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泰國:有更多機會但無捷徑
2月7日,游客在泰國曼谷大王宮景區游覽
沒有一錘定音的測試和單打獨鬥的刷分,在泰國,高等教育更看重合作、溝通和集體作業,以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
文/《環球》雜誌記者 陳家寶(發自曼谷)
編輯/胡艷芬
在泰國讀研究生期間的一場考試,令《環球》雜誌記者終生難忘。這場開卷筆試,充斥着緊張的提問、低聲的抽泣,最後在掌聲和歡呼聲中宣告結束。
這門會計課的期末考試並不輕鬆。全班數十人被分成若干個小組,展示各自準備了幾週的案例,每個人都要回答老師對其推算過程的提問,以證明自己沒有在小組作業中渾水摸魚。
半天下來,全班大多數人順利通過,只有幾個被判不及格者惴惴不安。考試結束後竟無一人離開,大家似乎有些不甘心。半晌,班長帶頭請求老師再給幾位同學一次機會。老師松口,對他們進行了新一輪考核。仍有兩位同學沒能通過,這時,細碎的啜泣聲傳來,同情和難過的情緒瀰漫在考場上。
求情者越來越多,讓已教過不知幾屆學生的老師感到吃驚。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屢戰屢敗的二人最終展示出了讓老師滿意的方案,得到及格的分數,全班掌聲雷動,還有人相擁而泣。
原本1個小時的考試持續了近3個小時,一次普通的考試變成一個不斷提供機會、師生共渡難關的歷程,這是泰國教育的特殊寫照。來泰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同樣也會經歷這些。
重來的機會
沒有一錘定音的測試和單打獨鬥的刷分,在泰國,高等教育更看重合作、溝通和集體作業,以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泰中國際教育聯盟主席林光良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説,泰國大學寬進嚴出,學術成績固然重要,但平時出勤、小組作業等表現也是期末成績的重要構成部分。學校意在給學生更多機會,而不是僅通過一次考試來證明自己。
他告訴記者,來泰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國學生中,大部分是高考失利或由於就業原因希望獲得海外文憑者,小部分是泰語專業並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學生。相比歐美名校,泰國大多數學校未對語言程度、績點等設置較高門檻。
“我認為教育應該是一個不斷提供機會的過程,而非在升學考試中不斷淘汰學生。泰國寬鬆、多選擇的入學環境,正為因各種原因失去機會的學生提供受教育,以及體驗不同生活的機會。”
在泰國完成了本科與研究生學業的安徽男生小奧正是“重新獲得機會”的學子之一。高中時沉迷泰劇、鍾愛泰國文化的他一心想學泰語,卻未能通過高考進入心儀的大學,於是他決定到泰國讀本科。
2021年12月27日,戴口罩的旅客走在泰國曼谷素萬那普國際機場
因為毫無泰語基礎,小奧先上了幾門預科課程,之後選擇了泰文授課的傳媒專業。“實在太苦了,我恨自己高中不夠努力。讀本科時要邊學泰語邊攻專業,付出的辛苦是高中的幾倍。”他告訴《環球》雜誌記者,為了聽懂課堂內容以及和同學溝通,他每天起早貪黑,課前要查好當天可能用到的生詞,課後在同學幫助下用泰文完成作業。整個本科階段就是在這樣的艱難與充實中度過的。
體驗不同的人生
社交達人小奧説話節奏明快,愛折騰、愛嘗試,願意抓住一日假期享受往返一千多公里的旅游,舉手投足間已帶着東南亞特有的陽光味,善於將所有難事消解在愉快的打趣中。
回憶起艱辛的學生歲月,小奧印象最深的卻是本科時期的校際比賽。“每天高強度的訓練,比賽時隊員們為一個共同目標努力,賽後相擁而泣,輸贏我已想不起來了,但那強烈的參與感和幸福感,至今記憶猶新。”
説起研究生時期與同學失敗的創業經歷,小奧眼中有光。“剛上完數字媒體營銷那門課,我和幾個小夥伴覺得收穫滿滿,躍躍欲試。我們設計了一款面膜,註冊了公司,在網上銷售。從成分到包裝設計,再到網站內容和市場營銷,我們都仔細研究和明確分工。最後因産品定價和定位不當,創業失敗了。”
“沒人因此抱怨,也不覺得是損失,起碼我們體驗過了創業的滋味。”已如願留在泰國媒體工作的小奧笑道。他説,海外數年的學習生涯並不比備戰高考輕鬆,卻讓他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我懂得了如何融入泰國社會,更感受到與人相處的溫暖。同學都懷着純粹的善意互相幫助,沒有人為了分數而‘內卷’。當考試成績不是定義你能力的唯一標準時,你才有可能去享受那些與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的過程。”
“捷徑”裏提防陷阱
泰國因與中國地緣和文化相近,對華政策友好,國際化程度高,物價相對不高,正規學校學費便宜,因而成為許多中國學子的留學選擇。
曾擔任曼谷大學副校長的林光良説,泰國公立、私立大學基本都有英文授課課程,對英文成績要求也不太嚴苛,但入學後課業繁多,想順利畢業並無捷徑可走。因為許多學校與歐美高校有合作項目,提供雙文憑,學生還可借此去歐美留學。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是許多泰國高校的亮點。泰國作為旅游大國,多元化、國際化的環境為這些專業鋪墊了文化底蘊,提供了實際操作條件和與國際對接的細節標準。
“若中國學生努力熬過語言關,無論是從英語還是泰語課程結業,都會在就業市場上擁有很大優勢。尤其是近年來中國企業紛紛出海泰國,會外語、熟悉泰國環境的中文人才非常搶手。以酒店專業為例,許多中國學生還未畢業就被泰國一些五星級酒店相中,有了在泰幾年的工作經驗,再回國找工作也更容易。”林光良説。
但他也坦言,針對高精尖科學技術的研究型學科是泰國的短板,這些學科在泰國高校教育體系中一直缺位。
2016年以來,隨着中泰各方面交流增加,留學泰國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一些收購了泰國學校的外方資本也從中找到商機。這些學校專門面向中國招生,在留學中介的包裝下,以“入學無語言門檻,容易畢業,適合為考公考編、積分落戶提供海外文憑”為賣點,吸引了一批中國學生。
林光良指出,新冠疫情以來,在跨國旅行禁令下,此類學校培養了一批不需前來泰國上課,僅通過網絡授課、在線考試就順利畢業的中國留學生。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曾於2021年發布公告,對部分在疫情期間針對中國市場開設低質在線課程的國外院校加強審查。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也曾發布提醒,提醒來泰留學者優先選擇泰語或英語授課的學院和專業,不宜選擇由教育類中介或公司在泰國院校舉辦的中文“學院”或“項目”,以免來泰入學後發現在項目時間和師資力量等諸多方面與之前宣傳及個人期待的差別較大。
記者調查發現,此類院校往往管理松散,一些學生在網上花錢雇人代上課或代考試;也有學生反映在已通過考試的情況下,學校遲遲不發畢業證,導致簽證過期,不得不回國。更有人反映某些專業的學歷並未獲得中國教育部認證。記者為此在線向一些宣傳此類院校的中介諮詢學歷認證問題,但均未獲得答覆。
記者向泰國高等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這些院校的某些專業,如漢語國際教育等,在近兩個月才獲得泰國教育部的認證,卻已在獲得認證前持續數年招收中國學生。
林光良告訴記者,此類院校收費大多比一般正規的泰國公立、私立大學高,而且偏向於一次性收齊學費,不予退款。此外,他提醒,若學生護照上沒有相應時間的出境記錄,是不可能獲得中國教育部的海外學歷認證的。
他説,這些院校畢業的學生,在不具備外語能力的情況下,若想留在泰國就業,前景堪憂。他建議來泰國留學者不可為了一紙文憑而選擇“捷徑”,而要用心過好外語關,踏實完成課業。
來源:2023年7月2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