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組合拳”支持芯片産業發展
2022年2月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就歐盟《芯片法案》發言
文/《環球》雜誌記者 賈金明 實習生 孫藝旗
編輯/林睎瑤
8月8日,芯片製造商&積電宣布,將與三家歐洲企業共同在德國建設芯片工廠。近期,德國政府宣布計劃撥款200億歐元推動芯片製造業發展,目前已有多個項目宣布在德國落地。
同一時間,歐盟《芯片法案》在歐盟理事會獲批,只待簽字生效。法案擬調動430億歐元公共和私人投資,意圖到2030年將歐盟芯片的全球市場份額從目前的不到10%提高到20%。不過有聲音&&,歐盟芯片戰略還需應對多重現實難題,不會一蹴而就。
德國豪擲“百億補貼”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報道,&積電8月8日正式決定出資35億歐元在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建廠,合作方包括德國汽車技術和服務供應商博世、德國半導體企業英飛凌以及荷蘭半導體企業恩智浦。這將是&積電在歐洲開設的首家工廠,&積電持有新成立合資企業70%的股份。
一段時間以來,德國大力吸引芯片企業在德國生産,&積電在德國建廠,是近期多項初步成果之一。
據彭博社等7月底報道,德國政府計劃撥款200億歐元推動芯片製造業發展。這筆預算外資金將從“氣候與轉型基金”中提取,在2027年前補貼給德國和外國的芯片公司。有消息稱,&積電在德國工廠將獲得約50億歐元補貼。
美國芯片製造商英特爾的“收穫”則更加豐碩。據報道,英特爾計劃於德國東部城市馬格德堡興建的芯片廠將獲得100億歐元補貼。該廠預計總投資300億歐元,有望創造3000個工作崗位,是德國歷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項目。英特爾還宣布在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波蘭等歐洲多國建立設計、研發中心或製造廠。
另據外媒此前報道,德國將為31個芯片項目提供40億歐元資助,其中70%的資金由德國聯邦政府提供,30%由德國各州提供。這些項目涵蓋了芯片産業的整個産業鏈,包括材料生産、芯片設計和半導體製造。英飛凌、博世位列受資助名單。
至於研發領域,博世、英飛凌、恩智浦等頭部汽車芯片企業日前共同宣布,將投資成立合資公司,研發基於RISC-V架構的芯片。該公司在德國成立,首要業務將側重於汽車領域,並逐步擴展到更廣泛的市場。RISC-V是一種開源的處理器架構,全球研發人員都可以不受限制地獲取相關源代碼,並設計基於RISC-V的芯片。此前,由於對潛在貿易限制的擔憂,芯片技術非營利組織RISC-V基金會總部已經從美國遷移至瑞士。
歐盟雄心勃勃的芯片自主戰略
從芯片研發到生産,德國密集打出“組合拳”的背後,是歐盟雄心勃勃的芯片自主戰略。7月底,歐盟《芯片法案》在歐盟理事會獲批,只待簽字生效。歐盟官方消息,法案將包含三大支柱,即:“歐洲芯片倡議”、供應安全保障、危機監測與應對。
支柱一,加強芯片生態系統的技術能力建設與創新。目標在於搭建一個屬於歐盟的數字&&,囊括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等相關工具,以及眾多芯片創新成果,提高集成電路設計能力;搭建試産線與測試設施,服務芯片創新;重點關注先進製程工藝、先進封裝、人工智能芯片等突破性技術;增強研發量子芯片的能力;打造一個覆蓋歐洲的“能力中心”網絡,強化芯片相關技能培訓,培訓芯片領域從業者,填補技能缺口、開發新技能和增添熟練勞動力;建立“芯片基金”為企業融資,通過股權融資或債權融資方式,扶持半導體初創企業、擴張企業、中小企業等。
支柱二,吸引投資和擴大産能,保障供應安全。對於首次在歐落地、具有積極影響,並致力於後續研發的芯片生産商,歐盟將給予官方認證。對於建設此類生産設施的申請,成員國須盡快處理,並給予特殊支持。這些生産商還能優先使用支柱一中提到的試産線。
支柱三,監測與應對危機。制定一套預警指標,用於風險評估。成員國須向歐盟提交境內半導體供應鏈參與企業的名單,並定期通報對行業的監測結果。一旦有預警發出,歐盟須開會討論應急措施,包括:要求業內公司提供行業信息,用於危機研判,不如實提供信息的企業將受罰;強令前述獲認證企業優先生産短缺産品訂單,歐盟可代表成員國進行統一採購;考慮在歐盟層面制定出口授權規則,增加供應鏈透明度。
芯片野心面臨行業冷峻現實
歐盟與德國制定推出的芯片政策引起經濟界廣泛關注,多方表態支持,但也有聲音對多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質疑。
過度補貼可能扭曲市場。據報道,英特爾在德國建廠計劃還需要得到歐盟行政部門的批准,以確保該交易不會使英特爾獲得不公平優勢。德國經濟學家尤斯圖斯·豪卡普評論稱,過度補貼的結果可能是僅僅利好了某一家企業,“導致不必要的擠出效應和競爭扭曲”。美國芯片代工企業格羅方德首席執行官湯姆·考爾菲爾德擔憂,英特爾將對格羅方德等早已在德國經營的企業形成擠壓。
人才缺口尚待填補。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最近的一份研究,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德國半導體産業人力缺口達6.2萬人,且德國半導體産業28%的電機工程師和三分之一的工程監督人員將在未來10到12年內達到退休年齡,人才短缺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在此背景下,有專家警告稱,針對一些企業給予補貼利好,意味着其他企業的技術工人將被挖走。
現有撥款計劃未必夠“燒”。有專家&&,歐盟《芯片法案》所提供的支持不及美國或中國。美國《芯片法案》提供520億美元政府激勵,美國還制定了《通脹削減法案》,鼓勵清潔能源投資。受經濟不確定性、通脹頑固以及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影響,歐盟國家相比於美國吸引投資壓力不小。此外,歐盟本土芯片企業與&積電、三星、英特爾等相比,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芯片製程工藝都有較大差距,單靠“燒錢”追趕恐難以持續。
歐洲芯片供需呈結構性錯位。歐盟提出研發最先進芯片製程工藝,但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本土芯片製造商的優勢産品主要為汽車芯片,這類芯片不需要最先進製程工藝,因此上述企業相關研發已停滯。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所使用的處理器需要先進製程工藝,但這類芯片基本被美國壟斷,歐洲目前幾乎不設計這類芯片,也不進行大規模的電子産品的成品組裝。因此,即便歐盟擁有先進産能,也可能僅供出口。
原材料供應難“去風險”。德國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所長雷因特·格羅普指出,自産芯片僅僅是“將依賴轉移到供應鏈的另一個層面”,因為稀土等原材料仍遠在中國。針對近期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宣布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歐洲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研究員西莫內·塔利亞彼得拉&&,西方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才能降低對中國礦産供應鏈的依賴。
來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