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競賽助理: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執行力與團結力

2023-07-29 11:04:53 來源: 《環球》雜誌

 

競賽助理劉凌琳在工作中 (右)

 

  “大運會其實是對全體成都人的大考,人們看的不是武術這一個單項,而是整個成都、整個中國的精神面貌。”

文/《環球》雜誌記者 樂艷娜

編輯/馬琼

  “明天你需要到現場來聽一下會,要傳達相關的安檢要求,並在現場發測試賽的票。對,明天務必到場。”

  對劉凌琳的採訪,她接打電話的時間佔去了一半。“對不起,我們剛才説到哪了”成了她最常出現的話語。

  劉凌琳自幼修習太極拳和通背拳,是這方面的武術高手,現在作為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執委會體育競賽武術項目競賽助理,正用利落的“組合拳”解決工作上遇到的各種挑戰,“通過辦好賽事,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執行力、團結力”。

競賽“補漏員”

  本屆成都大運會,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和國際單項體育組織選派47名具有豐富國際辦賽經驗的官員,擔任18個競賽項目的技術主席和國際技術代表;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共同選派18名國內辦賽專家擔任項目競賽主任,執委會精心選派18名項目競賽助理。

  以上人員共同組成各項目技術委員會,統籌各項目競賽運行工作。另外,1800余名競賽工作人員和2600多名競賽志願者共同組成18個項目的競賽執行團隊,這是成都大運會“核心”部門之一,工作範圍極為龐雜,包括從競賽團隊人力資源配置到日程擬定,從競賽保障協調到配合各業務口工作等多項內容。

  作為武術項目的競賽助理,劉凌琳的工作主要是賽事籌備和賽事執行,“主要是協助競賽主任將一些相應的競賽執行和前期籌備組織工作在場館中心落地,協助他們完成相應的工作”。

  劉凌琳笑稱自己是“補漏員”,“每個工作組只要涉及競賽的,我都要去看一下,都要去跟他們溝通,去解釋競賽是什麼,在這裡競賽會做什麼,你們要有什麼重點需要關注,事情很雜、很多。”她手機有超過20個與大運會相關的微信群,每天響起的群消息超過200條。“像今年3月成都大運會代表團團長舉行春季會議,那段時間我手機每天的接聽量絕對超過100個。”

  對這樣的工作強度,劉凌琳説她已經習慣,“場館中心跟執委會溝通有時會不順暢,有時不知道某個事情該找誰解決,我就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大家打通上下關節,讓事情快速落地,並推動盡快形成解決方案。對競賽來説,這是非常必要的保障。”

體育人的“大考”

  回想當初聽到成都將舉辦大運會的消息,劉凌琳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我當時非常高興,成都雖然舉辦過很多國際賽事,但基本都是單項賽事或行業賽事,而大運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性綜合賽事。那時就憧憬着要不要以某種方式參與到這場賽事中,通過這種參與實現個人的成長,體現作為一名體育人的價值。”

  劉凌琳説,溝通協調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正是她通過參與成都大運會獲得的最大成長。此前,她也參加過多個國際賽事,包括2019年在成都舉辦的第十八屆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但那“畢竟只是單個行業或單項賽事,與我一起工作的都是平時就非常有默契的夥伴,可能一個眼神就能解決問題。但成都大運會不同,團隊裏的人剛開始都是陌生的,而且有很多人可能對這個項目並不了解,所以必須學會與多人溝通,從不同的切入點來多考慮問題”。

  在溝通中落實好每個細節,是以劉凌琳為代表的競賽助理的日常。劉凌琳説,她所在的城北體育館已進行了測試賽,賽前會就工作流程做桌面推演,“我會從競賽的角度來提出意見,比如運動員出來後,由誰把他領到混採區,混採結束後又是誰負責繼續引領他。這些具體細節都要考慮,並根據測試賽的辦賽情況不斷完善。”

  在城北體育館辦公區,經常能看到的辦公場景就是,劉凌琳站在中間,她的團隊成員圍住她,向她報告事件經過,最後她安排人員來處理。“有一些不該我管的事,大家也會來找我,我也盡力幫大家解決。在工作中學習,在工作中成長,在工作中提升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綜合體育人才,這是成都大運會對我的大考。”

從武術到中國力量

  對從小學習武術的劉凌琳來説,成都大運會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她帶《環球》雜誌記者來到城北體育館的一間練習室,這裡將成為成都大運會運動員的訓練場地。幾個四五歲的小朋友正在老師的口令下打出一套太極拳。

7月12日,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武術運動員曹茂園在訓練

  “武術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它不是一個新興項目,而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動作都有其攻防的意涵,有健身的理念,只要按照標準去習練,身體就會發生變化。武術深受中外人民的喜愛,此次在成都大運會上武術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興趣。”

  成都大運會武術項目比賽分為武術套路和武術散打兩類,一共産生20枚金牌。近些年,成都通過“運動成都”“太極蓉城”“愛成都·迎大運”等活動和競賽,讓武術走入大中小學,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成為人們熱衷選擇的健身休閒方式。

  “成都大運會其實是對全體成都人的大考,人們看的不是武術這一個單項,而是整個成都、整個中國的精神面貌。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各種困難,我們完成了場館的建設和改造,完善各項保障工作,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的執行力、團結力,這種力量與中國速度一樣,值得讓全世界看到。對我們來説,就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讓每個來中國參賽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國充分的準備。”劉凌琳説。

來源:2023年7月2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