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風險上升,歐債危機重現?
6月15日,歐洲中央銀行行長拉加德在德國法蘭克福歐洲央行總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講話
就目前形勢看,歐元區個別國家債務高企,存在違約風險,但目前並無跡象表明將有成員國出現違約乃至要退出歐元區,也尚無即將爆發第二次歐債危機的跡象。
文/《環球》雜誌記者 賈金明 實習生 孫藝旗
編輯/林睎瑤
一段時間以來,受新冠疫情、俄烏衝突升級等因素影響,世界多國債務纏身,國際社會擔憂再度出現債務危機風險,曾深陷歐債危機數年的歐元區,再次進入輿論視野。
輿論指出,當前,歐元區部分成員國債務水平持續處於高位,同時歐洲經濟復蘇緩慢,而歐洲央行又持續加息壓制通脹,負債成本隨之提升,推高本國債務風險。
有分析認為,歐元區內部財政分散、發展不均衡,矛盾難解對化解債務風險造成阻礙。但當前與當年歐債危機時情形有所不同,歐元區整體形勢較為穩定,尚無爆發第二次歐債危機的明確跡象,預計部分成員國債務風險仍將持續存在,需密切關注。
歐元區多國債務居高不下
放眼全球,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多國債務創下歷史新高。國際金融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包括企業、政府、個人負債在內,全球債務規模現已達305萬億美元,比新冠疫情前多了45萬億美元。另據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評估,2022年全球主權債務達到10.4萬億美元,較疫情前平均水平高出近三分之一。債務風險不僅威脅着多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包括曾與歐債危機纏鬥數年的歐元區國家,也未能倖免。
從負債水平和赤字率看,歐元區整體形勢有好轉跡象,但債務總額居高不下,尤其是部分成員國情形不容樂觀。負債水平方面,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歐元區20國政府債務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91.2%,與2022年四季度的91.4%基本持平,負債總額增加了1.7%。希臘、意大利、葡萄牙、法國、西班牙、比利時六國的政府債務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均高於100%,其中希臘、意大利的數值高達168.3%和143.5%,遠遠高於歐盟設定的60%目標。
歐元區“火車頭”德國的該項數據相對較低,為65.9%,但其負債總量同樣呈膨脹趨勢。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末德國公共債務較2022年底增長1.6%,總額創歷史新高。其中,聯邦政府債務較2022年底增加2.4%。
在赤字率(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方面,歐元區20國今年一季度的季調後政府赤字率為3.2%,相比2022年四季度的4.7%實現下降,但仍略高於歐盟設定的3%目標。其中,法國今年一季度政府赤字率達5.1%,而德國是2.2%。
追溯過往,長期以來在人口老齡化、醫療成本上升等因素作用下,包括歐元區多國在內,許多西方國家選擇借錢過活。歐債危機之後,希臘、意大利等國家一直沒能實現強勁經濟增長,也未滿足歐盟的財政約束要求,債務率仍保持高位。
近幾年,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遭受打擊,歐盟被迫放寬對各國財政赤字及債務上限的約束,以便成員國運用財政支出政策等手段刺激經濟,歐盟自己也協調各國“發錢”,此類措施使債券發行量激增。2022年俄烏衝突升級拉高歐洲能源和食品價格,導致物價上漲,經濟復蘇步履艱難,融資需求進一步增加。
央行緊縮政策進一步推高債務風險
歐洲多國負債增加的同時,歐洲央行一年來採取多輪加息措施,推高負債成本,使債務違約風險滋生。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對《環球》雜誌記者&&,俄烏衝突升級引發歐洲能源與食品價格上漲,通脹高企;加上美聯儲不斷加息,對歐形成壓力,歐洲央行被迫放棄量化寬鬆政策,也開啟加息模式。
自去年7月開啟加息進程,歐洲央行已連續加息九次,共計425個基點。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歐元區今年7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為5.3%,與去年最高水平相比已經腰斬,但仍明顯高於歐洲央行2%的目標。
丁純指出,歐洲央行接連加息,不僅未使通脹在短期內降至安全區,還對本就不振的經濟增長勢頭形成打壓,滯脹風險上升。歐盟統計局6月公布的修正數據顯示,歐元區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的國內生産總值環比均下降0.1%,表明陷入技術性衰退。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7月的預測,歐元區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為0.9%和1.5%,增長微弱。
加息還意味着負債成本增加,政府支出隨之受限,對債務方的償債能力和國家信用均構成挑戰。一旦出現債務違約,將在國際金融市場對該國及歐元區整體都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
在歐元區成員國債務風險滋生的背景下,國民經濟將承受壓力。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等歐盟官員此前承認,歐洲央行貨幣緊縮政策的影響已廣泛傳導開來,銀行的融資成本升高,流向企業和家庭的信貸也在減速,這對經濟活動産生負面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5月報道指出,房地産行業風險將成為歐洲經濟焦點之一。此前有大量資金流入該領域,根據歐洲央行發布的數據,房地産投資基金的凈資産價值在過去十年中增加了兩倍多。而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可能由房地産行業引發的金融市場前景不穩定愈發引起業界警惕。
另有文章指出,歐元區商業銀行和主權債務深度捆綁,歐元區商業銀行持有大量主權債務,這使相關風險可能向商業銀行傳導。此外,流動性緊縮和融資環境惡化,可能使高額負債、資本金不足的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破産倒閉困境,從而更進一步擴大風險。
7月31日,在比利時安特衛普,人們從商業街上的促銷廣告前走過
今年7月27日,歐洲央行再度加息25個基點。拉加德&&,未來是否會停止加息將取決於數據,但現在“離這一時刻越來越近了”。據路透社報道,有經濟學家認為這暗示着歐洲央行正考慮暫停加息。有消息人士稱,歐洲央行理事會的風向已發生變化:一年來,對通脹的擔憂佔據主導地位,而現在決策者更擔心經濟走軟。
制度性缺陷難解,但危機未必重演
輿論&&,歐元區債務風險滋生,背後存在協調不暢的機制性因素。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副院長寇蔻對《環球》雜誌記者&&,歐元區各國已將貨幣政策讓渡給歐洲央行,後者具有法定獨立地位,其本職工作並非配合各國政府刺激經濟,而是維持貨幣穩定。如此規則下,面對通脹壓力,加息是必然選擇。但當前滯、脹風險並存,迫使歐洲央行貨幣政策可能與歐元區各國政府以財政政策為主的經濟刺激政策相左。
此外,丁純指出,歐洲央行雖以維持貨幣穩定為主旨,實則無法完全分割貨幣與財政、經濟之間的關聯,而歐元區各國經濟發展、通脹水平、財政收支等情況不同,統一的貨幣政策難以同時滿足各國訴求。歐洲央行要與成員國政府相互配合協調、兼顧多頭,頗為費力。
歐元區制度性矛盾難以調和,那麼歐債危機是否會重演?2009年12月,希臘率先爆發債務危機,三大評級機構先後下調其主權債務評級,危機隨後蔓延到銀行業以及其他有債務隱患的國家,最終導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
丁純等&&,就目前形勢看,歐元區個別國家債務高企,存在違約風險,但目前並無跡象表明將有成員國出現違約乃至要退出歐元區,也尚無即將爆發第二次歐債危機的跡象。
與當年相比,如今類似的不利因素是歐元區中相對弱勢的國家債務嚴重超標,意大利、希臘等尤其需要關注。同時,歐元區經濟增長乏力、通脹高企,全球經濟大環境不佳等因素加大了救助高負債國的難度。
與當年歐債危機情況不同的是,新冠疫情與俄烏衝突升級使歐盟與歐元區內部向心力總體有所增強,雙方在經濟議題上的分歧出現緩和;歐洲央行對於成員國財政赤字和債務超標的容忍度也更高。這為共同應對風險挑戰營造了較有利氛圍。
不僅如此,上次歐債危機後,歐元區亡羊補牢,推出多項機制,包括以“三駕馬車”(歐盟、歐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核心建設拯救機制,推出歐洲穩定機制、銀行業聯盟及資本市場聯盟、去年新&&的TPI應對工具等,阻止債務風險演變成危機。
此外,寇蔻提到,歐盟在疫情期間推出“下一代歐盟”計劃,首次以歐盟為主體發債,因信用良好,融資成本較低,減輕了債務國負擔,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財政一體化進程。
另從前文數據看,除了個別債務國,歐元區其他成員國及歐盟整體當前的債務狀況與2020年相比已有所好轉。
當然,貨幣和財政主管主體分離、各國發展不平衡等老問題今後仍將繼續困擾歐元區。歐洲新聞網7月報道説,在近期有關削減歐元區成員國債務的討論中,德國和荷蘭這兩個一貫主張財政節制的國家,要求設定削減債務的最低目標,而法國強烈反對這種做法,認為這將導致經濟困難。彭博社評論道,各國如果不能達成一致,將不利於提振市場信心,從而進一步拉高借貸成本,加速危機。
來源:2023年8月2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