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到底是不是“酪奴”

2023-09-05 10:43:25 來源: 《環球》雜誌

文/宿亮

編輯/馬琼

  食物最能溫暖人心,但也很容易引起分歧。比如有的地方飲食清淡,在別的地方看來就是寡淡無味;有的地方食材豐富,在別的地方看來就是胡吃海塞。其實,都不用説跨越南北東西的地域差異,即便在同一屋檐下也會有類似的爭論。

  我母親愛喝茶,也愛給我泡茶。可惜,我習慣喝咖啡,總品不出茶的好處。時間長了,總覺得給我泡茶是糟踐了茶葉。

  茶在中國歷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也有不少有意思的典故,其中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關於茶葉是不是“酪奴”的南北之爭。

  “酪”在南北朝時期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奶製品,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應該是一種微微發酵的飲品,有點類似奶酒,口味上有些酸。

  北魏南齊時期,南方世家大族王肅流亡洛陽,成為北魏孝文帝時期的名臣。初到北方,他習慣以茶代水,被北朝人嘲笑為“漏卮”。“漏卮”是中國古代一種底部有孔的器皿,用來裝酒或計時,因為永遠灌不滿,所以有“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的説法。北朝人以此來譏諷王肅喝茶永遠喝不飽。

  過了一段時間,王肅進宮陪孝文帝吃飯,一改以往的風格,像當時的北方人一樣大啖羊肉,大喝酪漿。孝文帝感到奇怪,就問他緣由。王肅説,北方人愛吃的羊肉,就好像齊魯這樣的大邦;南方人愛吃的魚,就好像邾莒這樣的小邦。我是來自小邦的人,家鄉味道一定是喜歡的,而“唯茗不中與酪作奴”。同席的彭城王拓跋勰接過話茬,讓王肅第二天來家裏飲“酪奴”,一舉給茶安上了“酪奴”名號。

  這段故事在《洛陽伽藍記》和《後魏錄》裏都有記載,“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這句話顯得意味深長。

  有人認為,那時的南北方差異,不僅是口味和生活習慣差異,更是胡漢之間的政治差異。來到北方的漢人要表忠心,只能表態“茶連給酪漿做奴僕的資格都沒有”。也有人為茶鳴不平,認為王肅的意思是,茶不能作為酪漿的奴僕。

  要了解王肅的意思,還是應該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去分析。這位漢人名臣在南齊受打壓,背負了殺父之仇投奔北方,身居當時鮮卑的王庭,自然要表達忠心。在皇帝座前誇讚羊肉和酪漿,都是説給皇帝聽的,言外之意是已經習慣當地生活,不再思戀南方。

  接過王肅話頭的拓跋勰,是皇帝的弟弟。按照當時孝文帝漢化改革的要求,拓跋改姓元,應該叫做元勰。當時,孝文帝推動鮮卑漢化,遷都洛陽並要求貴族學漢語,激起不少反對。元勰這一句“酪奴”,多少也説出些怨氣。

  在這一來二去的交鋒中,茶和酪漿都莫名捲入了時代變局。至於這兩種飲品到底誰應該為奴,已經完全不重要了。

  當然,相信王肅也有自己的苦衷。投奔北魏後,孝文帝把妹妹陳留長公主嫁給了王肅。但王肅在南方的原配謝氏也輾轉帶着兒女來到北魏。兩個女人都是大才女,謝氏寫詩給王肅,問他是否還記得舊日恩情,“頗憶纏綿時?”長公主自作主張“回帖”反問:有了新衣服,“何能納故時?”

  看來,喝茶還是喝酪漿這件事,不僅關係到王肅忠於齊還是忠於魏,更關係到家庭和睦,所以也只能委屈茶作“酪奴”。

  我把這故事講與母親大人聽,她坐在桌對面不耐煩地説,“這都是哪跟哪,趕緊喝茶,都涼透了!”

來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