝術展。這幾個節慶項目既密切聯動又各具特色,既同頻共振又相映成趣。
例如,最負盛名的藝穗節是與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同時舉行的非官方演出活動,因其舉辦地點通常位於城市周邊,最初定位為“藝術節的附加活動”,因此通常被稱為“邊緣藝術節”。時至今日,因其“給每一位表演者提供舞&,為每一個觀眾留下座位”的開放、包容精神和對作品當代性、創造性的大力推崇,而引起大眾更多的共鳴,為文化對話創造了更大的空間,世界各地的戲劇評論家、劇團、經紀人、劇院代表等也紛至沓來。藝穗節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日增,其售票數字屢屢刷新世界藝術節的紀錄,當地媒體預計藝穗節每年能吸引逾40萬名游客到來,其中包括5萬名左右的表演者。
今年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主題為“我們該何去何從?”,一共設置了3個主題,分別為“混亂之上的共同體”“逆境之中的希望”和“不僅僅屬於個人的前景”。除了音樂、戲劇、歌劇、舞蹈演出之外,還包括第76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展映活動等。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中的街頭表演
與較為正式的藝術節相比,今年藝穗節的主題則更加奔放不羈,可大致直譯為“盡可能多地獲得有價值或令人嚮往的東西”,超過3000場的演出令人眼花繚亂。走在集中呈現藝穗節展演的“皇家一英里”大街,常在觀看了抓人眼球的街頭即興演出之後,接到演出者分發的當天劇場表演傳單,演出主題五花八門,但都頗接地氣,涵蓋氣候變化、心理健康、數字時代生存困境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演出形式則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新馬戲、喜劇、音樂劇、歌劇、脫口秀表演等。這些演出的票價也相對親民,或者乾脆採用自由付費的形式。
和藝術類演出的奔放熱烈不同,國際圖書節更重視為個體體驗提供充分的空間,並為深度交流提供機會。愛丁堡是一座熱愛閱讀的城市,本年度適逢國際圖書節的40周年紀念,以“文字的樂趣”為主題,圍繞氣候變化、家庭、想象力等議題設置了許多場對談活動和工作坊。
異彩紛呈的國際元素
本屆藝術節包含了異彩紛呈的國際元素,上演劇目來自67個國家,演出語言包括英語、德語、法語、匈牙利語、韓語等,無論是演藝人員、製作人員還是觀眾,都來自世界各地。此外,今年有比利時、韓國多個國家舉辦了以自己國家作品為集合的“節中展”,向專業人士更集中、有效地推介本國的演出作品。
中國元素在本屆藝術節也得到較為充分的呈現。除開幕演出外,早在7月的藝術節嘉年華活動中就有華僑華人方陣,這也是蘇格蘭華人社團和留學生連續第17年參加嘉年華演出。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網演藝頻道共同主辦的“中國文化周”活動也在8月16日至25日舉行,推介以崑曲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此外,中國·桂林藝術節在愛丁堡召開了專場推介會,在愛丁堡街頭的各式演出海報中,由桂林藝術節組委會與中央戲劇學院共同發起的“全球華語青年戲劇導演英才計劃”的兩部戲劇作品《西游記(2023版)》和《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的海報設計也頗為顯眼。
粗細有度的運營管理
文化學者安吉拉·巴蒂在其著作《愛丁堡藝術節:戰後英國的文化與社會》中回顧了關於藝術節和城市關係的研究,尤其注意到藝術節越來越被視作“當代城市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中嘗試爭奪自身一席之地和視圖獨樹一幟的有效策略”。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在運營管理上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模式探索和調試過程。例如,作為藝穗節主辦方的愛丁堡藝穗節産業協會,就在如何開放辦節、服務觀眾、創制搞笑推介模式、搭建促成合作共贏的業界溝通和交易&&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藝術節的傳播方面,管理方充分發掘夏日節慶方陣的多樣特質,多渠道、多&&進行立體化傳播,同時兼顧傳播的即時性和在地化。除了繼續保留看似已經落後於時代的傳單分發模式之外,針對觀眾通常需要現場即時尋找演出的需求,藝術節期間提供城市免費WiFi。通過藝穗節官網和官方App,觀眾根據定位可以找到距離最近的演出。
在對街頭演出保持盡可能粗放的管理(例如當日抽籤決定演出次序)的基礎上,藝術節對劇場空間的管理更注重科學化,包括提升諮詢和引導服務的專業性,以實現和保證劇場空間的精準調度和高頻使用。
藝術節還頗為注重提升演出觀感的細節。例如,在劇院的三層座位座椅上安裝可以投幣使用的望遠鏡,在演出手冊和網頁上對演出的類型、演出的費用(免費、固定收費抑或隨心付費)、觀眾年齡限制、使用語言及字幕情況、演出中可能出現的令人不適的點(包括特殊場景、暴力、死亡等因素)都做出詳細的説明。
廣泛便利的公眾參與既是“給每一位表演者提供舞&,為每一個觀眾留下座位”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具有一定的經濟意義,通過此方式吸引大量人群,以規模經濟的方式分攤了現場戲劇表演所需要的高昂固定成本。
在促進公眾參與這方面,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表現出其獨到之處。首先是大量的免費演出、業已形成的隨心付費文化和完備的優惠票制度,吸引了盡可能多的觀眾參與到這場藝術盛宴中。例如,本屆藝術節在愛丁堡大學法學院露天放映的10部電影,票價最低僅2英鎊。其次,本屆藝穗節的許多演出配有字幕、音頻描述、手語等輔助設置,甚至提供免費的感官工具包,無障礙設施的普及極大便利了有需要的公眾。再次,藝術節的不少演出均開放線上觀看,線上參與的增多可以讓藝術觸及更大範圍的人群。
(作者係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
來源:2023年9月2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