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化産業崛起的“真相”

2023-09-11 10:47:55 來源: 《環球》雜誌

 

7月21日,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農民在稻田裏勞作

  雖然印度農化産業爆發式崛起且走在持續發展、備受重視的路上,客觀上存在對我國進口替代和進口競爭的風險,但短期內難以實現,也難以威脅我國相關産業地位。

文/毛克疾

編輯/黃紅華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數據,10年前僅排名全球第六的印度最近超過美國,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農化産品出口大國(用於改善農業生産的化學製品統稱農化品,主要包括除草劑、殺蟲劑、除菌劑等植保農藥,以及提供氮磷鉀等營養物質的肥料兩大類,印度出口的農化品主要為前者)。印度商工部數據也表明,過去6年印度農化産品出口呈現“爆炸性增長”,出口額從2017~2018財年(當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的26億美元,暴漲至2022~2023財年的54億美元,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108%,年複合增長率也高達13%。

  近年來爆炸式增長的農化産品出口,已成為印度最成功的“逆襲故事”,也被莫迪政府視為“印度製造”“自立印度”等倡議取得的標誌性成果。

  印度農化産業為何能夠在短時間內爆發式崛起?對此應如何看待?通過宏觀微觀結合的視角,深入分析印度農化産業崛起背後的歷程,或可有所啟示。

出口壓倒內銷:印度農化産業的奇特崛起

  莫迪政府高度關注農化産業,視其為“印度最有希望躋身全球領導地位的12個産業”之一,着力推動印度成為全球農化産品的生産和出口中心。印度相關政府部門預計,伴隨未來更多政策便利、更快審批流程、更大資源配套,印度農化産品出口有望在2025年前保持8%至10%的高增速,並在未來3至4年內觸及100億美元大關。

  印度工商聯合會的數據也表明,2015~2016財年以來印度農化産業一半的增長由出口驅動,而農化産品出口占印度2022~2023財年總出口的比例高達13%,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出口支柱産業。

  從出口産品構成看,印度出口的農化品絕大部分是用於作物保護的農藥,包括殺蟲劑、除草劑、除菌劑等,而化肥出口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

  從出口國別構成看,印度當前向全球超過175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農化産品,但主要出口目的地並非缺乏重化工産業的經濟體,反而是美國、中國、日本等傳統化工強國。這表明印度農化産品具有特殊競爭力,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抓住細分領域。

  從産能分佈看,古吉拉特邦是印度化學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擁有近千家化學品製造企業,泰米爾納德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北方邦緊隨其後。

  有趣的是,雖然印度已是全球第二大農化産品出口國,但其農化産品生産規模卻只排名全球第四,這表明印度農化産業的出口規模遠大於內銷規模。據印媒報道,2021~2022財年印度國內農化産品市場規模28億美元,僅為出口的一半。長期以來,受制於成本因素,印度農民使用農化産品強度較低,每公頃僅0.6千克。印度1.74億公頃的農用地仍有約20%從未施用任何農化産品,農化産品施用強度也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由於缺乏現代植保手段,害蟲、雜草、病害導致的作物收成損失高達15%~25%。

爆發式崛起三大原因

  莫迪政府認為,印度農化産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異軍突起,主要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緣戰略位置、技能勝任的勞動力、良好的治理、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保障有力的投資政策、獎勵豐厚的稅收政策等。不可否認,這些原因或多或少起到促進和催化作用,但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只有農化産業,而非印度理論上比較優勢更顯著的紡織服裝、鞋帽産業實現快速崛起,也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農化産業最近幾年才實現爆發式崛起,而非從一開始就是強勢産業。印度農化産業爆發式崛起背後,有着更深層次的內外原因。

  一是印度農化市場的發展潛力吸引着國際企業。印度農業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巨大、當前農化産品施用強度較低等因素,吸引了沙特阿美、法國道達爾、德國巴斯夫等的眾多國際化工巨頭,近年來通過收購、並購、綠地投資等方式加快在印度擴張,特別是拓展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下游業務,既建設面向全球的出口基地,也提升用來滿足印度國內市場未來需求的儲備産能。有研究預測,未來10年印度化工行業有望吸引870億美元外資,投資熱度可見一斑。

  二是印度對污染和公害水平容忍度較高。由於配套執法體系滯後和環保意識淡漠,加上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低,印度實際執行的環保標準較低。莫迪政府旗幟鮮明的發展優先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污染問題上更加有恃無恐,紛紛變通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容忍在全球其他地方已被淘汰的産能和技術,以此爭取更高利潤和成本競爭力。在這種背景下,印度成為全球熱門的“環保成本”洼地,以誘人的盈利前景推動着規模龐大的化工産業發展。

  三是善於仿製壓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競爭力。印度農化産品出口之所以取得爆炸性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常能以極低成本“快速仿製”專利過期的農化産品,再快速佔領國內外市場。2022年,多達26種農化關鍵成分或製劑專利過期,涉及高達42億美元的銷售額,無疑給了印度農化産業重大機遇。例如,氯蟲苯甲酰胺是全球銷量最大的殺蟲劑之一,印度長期是該産品凈進口國,但今年其專利過期後,很多印度企業就推出本土仿製的氯蟲苯甲酰胺,這不僅推動進口替代,還能創造增量出口。正是因為缺乏原創研發能力,且嚴重依靠過期仿製,甚至利用專利漏洞,印度談判代表在與歐盟、英國洽談自由貿易協定時,往往非常抗拒做出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産權協定》(TRIPS)標準更高、範圍更廣、效力更強的“超TRIPS”承諾,以確保能繼續打“知識産權的擦邊球”。

  據了解,為了實現印度農化産業提升産業競爭力、吸引外資、加大出口等目標,除了設置政府採購標準促進農化産品更多采用國産原料、加強進口管控等已實施的政策外,莫迪政府還在謀劃進一步的舉措。

  例如,印度作物保護聯合會已建議政府對涉及農化産品的進口採取差異化的關稅策略,將目前對成品製劑和有效成分統一徵收10%的關稅,上調為成品製劑最低30%的稅率和有效成分最低20%的稅率,使兩者之間出現10%的差距。顯然,這種關稅差異化政策重點在於抬高産成品進口成本,同時為原料和材料進口留下口子。

  再例如,印度作物保護聯合會同時建議政府將農化産業納入與生産挂鉤的激勵(PLI)計劃,使其正式成為第15個PLI計劃扶植的重點行業,享受基於産量規模、“多産多獎”的補貼。

中企仍有優勢

  毫無疑問,印度農化産品近年來表現強勢。但也不難發現,印度農化産業的發展與印度制藥産業有相似之處,一方面,與制藥産業一樣,農化産業也屬於資本密集型産業,産品單價高、雇傭規模小,因此能夠規避長期制約印度製造業發展的用工、徵地、基建等問題;另一方面,與制藥企業一樣,印度農化企業也同樣缺乏原研能力,長期依靠過期仿製等“打專利擦邊球”的方式獲得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

  因此,印度農化産業成功的背後有其特殊性,存在多種結構性和階段性的原因,不應過於誇大其對“印度製造”崛起的標誌性意義。事實上,中國農化産業實力遠強於印度,即使印度農化産業呈現“爆炸性增長”,目前也很難撼動中國在國際農化産業中的地位。

  從産業基礎看,農化産業的基礎是化工産業,中國化工佔全球43%的産值,位居世界第一,而印度僅佔2.6%。

  與印度相比,中國農化産業仍佔據全方位的優勢:一是原料、中間體、産品、下游産業鏈布局完善,原料品類齊全;二是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産業發展基礎紮實;三是精細化工合成水平高,熟練技術工人充足;四是中國企業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提升産品質量和附加值,國際競爭力強勁。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22年中國農化品中僅農藥的出口額就達209億美元,同比增長38.7%,遠超印度農化産品2022~2023財年54億美元的出口額。

  從産業競爭力看,中國農化産業擁有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企業,而印度農化市場基本由跨國公司主導,如拜爾、巴斯夫、科迪華等。

  總之,雖然印度農化産業爆發式崛起且走在持續發展、備受重視的路上,客觀上存在與我國競爭的可能性,但短期內難以威脅我國相關産業的國際地位。當然,我們也需準確評估識別風險,跟蹤研判印度農化産品行業動向,做好應對準備的同時繼續做強做大自身。

  (作者係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

來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