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掃雷凸顯體系化特徵

2023-07-29 11:30:27 來源: 《環球》雜誌

 

2016年10月19日,俄軍工程兵工兵身着OVR-2“雄鷹”防護服,

操作“天王星-6”在車臣共和國十月鎮耕地內進行排爆掃雷作業

  只有各種掃雷力量密切協同,才能高效有序地實施掃雷行動。

文/李趙健偉 李洪峰

編輯/黃紅華

  眾所周知,戰場上的“地雷屏障”能有效遲滯敵方的進攻行動,因此各國軍界均非常重視掃除地雷障礙。同時,地雷還嚴重威脅平民的安全。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2021年,超過5500人被地雷炸死或致殘,大多數是平民,這些人中一半是兒童。

  以往,掃雷工作大多以人工為主,同時配備簡要排雷器材,這使得掃雷工作充滿極大風險,並造成人員傷亡。隨着軍事科技不斷向前發展,現代戰爭環境下掃雷工作有了很大進步,無人掃雷車等一大批高科技掃雷器材相繼問世,將戰場佈雷掃雷對抗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無人掃雷車“簡單粗暴”

  由於地雷巨大的殺傷力,要為後續部隊開闢一條“安全”通道,必須有掃雷設備在前方清障。無人掃雷車就是這種設備的典型代表,由於其不載人,執行掃雷等危險任務時,遙控人員可在其後相對隱蔽安全的位置遙控作業,無人掃雷車可直接闖入雷區,通過火力摧毀或碾壓、剷除的方式快速排除地雷等各種障礙。

  隨着軍用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多個國家的軍隊均相繼研發裝備了各種無人掃雷車,比如美軍的M160、豹式掃雷車等。其中豹式掃雷車是將M60坦克的炮塔去掉,在底盤上加裝一個Omnitech公司研製的標準機器人系統,車前1.8米處裝上10噸重的掃雷鋼磙,其主要用來清除反坦克地雷。

  作戰時,遙控人員首先操縱它發射火箭彈引爆淺層地雷,然後掃雷車直接進入雷區,用掃雷鋼磙壓爆未被引爆的地雷,快速開闢出一條通道。在波黑戰場的掃雷行動中,豹式掃雷車兩天之內掃除了71顆殺傷地雷。

  除美軍外,俄羅斯也研發了“天王星-6”無人掃雷車。該車最大遙控距離1500米,能連續工作16小時,每小時可清除2000平方米的雷區,相當於1個工兵排的工作量。其車體由裝甲製成,車載設備進行了加固和防震處理,能有效防止地雷爆炸産生的破片或衝擊波的毀傷。“天王星-6”無人掃雷車參加過敘利亞巴爾米拉、阿勒頗和代爾祖爾地區的掃雷,顯示出強大的功能。

  這類無人車既可以快速掃雷,又可以清除其他障礙,其戰法最大特點就是“簡單粗暴”。在進攻作戰中,它在敵方火力下為部隊快速開闢通道非常有效。如果是在進攻戰鬥發起前執行掃雷任務,指揮員也可根據作戰需要,先使用火力對雷場進行打擊摧毀,爾後再派出大、中型無人掃雷車在進攻作戰發起前進行強掃,為進攻部隊打開通道。

探雷器技術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為提升地雷的防探測能力,一些國家開始使用非金屬部件來製造地雷,如以塑料材質為主製成的“蝴蝶”雷等,這反過來推動了探雷器技術的發展,於是高頻探雷、脈衝雷達探雷、紅外成像探雷、聲波共振探雷、化學氣體探雷等技術逐步用在探雷器上。

  如美軍研製的AN/PSS-14型探雷器,它裝配高靈敏度的金屬探測器和探地雷達,能同時探測金屬材質和非金屬材質的地雷。俄羅斯PPO-2複合型探雷器,探測深度可達70厘米,不僅可以探測爆炸物的埋藏深度,還能夠區分雷體所用金屬是有色金屬還是黑色金屬。

  此外,奧地利希伯爾公司研製的camoopter無人機載探測系統整合了多種傳感器,有自動和人工干預兩種作業模式,可執行對雷場和地表彈藥的探測,它採用自動模式作業時,系統可根據預定程序進行飛行,同步在數據終端地圖上顯示飛行路線、即時位置和探明的雷場信息,從而為快速、準確的掃雷提供數據支撐。

  先進的探雷器與無人車、無人機結合,可有效提升部隊快速探雷掃雷效率。在掌握雷場或爆炸物信息的基礎上,指揮員就可根據戰場情況,確定掃雷方法。

  例如,在平時或戰後等非高危環境下,可出動小型無人機或無人車執行掃雷任務。無人機掃雷過程為:無人機攜帶探測載荷,通過對地表的全面掃描,將探測到的地面信息傳輸給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分析探測到的信息,如可爆炸性化學物質(炸藥氣體)分佈信息、紅外圖像等,並用GPS定位技術標記出可能的地雷位置;指派配備機械手臂的無人機將小型引雷管放置在被標記的地雷上方,待無人機離開後遙控引爆,掃除地雷。

  值得一提的是,無人機掃雷過程較為簡單,危險性小。俄軍曾展示一款名為“蜻蜓”的掃雷無人機,其可以在距地面30米的高度檢測地面隱蔽的地雷等簡易爆炸物,並進行定位和標記,然後攜帶炸藥投向地雷並引爆之。

體系與體系的對抗

  目前,地雷技術仍在發展,智能地雷作為無人技術的産物已顯露端倪。智能地雷通常由目標探測傳感器、信號處理與控制裝置、隨動發射裝置和子彈藥(末敏彈藥)等組成。近年來,美國陸軍工程兵提出“地形塑造”概念,尋求可聯網、可控制、可回收的智能地雷。這類地雷不僅智能化水平高,同時能通過火炮、無人機、機器人地面車輛等多種&&快速部署,給掃雷工作帶來很大挑戰。

  如美國“大黃蜂”M93廣域防坦克地雷就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智能地雷,其總質量15.9千克,布設後即展開8條穩定支腿、1個傳感器陣列(包括3個聲傳感器和1個震動傳感器)。該傳感器陣列可探測到600米範圍內的目標信息。

  德國的DM-22是一種智能反坦克側甲地雷。一旦車輛或者人員經過反側甲地雷的前方,遭地雷紅外傳感器發現,地雷就會立刻啟動戰鬥裝置。這種地雷可以在距離目標60米的位置發射,對目標發動突然伏擊,被伏擊方防不勝防。

  未來作戰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破擊這類具有體系化特徵的智能地雷場,需要構建集偵察探測、指揮控制、多種掃雷手段於一體的智能化掃雷體系。

  因此,在現代戰爭中執行掃雷任務,指揮員需根據掌握的地雷分佈圖等戰場信息,科學編組掃雷力量,如無人機探雷隊、無人車掃雷隊、火力打擊隊等。只有各種掃雷力量密切協同,才能高效有序地實施掃雷行動。

  (李趙健偉係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講師;李洪峰係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教授)

來源:2023年7月2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