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日本人的牛仔服裝緣
岡山縣兒島的牛仔服裝一條街
“60後”成田亙和“80後”井上一,他們的故事共同勾勒出牛仔服裝文化在日本發展的脈絡。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子江 楊汀(發自東京)
編輯/劉娟娟
成田亙的古舊服裝店位於日本東京澀谷區惠比壽居民區一條僻靜的街道上,街對面有一棵逾百年的櫻花樹。店門口挂着一條1.7米長的李維斯牛仔褲,那是廠家用來做廣告展示用的,幾年前他想方設法得到它,當寶貝挂在小店門口。沒人能穿得上這麼大型號的褲子,當然,即便有人想買,他也絕對不會賣。
井上一的公司位於岡山縣倉敷市兒島的偏僻鄉下,那是一座三層小樓,一層是開放的加工車間,十幾名工人正踩縫紉機趕制牛仔服裝;二樓是直營店,擺着各式成衣。顧客可以到車間裏逛逛,與工人聊聊天。
“60後”成田亙和“80後”井上一,他們的故事共同勾勒出牛仔服裝文化在日本發展的脈絡。
“60後”和“80後”
成田亙1962年出生在東京目黑區,他最不願提起的一件事,就是將一件1920年代的牛仔褲賣虧了。大約10年前,他以看似高價的350萬日元(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賣掉了這條牛仔褲,可現在這條褲子的價格被炒到了1500萬日元。
“別提了,”61歲的成田亙説起這件事,連連搖頭,“後悔,太后悔了。”
成田亙在他的古着店門前
那條牛仔褲他本來沒想過要出手,誰都知道是稀缺品,李維斯501XX款,品相好,顏色正,他以150萬日元左右的價格入手,一直當“鎮店之寶”挂在店裏。但經不住有玩家一再出價,他還是松了口。這樁買賣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
成田亙初一的時候,一名同學的哥哥從美國進口了一些舊衣服,成田亙近水樓&,成了日本較早接觸二手服裝的人之一。19歲時,他從夏威夷帶回30條古舊牛仔褲,正式開始了收藏生涯。
“工作後,我把賺的大部分錢都用來買二手衣服了。”因為小時候練過空手道,成田亙18歲到25歲做了7年演員,曾在日本當時著名的動作片明星倉田保昭主演的電影裏演過角色。再後來,他進入質量管理行業成為一名公司職員,拿着比較豐厚的薪水,業餘時間繼續擴大古舊衣服的收藏庫。“我的收藏室有兩個商店這麼大。”
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日本經濟進入空前繁榮,消費熱潮涌動,美國古舊牛仔服裝的收藏漸入高潮。成田亙趕在風口上,他在東京古舊衣服收藏界非常有名。他給《環球》雜誌記者拿出幾本圈內知名的雜誌,好幾本裏面都有他的大幅照片和個人收藏品介紹。有兩頁是牛仔服裝專頁,大部分都被他寫上了“已售出”字樣,其中就包括那條令他後悔不已的牛仔褲。那條褲子,他曾穿過兩次。
和很多收藏者將衣服挂在收藏間裏不同,不管收藏的衣服有多貴,成田亙都要穿幾次。“衣服只有穿在人身上才有生命力,要讓衣服活起來,就必須穿在身上。”
井上一1980年出生在廣島。他小時候每天上學都會經過一家名為“老裁縫”的服裝店,對裏面的牛仔服裝充滿了好奇。上初中時,美國電影和日本電視劇中穿着牛仔服裝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在他腦海裏。
19歲時,井上一離開家鄉到京都一家牛仔服裝店當服務員,在那裏他對牛仔服裝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年後,他到日本牛仔服裝製造中心兒島,在一家美國牛仔服裝品牌代工廠擔任縫紉機保養和維修工人。又過了一年,因為美國品牌將業務搬到中國,這家工廠業務量大為減少。井上一便在各大紡織廠奔波,從事銷售工作,把所有收入都用來購買二手縫紉機。又過了一年,他終於買夠了用來開辦紡織廠的10&縫紉機,然後開始代工生産牛仔服裝。2012年,井上一推出了自己的牛仔服裝品牌TCB。
“做一件復古的牛仔夾克,我可能從三四件古舊服裝中的每一件都吸取一些好的元素,然後設計一件新的,但看上去仍然是以前的風格。”復古,不僅體現在設計和理念,井上一在材料、工藝甚至生産機器上都尋根溯源。他四處找以前的縫紉機和紡織機,修修補補讓機器重新運轉,並生産出“古早風味”的牛仔服裝。
兒島
兒島是岡山縣倉敷市靠近瀨戶內海的一個區,倉敷市曾是日本紡織業中心,一度生産了全日本70%的校服。上世紀60年代末,兒島成為日本最早生産牛仔布的地區,經過多年發展,這裡成為日本牛仔服裝的生産中心以及世界知名品牌的主要代工地,這也是當年年輕的井上一帶着“朝聖”的心情來到兒島的原因。
不過,正像他剛在兒島工作一年工廠就瀕臨倒閉一樣,兒島甚至整個倉敷市的黃金時代稍縱即逝。原因很簡單,兒島之所以成為牛仔布生産中心,主要是因為倉敷市200年前就已成為日本重要的棉花種植區,但牛仔布生産是高污染行業,因為聚集了太多的高污染工廠,附近的瀨戶內海在上世紀60年代污染日甚一日,赤潮一年上百次,魚蝦絕跡,1/3的海底成了臭泥塘;後來,日本政府開始治理海洋污染,紡織産業的成本大大提高,而彼時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大量工廠向中國以及東南亞轉移,兒島繁榮不再。
井上一介紹各年代的牛仔服
兒島的牛仔服裝行業被迫轉型,一是開發更環保的生産工藝,二是打造附加值更高的品牌。兩個方向最終聚焦到一點:復古。採用“暴力水洗”“破壞性水洗”“BORO縫補”等各種創新工藝生産的牛仔褲由此誕生,成為很多明星都推崇的風格。憑藉改進的復古工藝,大批小而精的品牌在圈內流行開來。
位於兒島的豐和株式會社會長田代豐雄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日本人對復古品情有獨鍾,是因為牛仔褲上世紀50年代進入日本時新品太貴,超出普通人購買能力,因此大部分日本人第一件牛仔褲都是二手貨,所以在日本人的認知裏,牛仔褲本身就應該是舊舊的、臟兮兮甚至帶着破洞的。
倉敷市最近幾年也將兒島“日本牛仔服裝發祥地”的文化屬性作為地方振興的抓手。政府在兒島打造了一條長達400米的牛仔服裝一條街,薈聚了20多個地方品牌的牛仔服裝店。在兒島火車站,游客一出站就可以看到巨大的牛仔服裝告示牌,告訴人們已到達牛仔服裝的世界。
因為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記者看到的牛仔服裝一條街空空蕩蕩,才下午5點,很多店已經提前關門。不過,兒島商工會議所專務理事太宰信一顯得非常樂觀,他告訴記者,周末的時候游客很多,不少人從日本全國各地趕來購物觀光。
情懷
在井上一位於兒島的公司,《環球》雜誌記者在一樓車間遇到了兩名來自中國江蘇的女工,她們&&老闆井上一對大家很和藹,每天也沒有工作量的硬性要求,休息時間也得到保證,工作挺開心。
井上一説,他希望每個購買公司産品的人,都知道穿在身上的牛仔服裝是怎麼生産出來的,這樣穿在身上才能感到濃濃的人情味。他還説,他心目中牛仔服裝的精髓,就是它隨着時間慢慢變舊,而不是故意做成舊的樣子。“我會告訴每個顧客,牛仔服裝會因為穿衣者的喜愛而褪色,這是牛仔服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因為産業的轉移,像井上一的TCB一樣,兒島大部分的牛仔服裝品牌註定只能是小眾的。他説,每天來店裏的顧客也就十幾個人,“大部分顧客是來自全球的牛仔服裝發燒友。人們平時買東西,網上下單就可以解決。”
成田亙的二手店前同樣門可羅雀,他説大部分顧客都是老主顧,他已經退休,並不需要靠開店維持生計,現在一週只營業4天,權當是業餘愛好。幾年前,因為兒子要去澳大利亞留學,成田亙賣掉了自己非常喜歡的一些藏品,其中包括4輛非常珍貴的老款摩托車。現在兒子已經大學畢業,去年他賣掉了兩塊珍藏多年的勞力士手錶,買了一輛上世紀70年代産的川崎900cc經典款摩托車。
一有空,成田亙就騎着這輛車去兜風,有時會穿着那件後背上印有公司logo的牛仔上衣。只是他不願意再提起那件賣虧了的牛仔褲,現在東京李維斯專賣店裏已推出那款501XX的復刻版,標價48400日元,比普通牛仔褲價格高出好幾倍。
來源:2023年7月2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