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全球最宜居城市”的魅力密碼
6月20日,游客在維也納查理教堂前休憩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6月下旬發布的“2023年全球宜居指數報告”,維也納在全球173座城市中再次拔得頭籌,力壓丹麥哥本哈根、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宜居名城,贏得“全球最宜居城市”稱號。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昕宇(發自維也納)
編輯/馬琼
提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大多數人的第一印像是大名鼎鼎的“音樂之都”。莫扎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等音樂大師曾在此雲集,小約翰·施特勞斯曾為穿城而過的多瑙河譜寫名曲《藍色多瑙河》,還有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及其舉辦地“金色大廳”,這些都無不彰顯深植在這座城市基因中對音樂的熱愛。
與“音樂之都”相比,維也納作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名號則遠不那麼響亮。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6月下旬發布的“2023年全球宜居指數報告”,維也納在全球173座城市中再次拔得頭籌,力壓丹麥哥本哈根、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宜居名城,贏得“全球最宜居城市”稱號。
經濟學人智庫每半年發布一次“全球宜居指數報告”,維也納在過去10份榜單中8次摘得桂冠,可謂是這份榜單的常勝將軍。
經濟學人智庫從社會穩定性、醫療衞生、文化和環境、教育水平、基礎設施5個方面綜合衡量城市的宜居程度。在最新這份榜單中,維也納得到98.4分的綜合評分,在社會穩定性、醫療衞生、教育水平和基礎設施4項獲得100分滿分,僅在文化和環境這項略有失分,原因是缺乏大型體育賽事。
維也納為何能常年佔據全球最宜居城市榜首?這座城市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全球各地的人們前來游覽和定居?
文化:不只有莫扎特和金色大廳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自傳《昨日的世界》中曾這樣描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黃金時代”的維也納:“在歐洲,幾乎沒有一座城市像維也納那樣熱衷於追求文化生活。”今日的維也納早已不復當日“老歐洲心臟”的榮光,但對文化生活的熱愛仍深入這座城市的骨髓。
在維也納街頭,不經意間你就能看到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海頓、約翰·施特勞斯等音樂大師的雕像和故居,發現這些大師在維也納生活遺留下來的痕跡。無論在維也納的露天市場、酒吧餐館,還是在地鐵站內、小巷深處,你總能不期而遇聽到《藍色多瑙河》等經典音樂作品,似乎空氣中都流淌着音樂。維也納每年上演上千場不同類型和規模的音樂會,其中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新年音樂會最為出名。該音樂會每年1月1日在金色大廳演出,目前轉播範圍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早已成為這座音樂之都的金字招牌。
但維也納的文化生活不只有音樂。這座城市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座小城目前人口約200萬,卻坐擁近30座宮殿、160多座古堡,擁有大量風格各異的古建築群的維也納古城區早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古老雄偉的斯蒂芬大教堂、高貴華美的霍夫堡皇宮和美泉宮等知名景點,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來到維也納,引人懷想這座城市的往日榮光。
實際上,徜徉在維也納,幾乎每座建築、每條街道、每間咖啡館都在講述着這座城市的一段歷史。
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使得維也納藏品豐富的各大博物館成為當地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世界第四大藝術博物館的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數百年間收藏的藝術珍品,包括拉斐爾、倫勃朗、提香等藝術大師的畫作。阿爾貝蒂娜博物館收藏有莫奈、克裏姆特、畢加索等大師的名作。其他知名博物館還包括利奧波德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分離派展覽館等等。
漫步在維也納古老而溫馨的街道,在精緻的咖啡館和餐廳品嘗維也納香腸、炸肉排、薩赫蛋糕等特色美食,欣賞博物館裏收藏的各色藝術珍品,在夜幕降臨後觀看一場音樂會、歌劇、露天電影或街頭表演,這可能就是維也納人最享受的文化生活。
社會:適合安居樂業的中歐小城
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今年3月發布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奧地利在全球約150個國家中排名第11位,國民生活幸福指數很高。而處於奧地利經濟發展水平前列的首都維也納,依靠其高品質的生活、良好的社會治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和教育體系,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模範城市。
奧地利的公立學校系統提供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免費教育,大學本科階段也僅收取少量費用,旨在為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提供平等、普惠的受教育機會。此外,在初中階段(14歲或15歲左右)結束後,學生會按照自身能力和興趣被分流到普通高中、職業培訓學校等不同類型的學校,獲得更多樣的職業選擇機會。
奧地利是一個實施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國家,其醫療保險基金主要由僱主和僱員繳納的保費構成,政府酌情補貼。據相關媒體報道,享受社會醫療保險的人佔奧地利全國人口的98%以上;奧地利每年的醫療保健開支中有50%左右由醫療保險公司承擔,20%左右由各級政府承擔,個人承擔30%左右,這使得幾乎所有奧地利居民都能享受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此外,奧地利針對失業者也擁有較完善的支持政策,包括發放失業補貼、提供免費就業指導和職業培訓課程等。
與倫敦、巴黎等西歐國家大都市及北美各大城市相比,維也納的生活成本雖算不上“便宜”,但相比本地收入水平來説可謂是性價比很高。儘管去年以來維也納也飽受能源危機和高通脹的困擾,生活成本不斷走高,但由於政府兜底支持政策較為完善,維也納目前還沒有出現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頻繁罷工、抗議現象。
在維也納學習、生活了十多年的土耳其移民德米爾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在維也納他享受到了高質量的教育和生活,社會治安良好,惡性犯罪事件極少;去年他失業期間,政府為他提供了失業補貼和免費培訓課程,幫助他找到了新工作。
環境:“花園城市”的典範
維也納坐落在多瑙河畔,背靠阿爾卑斯山東北麓的維也納林山,依山傍水的獨特自然條件和當地人對環保的重視讓維也納成為“花園城市”的典範。
據維也納市政府提供的數據,維也納約50%的面積是綠地,包括大量免費供公眾參觀使用的公園和花園,市民在居住地附近很容易就能找到綠地。每到春季,維也納各公園裏綠意盎然,鬱金香、玫瑰等各色花朵爭奇鬥艷,居民在這些綠地放鬆身心,享受美好春日。
距維也納市中心不遠的普拉特公園佔地超過6平方公里,與美國紐約市的中央公園一樣都堪稱城市中心的“綠肺”,它既是一座擁有大量游樂設施的游樂園,也是維也納市民日常跑步、騎自行車、玩滑板車的理想去處。
環抱維也納市區的維也納林山是大自然賜給這座城市的另一份禮物。維也納林山是一片保持着原始風貌的天然林,面積約1350平方公里,包括多個受法律保護的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構成維也納市郊的另一大“綠肺”,為眾多瀕危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
維也納市民經常會自豪地説,維也納林山是全世界距離大都市最近的森林。如果你有機會在一個晴朗的周末造訪維也納林山,便能理解維也納人的這份自豪感。從維也納市中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半小時左右便能抵達維也納林山的山腳,每到周末很多維也納市民和游客會攜家帶口前來徒步登山,沿途欣賞葡萄園、草地、牧場、溪流等自然風光,在路邊小酒館品嘗當季葡萄酒和鄉村美食;待爬上山頂,便能將多瑙河和維也納古城區的風光盡收眼底。
在大都市附近就能享受如此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也難怪小約翰·施特勞斯專門為維也納林山譜寫了圓舞曲《維也納林山的故事》。
基礎設施:小而美的“15分鐘城市”
“15分鐘城市”是近年來城市規劃領域的熱門概念,指在城市規劃中盡可能讓居民能在15分鐘內通過步行、騎自行車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獲得所需的基本生活服務,以此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實現減排降碳和城市可持續發展。
對在維也納生活1年有餘的記者而言,這座城市規劃設計緊湊,公共交通發達,基礎設施完善,一刻鐘內可輕鬆抵達商超、醫院、公園、學校、圖書館、運動場館等,稱得上是“15分鐘城市”的模板。
與歐洲和北美其他知名城市相比,維也納經常為人稱道的是其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網絡,這也讓“15分鐘城市”的概念成為現實。維也納目前有5條地鐵線路、29條有軌電車線路和127條公共巴士線路,其中地鐵在周末和節假日通宵運營,工作日晚間也有通宵巴士。這個公交網絡能快速便捷地將人們送達維也納幾乎任何一個角落,連市郊的維也納林山也不例外。便捷的交通也讓維也納成為國際會議、展會的熱門舉辦地之一。對維也納的常住居民來説,僅需支付365歐元就能在1年內無限次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公共交通成為當地人經濟、環保出行的不二選擇。
據維也納市政府2022年發布的“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維也納致力於在204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將從能源供應、出行方式、綠地和住房建設等方面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在不損害後代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其中重要舉措包括:城市新建設用地將要求設計緊湊,提高功能密度,盡可能降低土地消耗;公共設施建設將優先考慮能方便使用公共交通的地點;持續擴大城市內綠地面積。可以期待,維也納這座“全球最宜居城市”將繼續引領小而美、環保可持續的城市規劃風潮。
來源:2023年8月2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7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