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因不止藍
克萊因作品《藍雨》和《純顏料》
文/《環球》雜誌記者 樂艷娜
編輯/張海鑫
1960年5月,32歲的伊夫·克萊因向法國國家工業産權研究局(INPI)提交了一個法國著作權人專用的索洛信封,編號63471,以“國際克萊因藍”的名義註冊了顏料配方,為自己發明的“國際克萊因藍”申請了專利。
1956年,克萊因用一年的實驗找到一種飽和的、明亮的深藍,他視其為“藍色最完美的表達”,並命名為國際克萊因藍。令他以及世人想不到的是,僅僅在6年後,克萊因由於心臟病離世,年僅34歲。
在克萊因短暫的一生中,他不停地超越自我,超越世界對顏色、材料和藝術表現方式的認知。60多年後,這種超越以一個名為《伊夫·克萊因——超越時空》展覽的方式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呈現給中國觀眾。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克萊因大型個人回顧展,它也是法國駐華大使館舉辦的第17屆“中法文化之春”系列展覽之一。此次回顧展匯集了克萊因60多件代表作以及大量的文獻資料,包括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和電影等多種類型的藝術作品,將他短暫而輝煌的藝術生涯呈現在觀眾眼前。
從單色出發的旅程
1956年,巴黎美術街3號的一家畫廊,一個年輕人向女老闆伊麗絲·克萊爾展示了一幅用橙色顏料平涂滿整個長方形木板的作品。他説,“我是伊夫·克萊因,我帶來了一幅單色畫。”伊麗絲説,“這不是一幅畫!”克萊因回答:“它是,是一幅單色命題。”伊麗絲將這幅畫在畫廊裏展出,而整條街的人都認為克萊因是個瘋子。
就在一年前,克萊因曾把這幅《表達宇宙的顏色橙色》送到“新現實主義沙龍”參展。沙龍評委們要求克萊因在畫面中至少再加一個點、一條線或是一小塊其他顏色作為入選條件,因為當時流行的波洛克風格就是如此,但克萊因拒絕了。
在被伊麗絲·克萊爾畫廊展出後,一個名為“隱者聚樂部”的組織將克萊因的單色畫挂在了巴黎維裏爾大道鱷魚出版社的會客廳裏,克萊因還為此寫了一篇短文給參觀者説明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對我來説,每一種顏色的細微差別,都是一種單一個體,是從基礎顏色上衍生出來的同一類族的個體,但它們擁有不同的個性和靈魂,有溫柔、凶險、莊嚴、粗暴、安靜等等不同的狀態。總之,每個顏色的狀態都是一種鮮活的存在、一種活動的力量誕生,並且在經歷過顏色生活的悲劇之後死亡。”這就是克萊因的單色畫理論。他説:“感受靈魂,沒有解釋,沒有言語,並描繪出這種情況——我相信,這是導致我畫單色畫的原因,我體會到一種與空間同化的感覺,我是真正自由的。”
本次展覽的第一單元,就是對克萊因單色畫的呈現,不同顏色的單色畫被排列組合到一起,也包括一幅巨大的橙色單色畫。從單色畫出發,觀眾走入了顏色的世界,並在第二單元與著名的克萊因藍相遇。
傳播藍色的信息
在單色畫及其理論逐漸為世人所接受並歡迎之後,克萊因對藍色的迷戀和對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一次次刷新着人們的認知。
1957年,克萊因以“伊夫·單色畫”為題,在伊麗絲·克萊爾畫廊展出他的藍色單色畫。25平方米的畫廊不夠施展,開幕當天,伊麗絲在美術街路口轉角的空地放出1001個藍色的氣球,讓這些“空氣靜力雕塑”飛升到巴黎上空,傳播藍色的信息。
為了助陣,由彼爾·昂立帶領演奏的《單音寂靜交響曲》貫穿整個開幕式,它僅有一個單音奏出、休止,又再奏響。克萊因常向人講述一個古老的波斯故事:一天,有一個人開始吹響他的笛子,只吹出一個單音,此後20年他都只吹奏一個單音,他的太太好奇,問他為何不像別人那樣,吹出更多和諧豐富的曲調?這個吹笛人説,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他要的這個音,而其他吹笛人還在找。
克萊因《躍入虛空》照片
同年,克萊因在米蘭“藍色時期”畫展上展示了11幅材質一樣、大小一樣、顏色一樣的藍色單色畫。但在克萊因眼裏,這些畫是完全不同的,“在製作每件作品時的靈感和衝動,是無法從物質層面上察覺出來的”。
1960年,克萊因在巴黎國際當代藝術畫廊展出《藍色時期的人體測量學》。他化身“指揮家”,與9位音樂家和3位身上涂滿克萊因藍顏料的女模特合作。在《單音寂靜交響曲》伴奏下,模特翻滾在畫布或墻面上,留下一幅幅獨特的畫作。
1961年,克萊因創作了一個克萊因藍地球模型,刻畫了在太空中飄浮的地球儀,遠離軸心及支桿。從此,地球在他的作品中成為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並以多種變體出現,形成了一個名為“行星浮雕”的作品系列。
在嘉德藝術中心的展覽上,觀眾可以看到不同時期和形態的藍色單色畫、多幅《人體測量學》以及各種顏色的地球模型。然後,觀眾們會進入一個屋頂和四壁皆白的展廳,克萊因藍顏料呈圓形平鋪於地面,佔據了整個展廳,12根藍色木棒從展廳頂部垂直而下。這是將克萊因《純顏料》和《藍雨》結合展示的效果,此前《純顏料》在世界其他地區展出時,基本是用方形呈現,在中國的展陳屬於一種創新,被稱為“逝世後版本2023”。
克萊因在表述自己對顏料的執着時曾説:“我並不喜歡油畫,它的顏料看起來死氣沉沉。我喜愛粉末狀的顏料,就像我經常在顏料批發商那裏看到的那樣。它們擁有一種鮮活、非凡而獨立的靈魂。這才是真正的色彩。色彩應當是活生生的,是可觸摸的。”他用藍色記錄自然、宇宙,希望觀眾“在我繪畫的藍色中駐足欣賞、游走,完全被藍色所感染,被感性所滲透,就像海綿一樣”。
“躍入虛無”
儘管克萊因以藍色聞名,但這次展覽讓我們看到他更多的作品和創新。利用法國燃氣公司的試驗中心,他得以將一種類似噴火器的裝置改為繪畫工具。展覽中的影像資料顯示了克萊因的作畫過程:他以高達3到4米的強勁燃氣焰衝擊耐燃紙板表面,同時一位消防員持水槍向畫板噴水。使用這種辦法,他記錄了火焰在耐燃紙板上的流動軌跡,有時溫柔,有時狂暴。在許多作品裏,他用火焰效果賦予畫面太陽花火、火雲、星雲或空中閃電的氣息。在他看來,火象徵着善與惡、毀滅與再生、生與死。
無論可見的、實體的色彩多麼燦爛美麗,它們仍然是物質的。克萊因認為,有必要超越這一問題,關注不可見的領域,以使繪畫的本質真正綻放,併發揮出無與倫比的效果。於是,他開始了自己非物質化藝術的歷程。
1960年10月19日,克萊因進行“躍入虛無”的表演,他從小樓二層窗戶一躍而下,落在墊子上。兩位攝影師定格這個場景後,展示他躍起的畫面,通過暗房膠片剪輯拼貼的方法,讓觀眾産生了一個完美的幻覺:克萊因沒有墜落,而是飛了起來。
克萊因、帕斯卡和雷斯塔尼亞合作完成的作品《詩歌長卷》
一個月後,克萊因在巴黎的報攤發行了《一天的報紙》。報紙頭版使用了這張照片,標題是“太空畫家躍入虛無”。同一頁面上還附有一首詩:與我一同進入虛無/若你日後歸來/你也同樣夢想/來到這奇妙虛無地/來到這絕對之愛……
其實,兩年之前克萊因就在巴黎舉辦過主題為“虛無”的展覽。展廳四壁被粉刷成純白色,展廳內空無一物。近3000名賓客如約而至,大街上擠滿了好奇的人群。藝術家本人身着禮服,親自引導人們進入畫廊。多數人大笑離場,也有一些人為之駐足。作家加繆在場內停留了一段時間後,在賓客留言簿上留下一句話:“儘管空無一物,但充滿了力量。”
此後,克萊因還“出售”了幾件展覽中的“虛無藝術品”,並要求藏家以純金支付。他還給藏家們提出附加條件:焚燬收據,讓最後一點有關這件觀念藝術的實體證據也消失。同時,克萊因也會將自己收到的黃金,丟一半到塞納河裏去。此次展覽上展示的一組照片,記錄了這一行為藝術的部分過程。
不過,一位藝術商人雅克·庫蓋裏當時決定放棄完成這一行為藝術,而將收據珍藏起來。時隔60多年後,這張收據在蘇富比拍賣行拍賣,估價為5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50萬元)。
1962年6月,伊夫·克萊因第三次心臟病突發,在家中猝然離世。在此之前不久,他曾對朋友説:“我(死後)將進入世界上最大的工作室,而且我只會做無形的工作。”
來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