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怎麼了

2023-08-30 06:50:42 來源: 《環球》雜誌

2021年7月26日,在黎巴嫩總統府巴卜達宮,納吉布·米卡提被任命為黎巴嫩新總理後發表講話

  2024年以後黎巴嫩的經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實施改革和債務重組、能否選出新總統和組建政府。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宗亞(發自貝魯特)

編輯/吳美娜

  7月31日上午,貝魯特市中心區,《環球》雜誌記者正在新聞部大樓二層等待拜會一位官員,突然聽到附近鼓號齊鳴。起身從窗口向外看,發現奏樂聲來自隔街相望的黎巴嫩中央銀行,銀行員工正在歡送任期屆滿卸任的行長裏亞德·薩拉馬。

  確認薩拉馬將卸任後,黎巴嫩政壇各派別卻遲遲無法就央行行長繼任人選達成一致,這也反映出黎巴嫩政府無法正常運作的困境。黎巴嫩看守內閣行使職能一年有餘,該國總統職位也已空缺9個月。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迎來國家發展的黃金時期,贏得“中東瑞士”美稱,成為當時中東的文化和商業中心,首都貝魯特被譽為“中東小巴黎”。然而自2019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4年過去了,這個“商人共和國”仍未走出經濟困境。黎巴嫩怎麼了?該國如何能走上國家正常發展之路?

老行長卸任前後

  73歲的薩拉馬擔任黎巴嫩央行行長長達30年,是世界上任職時間最長的央行行長,任職時間跨越四任總統。黎巴嫩能夠保持金融穩定20多年,薩拉馬功不可沒,他本人也曾因此贏得國內外一片讚譽,被稱為“金融奇才”“金融魔術師”,1996年還被評為“阿拉伯最佳央行行長”。

  然而,4年前黎巴嫩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以來,薩拉馬被指控對危機負有重大責任。1993年薩拉馬被任命為央行行長後,他的主要做法是穩定貨幣,以高利率吸引外國投資。他堅稱,這樣可以充實國庫,為內戰結束後的國家重建提供資金,也可為銀行和個人帶來可觀的利潤。但有報道指出,從國外流入的資金主要用於償還債務和彌補預算赤字,其結果造成實體經濟發展停滯,黎巴嫩嚴重依賴外部援助,不得不向外尋求更多支持。

  卸任後的薩拉馬依舊麻煩纏身。8月14日,黎巴嫩中央銀行特別調查委員會宣布凍結薩拉馬及其親屬和助手在本國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銀行賬戶,同時對其銀行賬戶解除保密。

  在他卸任前,黎巴嫩國內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就指控他挪用公款、洗錢和逃稅等,法國和德國甚至要求國際刑警組織發出紅色通緝令將其逮捕。他卸任後沒幾天,加拿大、英國和美國就以金融腐敗罪名宣布對薩拉馬及其合作夥伴進行經濟制裁。

  薩拉馬對這些指控和罪名一概否認,辯稱他的個人財富來自先前擔任美林銀行高管、繼承家産和投資所得,稱自己是被黎巴嫩政治階層拋棄的“替罪羊”。

  此間專家撰文認為,過去黎巴嫩之所以繁榮,除了自由開放的政策,私營部門主導經濟也是關鍵,該國創業和商業精神強烈,政府開支不超過國內生産總值的15%,對經濟也極少干預,主要發揮監管職能。然而在經濟危機爆發前一年,即2018年,黎巴嫩政府支出已升至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2% (接近180億美元),與沙特阿拉伯的35%相差不多,但沙特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足以應對公共部門開支,這是黎巴嫩不能比的。

  黎巴嫩的公共部門近年來不斷擴大,危機爆發前僱員多達25萬多人(包括軍隊和安全部隊),接近全部勞動力人口的四分之一,工資開銷佔到政府預算的35%。入職公共部門成為人們的熱門選擇,導致公共部門不斷膨脹,政府不得不越來越多地借錢來支付這些賬單。有分析認為,這種狀況顯然不可持續,經濟崩潰在所難免。

  薩拉馬卸任後,新行長人選備受關注。按慣例,央行行長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出任,部長會議任命。而4名副行長則分別由什葉派穆斯林、遜尼派穆斯林、德魯茲人和亞美尼亞天主教徒擔任。7月27日,看守政府總理米卡提召開部長會議,準備討論新行長人選,但出席會議的部長未達到法定人數,無法任命新行長。

  按照法律規定,新行長産生前由第一副行長代理行長職務;如果第一副行長辭職,由第二副行長出任,以此類推。如果四位副行長全部辭職,他們必須以“看守副行長”的身份繼續工作,直到新行長到任,否則將受到法律制裁。

  儘管各派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對新行長人選沒能達成共識,但並不希望央行停擺失控。經過米卡提勸説和議員們施加壓力,現任四位副行長同意留任,由第一副行長瓦西姆·曼蘇裏暫時代理行長,從8月1日起領導央行。

總統空缺背後

  其實,當前人們更關心的是總統選舉。在黎巴嫩獨立建國後的百年歷史上,總統長時間缺位的現象已多次發生。去年 10 月31日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任期屆滿卸任後,該國再次出現總統空缺。去年9月29日至今,黎巴嫩國民議會已進行12次投票,仍未選出總統。“選舉制度失靈”,成為有關討論的一個關鍵詞。

  黎巴嫩實行教派分權制度,總統、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分別由基督教馬龍派、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蘭教什葉派人士擔任。政府各部門也都按照教派分享權力和職位。

這是8月3日拍攝的黎巴嫩貝魯特港

  按照憲法規定,黎巴嫩總統由議會選舉産生,黎議會共有128名議員,第一輪投票,候選人需要獲得至少三分之二的選票,即86名議員支持,才能當選總統。如果沒有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則進行第二輪投票。第二輪投票,候選人只需獲得 65 票即可當選,但有一個前提,即需要至少三分之二的議員(即 86 名議員)出席才能進行投票。因此,某些黨派如果預感他們支持的候選人可能在第二輪投票中落敗,就會決定不讓其議員出席第二輪投票,從而導致第二輪投票因達不到法定出席人數無法進行投票。

  黎巴嫩議會黨派林立,去年5月的議會選舉後黨派席位更加分散,由於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或聯盟佔據多數,很多次投票沒有結果。

  從構成看,黎議會基本上可分為兩大派——支持真主黨的和反對真主黨的。議會中與真主黨結盟的政黨,除了議長納比·貝裏領導的什葉派政黨“阿邁勒運動”,還有另外兩個基督教馬龍派政黨——卸任總統奧恩的女婿吉卜蘭·巴西勒領導的“自由愛國運動”和蘇萊曼·弗朗吉亞領導的“馬拉達運動”。弗朗吉亞是真主黨和“阿邁勒運動”屬意的總統候選人,然而卻遭到“自由愛國運動”的強烈反對。

  反對真主黨的基督教馬龍派政黨包括“黎巴嫩力量”、長槍黨和議員改革派等,他們拒絕與真主黨對話,誓言打破真主黨對政府的“綁架”,堅決不妥協,而他們中意的總統候選人,真主黨陣營同樣堅決反對。在此情況下,如果各黨派堅持己見,都不妥協,總統選舉的政治僵局很難打破,估計黎巴嫩總統今年難以産生。

  另外,在奧恩卸任總統前,看守兼候任總理米卡提的組閣方案未獲總統批准,奧恩卸任後,米卡提的“候任總理”頭銜自動消失,僅剩下“看守總理”頭銜,而看守政府權力縮小,不能&&重要政策或做出重大決策,比如大爆炸後的貝魯特港口重建無法啟動。

  去年4月7日,黎巴嫩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初步協議,該機構將在46個月內向黎巴嫩提供約30億美元救助資金,幫助它擺脫經濟和金融危機,前提是黎巴嫩要有一個穩定的政府,消除腐敗,進行必要的改革。然而去年5月黎巴嫩選出新一屆議會後,米卡提政府自動成為看守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談判無法繼續進行,初步協議無法推進實施,黎巴嫩也無法獲得大規模救助。

政治角力影響經濟走勢

  去年,黎巴嫩國內通脹率飆升,本國貨幣急劇貶值,公共債務不可持續,政治僵局阻礙改革,外部俄烏衝突升級衝擊糧食安全……許多行業在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出現萎縮,但也有一些行業出現復蘇。米卡提稱,黎巴嫩經濟2022年實現了 2% 的增長。

  今年3月14日,黎巴嫩鎊兌美元在平行市場(又稱黑市)匯率首次跌破100000比1大關,即1美元可兌換10萬多黎鎊。本幣不斷暴跌,是黎巴嫩陷於經濟困境難以自拔的一個重要跡象。

  黎巴嫩自1997年起實行黎鎊與美元挂鉤的固定匯率政策,官方匯率一直保持在約1500比1。然而2019年9月爆發金融危機以來,黎巴嫩出現多種匯率並存的情況,黎鎊對美元黑市匯率不斷貶值。今年2月1日起,官方固定匯率調整為15000比1,當日黎鎊對美元黑市匯率卻跌破60000比1。實際上,官方匯率實際作用不大,鮮少被人使用。上半年,黎鎊下跌加速,近幾個月黎鎊對美元黑市匯率則相對穩定,在90000比1上下浮動。

  6月2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報告稱,儘管有跡象表明黎巴嫩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走向穩定,但這個深受危機困擾國家的經濟前景仍然“高度不確定”。報告説,2019年黎巴嫩爆發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迄今為止其經濟萎縮了約 40%,本幣黎鎊貶值98%,通貨膨脹率達到三位數,央行的外匯儲備減少了三分之二。

  報告指出,黎經濟2022年出現一些企穩跡象,主要得益於新冠疫情限制措施解除、旅游業反彈等。但黎巴嫩形勢高度不確定性、銀行業限制加上電力昂貴且供應非常有限等,將繼續妨礙經濟復蘇。

  8月初,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對於黎巴嫩長期和短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維持不變,也就是自2020年3月哈桑·迪亞卜政府宣布拖欠償付到期歐洲債券以來一直評為“RD”(即有限違約或部分違約),是“完全破産”前的一個等級。惠譽還將黎巴嫩長期本幣(LTLC)發行人違約評級從“CC”下調至“RD”,將短期本幣(STLC)發行人違約評級從“C”下調至“RD”。

  鋻於黎巴嫩的政治現狀,惠譽估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黎巴嫩進行的改革和債務重組都不會取得重大進展。2024年以後黎巴嫩經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實施改革和債務重組、能否選出新總統和組建政府。

  世界銀行5月16日發布的《黎巴嫩經濟監測報告》稱,在危機常態化的表象背後,黎巴嫩經濟仍處於下滑之中,距離穩定之路還很遙遠。它預測,2023年,黎巴嫩實際國內生産總值將再萎縮0.5%。

來源:2023年8月2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