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精打細算“過日子”
7月1日,顧客在奧地利維也納的納什市場挑選商品
奧地利媒體近期的調查顯示,今年二季度奧地利人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感受到的通脹率接近20%。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昕宇(發自維也納)
編輯/馬琼
“幾年前一根黃瓜才0.3歐元,現在已經很難找到1歐元以下的了,在有機食品超市甚至漲到了每根1.5歐元。這物價,我只能盡量在折扣超市購物了。”住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馬克斯·普萊辛格對《環球》雜誌記者連聲抱怨。
普萊辛格在維也納一家醫療機構工作,經濟條件原本不錯,但面對持續走高的物價,也不得不開始精打細算過日子。
2022年初以來,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讓包括奧地利在內的歐洲國家深陷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率一路飆升,民眾生活成本不斷增加。奧地利2022年三季度通脹率一度突破10%,2022年全年平均通脹率高達8.6%,刷新了1975年以來該國年平均通脹率的最高紀錄。
奧地利媒體近期的調查顯示,由於奧地利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是按照一籃子消費品價格的變化計算,而食品等日常必需品的價格漲幅往往更為顯著,今年二季度奧地利人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感受到的通脹率接近20%。
省錢各有招數
“為了節省電費氣費,我現在盡量不用浴缸,基本都是快速淋浴。去年冬天我每天上班前都會調低家裏的暖氣溫度。”普萊辛格向記者細數他的省錢妙招。“即便這樣,我今年年中還是補繳了1000歐元的能源費,這着實讓我有些措手不及。”(奧地利不少能源公司採取預付費制度,即按照往年用電、用氣量提前扣款,之後按照實際使用的能源費用多退少補。)
為避免食物浪費,普萊辛格現在每隔一兩天就會去超市按需採購,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每週進行一次大採購。此外,他也降低了購買莓果、土豆等易腐壞食品的頻率。
為應對奧地利近50年以來最嚴重的通脹和生活成本危機,不少奧地利人像普萊辛格一樣被迫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奧地利勞工協會今年6月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約四分之三的奧地利受訪者認為他們的生活受到通脹的嚴重影響,被迫削減在休閒娛樂活動方面的支出;62%的受訪者因生活成本增加減少了外出就餐的次數,52%的受訪者減少了去電影院、劇院等文化活動場所的次數。
在維也納一所大學念本科的中國留學生林曉澤向記者介紹,奧地利實行免費公立教育制度,且生活成本相比西歐和北美的熱門留學目的地國要低,因此一直是留學圈內的性價比之選,但隨着這兩年奧地利物價和生活成本飛漲,奧地利留學的性價比也在降低。
林曉澤&&,為應對通脹,他現在經常光顧折扣超市,從臨期食品櫃&購買打折食品,也會認真翻閱超市的特價商品廣告,在商品打折的時候囤貨,但他發現,現在不少商品打折後還比幾年前的價格高。他還減少了外出就餐的次數,盡量自己做飯。
為應對生活成本危機,越來越多的奧地利人開始從福利超市採購廉價商品。奧地利的福利超市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價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對採購者的收入水平有嚴格限制。
奧地利格拉茨市一家福利超市的店長西格麗德·維默爾&&,在去年通脹高企之前,她所在的福利超市每天約有100名顧客,現在已經增加到150至180人。她注意到,有越來越多的貧困年輕人走進福利超市。
不僅奧地利民眾開始精打細算應對通脹,政府也在盡力降低能源支出。去年聖誕節期間,維也納市政府叫停了環城大道上的傳統聖誕燈飾項目,並縮短了著名的市政廳廣場聖誕市場的亮燈時間。
“沒有出現明顯的價格下跌”
面對通脹難題,奧地利政府陸續推出多項應對措施,包括發放能源補貼、提高養老金、限制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加強零售行業反壟斷監管等。此外,歐洲央行自去年開始連續大幅加息,以遏止通脹。但以上措施至今效果不佳。
儘管隨着今年全球能源價格下跌,奧地利通脹率開始回落,但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奧地利今年7月的通脹率仍高達7%,這個數字高於所有西歐發達國家,也高於同期歐元區國家5.3%的平均通脹率和歐盟成員國6.1%的平均通脹率。
在維也納生活了45年的退休老人阿爾東娜·普法伊費爾告訴記者,去年開始的這一輪通脹是她經歷過的奧地利最嚴重的一次通脹。“儘管近幾個月政府公布的通脹率下降了,但我日常購買的食品等消耗品沒有出現明顯的價格下跌,更不用説回到兩年前的價格了。”
她説,與這輪通脹之前相比,她現在每個月要多花300歐元購買日常必需品;奧地利政府此前宣布明年將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提高近10%,但這個漲幅對她來説是杯水車薪。
維默爾則對福利超市的前景&&擔憂。“一方面,前來購物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我們得到的物資捐助卻越來越少,水果、蔬菜、奶酪和肉類的缺口尤為嚴重。”她説,近幾個月以來各福利超市都在呼籲人們捐贈更多物資。
奧地利經濟研究所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奧地利今明兩年的國內生産總值(GDP)預計將僅分別增長0.3%和1.4%;與此對比,該國今年平均通脹率預計將達7.4%,2024年平均通脹率預計將回落到3.5%,但仍將持續保持較高水平。
來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