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高物價讓游客也吃不消

2023-09-11 10:48:42 來源: 《環球》雜誌

 

俯瞰杜布羅夫尼克

  感到自己被“宰”的一些外國游客通過自媒體訴説自己的遭遇,有人甚至發誓“以後再也不會來克羅地亞旅游”。

文/《環球》雜誌記者 李學軍(發自薩格勒布)

編輯/劉娟娟

  旅游業是克羅地亞重要的經濟支柱産業之一。亞得裏亞海迷人的海岸線,熱門劇集《權力的游戲》取景地古城杜布羅夫尼克,有“歐洲九寨溝”之稱的十六湖等自然與人文美景,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前來。

  然而,近來克羅地亞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不但日常用品、水果蔬菜價格紛紛上漲,餐館、住宿等也都變得越來越貴,不但給克羅地亞本國人的生活帶來很大壓力,也讓來旅游的外國人感到有些吃不消。

通脹率“名列前茅”

  過去一年多,在歐盟各國中,克羅地亞的通貨膨脹較為嚴重。去年11月,克羅地亞的通貨膨脹率為13.5%,創造了該國自獨立以來該數字的最高紀錄。儘管從去年12月開始,克羅地亞的通貨膨脹率呈不斷下降趨勢,但截至到今年7月依然高達7.4%,在歐盟成員國中“名列前茅”。

  物價飆升還與克羅地亞加入歐元區有關。克羅地亞今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此前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克羅地亞多數民眾擔心棄用原來使用多年的貨幣庫納、加入歐元區後會出現物價上漲。很不幸,這一擔憂變成了現實。克羅地亞政府規定的歐元對庫納的兌換比率為1:7.5345,一件原價100庫納的商品,加入歐元區後價格換算為13.27歐元,但商家很可能湊整為14或15歐元甚至更高,更不乏一些黑心商家乘機哄抬物價牟利。

  儘管克羅地亞政府對一些乘機漲價的商家進行了處罰,並規定商家在今年全年必須用歐元和庫納雙標價,這樣消費者可以跟原來的物價進行比對,但遏制物價上漲的效果並不明顯。

  據克羅地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今年以來克羅地亞雞蛋、肉類和魚類價格平均上漲了約30%,麵包價格上漲了約15%,牛奶、啤酒等上漲約17%,而蔬菜水果價格的上漲幅度更嚇人,如紅洋蔥價格上漲了約95%、檸檬上漲了約90%、橙子上漲了約89%、蘋果上漲了約86%、胡蘿蔔上漲了約80%……

可能消失的“度假天堂”

  高通貨膨脹使得克羅地亞的住宿、餐飲等費用變得越來越高。蔬菜水果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體現在餐館、酒店的成本上,並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不但讓當地人感覺去餐館就餐已經成為一種奢侈享受,更讓來克羅地亞度假的外國游客咂舌。比如,克羅地亞熱門旅游地杜布羅夫尼克、斯普利特、羅維尼等地,出現了5歐元一勺的冰淇淋、22歐元一個的高價漢堡。一些酒店的住宿費用比去年高出50%,但酒店設施和服務質量並沒有改善或提高。

  一些感到被“宰”的外國游客通過自媒體訴説自己的遭遇,有人甚至發誓“以後再也不會來克羅地亞旅游”。高物價也引起克羅地亞媒體,以及來克羅地亞旅游人數很多的奧地利和德國媒體的關注,媒體對此進行了大量報道,標題也頗引人注目,比如《游客對高物價感到震驚》《克羅地亞,物價上漲,失去天堂》等等,並認為克羅地亞作為經濟實惠的“度假天堂”的日子即將結束。

  克羅地亞媒體指出,旅游業是克羅地亞的支柱産業,人口不足400萬的克羅地亞去年迎來了超過1600萬名外國游客,今年以來繼續保持着良好勢頭,不管是游客人數還是旅游收入,都有望超過創下紀錄的2019年。但是,今年以來,由於高物價,克羅地亞旅游訂單被大量取消,這勢必會對該國旅游業産生巨大負面影響。

  克羅地亞媒體同時指出,為了將克羅地亞打造成一個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不僅要追求平衡的定價政策,還必須要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美景,要不斷投資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如現代化的住宿、發達的交通線路和可持續的休閒服務等,以此不斷提升游客體驗,促進克羅地亞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何“少花錢而開心地旅游”

  “沒想到克羅地亞的物價這麼高”,來克羅地亞旅游的中國游客來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對此,克羅地亞僑領、克羅地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陳映烈對《環球》雜誌記者&&,“其實這是中國游客對克羅地亞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克羅地亞物價一直都不低,而且包括中國游客在內的各國游客來克羅地亞旅游基本上又都集中在7月和8月,這兩個月是克羅地亞的旅游旺季,恰好是酒店等價格最高的時候。在熱門旅游地杜布羅夫尼克,一個普通的三星級酒店每晚的住宿費用都在300~400歐元,而且還很難預訂上。”

  陳映烈説,來克羅地亞旅游如果想省錢,最好避開7月和8月的高峰期。即使是在這兩個月來克羅地亞旅游,住宿也最好避開杜布羅夫尼克、斯普利特、扎達爾等熱門旅游城市的市中心,如果選擇在它們附近的城市住宿,費用就便宜得多。另外,在克羅地亞餐館裏,海鮮類菜品肯定是最貴的,如果想省錢,最好慎點海鮮。

來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