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牧羊人節:勇士、和解與民俗

2023-09-05 10:44:11 來源: 《環球》雜志

 

8月27日,在瑞士因特拉肯,人們在阿爾卑斯山牧羊人節上觀看傳統摔跤比賽

文/《環球》雜志記者 陳俊俠 連漪(發自因特拉肯)

編輯/劉娟娟

  時隔6年,瑞士著名旅遊城市——阿爾卑斯山少女峰腳下小鎮因特拉肯8月27日再次舉辦阿爾卑斯牧羊人節。這一具有200多年歷史的盛大節日在新冠疫情後再次舉辦,吸引了數萬人前來觀看,因特拉肯小鎮一時人潮涌動。

  阿爾卑斯牧羊人節被譽為“瑞士最美傳統節日”之一,其主要活動包括阿爾卑斯傳統摔跤、圓石投擲大賽和傳統民俗表演等。如今,它已經從阿爾卑斯區域性節日轉變為在全瑞士都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節日。

勇士的節日

  牧羊人節的重頭戲是阿爾卑斯傳統摔跤和圓石投擲比賽,堪稱威武彪悍的阿爾卑斯勇士的節日。

  在因特拉肯鎮中央草坪上搭建的臨時體育場,人們用細木屑鋪出了5個圓形摔跤場地,120名瑞士最優秀的傳統摔跤手在此角逐桂冠。參賽者大多膀大腰圓,很多人的體重超過130公斤。

  瑞士傳統摔跤也稱阿爾卑斯高山摔跤,極具當地特色。比賽場地不是沙地、木板或橡膠,而是用碎木屑堆積而成,既可就地取材,又最大程度保護摔跤手被摔倒時免于受傷。此外,摔跤手要穿特制的“摔跤短褲”進行比賽,目的是便于相互抓握對手腰胯部,這與中國式摔跤、蒙古式摔跤以及自由式摔跤均不同,也不同于選手需穿寬鬆比賽服進行比賽的柔道。

  這種摔跤方式不僅考驗選手的力量和技術,更考驗其心肺功能和意志。當一位130多公斤重的壯漢試圖將你從腰間提起並摔倒時,每個選手都會經受強大的心理壓力。正因如此,選手們在入場比賽前往往要到場地旁的水池邊大力擓冷水拍臉,讓自己興奮起來,以更大勇氣投入戰鬥。

  來自瑞士中部摔跤聯合會的帕特裏克·貝夏特興奮地説:“這裏的氣氛非常熱烈,參加摔跤節的觀眾也非常多。”摔跤手馬克·約格説:“能在這樣的氛圍中比賽,並且展示最好的瑞士摔跤,真是太棒了!”

  節日當天雖然冷風蕭瑟,陰雨綿綿,但現場觀眾熱情高漲,數萬人高聲吶喊為參賽選手加油助威。當一位摔跤手用一個漂亮的動作狠狠將對手摔在木屑上時,現場就會萬人齊呼,其聲振耳欲聾。民眾對該體育運動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

  除摔跤外,圓石投擲大賽也是阿爾卑斯牧羊人節的重要特色。大力士們需將一塊重達83.5公斤的圓石奮力投擲出去,投遠者獲勝。阿爾卑斯山民崇尚力量,敬畏強者,圓石投擲大賽就非常“阿爾卑斯”。因此,該比賽曾被認為是阿爾卑斯牧羊人節最重要、特點最突出的活動。

  當天,31位來自瑞士各地的大力士參加了投巨石比賽。圓石既重且滑,選手托舉和投擲都很難。因此,這一比賽看似平平無奇,實則非常考驗投擲者的力量、勇氣、毅力和技巧。

8月27日,在瑞士因特拉肯,人們在阿爾卑斯山牧羊人節上參加傳統摔跤比賽

  比賽現場,當大力士舉起巨石時,人們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而當選手托著頭頂上的巨石、沿著賽道助跑準備向前投擲時,觀眾們則發出“喔……喔”的聲音,既表達自己的激動之情,對選手也是莫大鼓勵。當選手投出好成績,掌聲和歡呼聲愈發熱烈。

  一名帶著小狗前來參加節日的觀眾説:“這是個典型的瑞士節日。即使此刻下著雨,氣氛也非常好!”

為和解而競技

  阿爾卑斯牧羊人節也稱“烏恩斯普嫩節”(Unspunnen),名稱來自因特拉肯鎮郊區一座名叫烏恩斯普嫩的廢棄城堡。1805年,為促進因特拉肯地區城鎮和鄉村民眾的和解,當地居民在烏恩斯普嫩城堡前的草地上舉辦了第一屆“烏恩斯普嫩節”。從此,該活動一直被視作“和解的節日”。

  烏恩斯普嫩城堡是當地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其名稱源于當時城堡的主人布克哈德·馮·烏恩斯普嫩,首次被命名是在1232年。此後,城堡幾經易主,1302年向哈布斯堡家族效忠,後于1334被伯爾尼城的領主佔領,最終在1425年至1533年收歸沙馬赫塔爾家族所有。到17世紀,該城堡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終被廢棄。可以説,它是中世紀瑞士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見證者。

  瑞士各地紛爭不斷的狀況于1803年得到改觀,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親自介入,頒布《調解法案》,以新的瑞士聯邦取代海爾維蒂共和國,宣布廢止自中世紀以來就存在的封建領主特權和社區制度。該法案規定瑞士各州彼此平等,並各自擁有憲法,最終催生了現代瑞士聯邦。

  《調解法案》通過後,瑞士人心思定,因特拉肯地區民眾突發奇想:為何不在象徵戰亂的烏恩斯普嫩城堡前舉辦投石、摔跤等競技活動,讓城鄉民眾在競技交流中實現和解?于是,一個極具阿爾卑斯山民風格的節日就此誕生。從那時起,投巨石和摔跤就成為這一節日的重要特點。

  來自瑞士東北部小城烏特維爾的勒內·茨瓦倫在現場饒有興趣地觀看比賽。他一邊暢飲啤酒,一邊對《環球》雜志記者表示:參加比賽的這些選手來自瑞士各地,他們大多不是專業運動員,不僅有農民,也有卡車司機、屠宰業者、木材建築商等,人們以競技的方式相互交流、展現友誼,體現這一節日“為和解而競技”的本質。

  他説:“正因如此,瑞士人才更喜歡這個節日,才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

全面展示阿爾卑斯風俗

  “烏恩斯普嫩節”之所以被稱為“阿爾卑斯牧羊人節”,除了因為因特拉肯地處阿爾卑斯山區外,還在于當地民眾總是通過節日全面展示阿爾卑斯風俗,尤其是獨具特色的牧羊人服飾。

  在摔跤和圓石投擲比賽間隙,穿著傳統服裝的當地民眾會給自家的牛戴上花環,然後牽著牛繞場一周進行展示。阿爾卑斯山民依賴牛而生存,也愛牛,春天趕牛上山和秋天趕牛下山都是當地重要的風俗節日。

  現場觀眾可以看到,阿爾卑斯牧羊人的服裝以輕盈、便于勞作的短打扮為主。男子通常穿白色襯衣,外配短袖外套和長褲。外套顏色以黑色為主,配以紅色或金色鑲邊。也有男子穿灰色短衣套裝,配以綠色花邊,左衣領也往往鑲有同樣顏色的花紋。女士通常也穿短袖白色襯衫,外罩坎肩,配長裙,長裙外再罩一條長圍裙。女士服飾的顏色,比男子服裝更富多樣性。

  比賽間隙,一隊歌手在場內用約德爾唱法(Yodeling)演唱了民歌。該唱法源自阿爾卑斯山民用號角和叫喊聲來呼喚牛羊群或山谷中的朋友。這種唱法的特點是用真聲和假聲迅速交替演唱,形成奇特效果。在場外,13位女歌手則分聲部用德語唱起民歌,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看。一曲結束,周圍人紛紛用德、法、英、意等語言歡呼“太棒了”。

  當然,瑞士國粹——阿爾卑斯山號表演必不可少。阿爾卑斯山號又稱阿爾卑斯長號,長達4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樂器,據説也是聲音傳播最遠的樂器,吹奏起來數公里外的人都能聽到。該樂器音符有限,但極難吹奏,需要演奏者有強健的體魄和極大的肺活量,正是生性淳樸但崇尚力量的阿爾卑斯山民個性的體現。

  阿爾卑斯牧羊人節組織方表示,舉辦活動的目的就是要保護民俗和傳統,弘揚區域和解的價值觀,讓年輕人延續瑞士文化遺産,同時促進阿爾卑斯少女峰地區的旅遊産業發展。把民俗文化和體育賽事相結合,正是該傳統節日的最大特點。

來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8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