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成都從0到1的轉變

2023-07-28 09:10:20 來源: 《環球》雜誌

 

4月19日拍攝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主火炬

  “成都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完美的接待,向世界證明自己!”

文/《環球》雜誌記者 樂艷娜

編輯/張海鑫

  4年前,當楊飛站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灣面對着“漂浮”着的大運村時,心中充滿了擔憂與焦慮。第30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大運村,由兩艘全包游輪組成,每艘都配備了傢具齊全的房間、完整的餐廳和鍛煉設施,運動員可以隨着海洋的起伏體會那不勒斯的風情。

  “吹着海風,吃着披薩,眺望一望無際的大海,這種自然風光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內陸的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我在那裏觀摩了一個月,除了覺得成都的內陸風光可能有些遜色外,還對我們的場館有點擔心。意大利在幾十年前建的場館,已經做到了功能區一體化,功能區不影響比賽場地,完全在地下。成都到底行不行?”

  4年後,已經是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執行委員會競賽部培訓服務處處長的楊飛顧慮全消,而且充滿信心。“成都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完美的接待,向世界證明自己!”

服務與培訓

  楊飛所在的培訓服務處主要工作是為近1700名技術官員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各項服務,其中有400多名來自境外。“我們每天跟這些境外技術官員通過郵件來往,回答他們的問題,包括網上註冊、申請簽證、購買機票、定製衣服等細節。”

工作中的楊飛

  每位技術官員都需要在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的官方辦公自動化系統(OAS)上進行註冊,有人把註冊類型選擇成了“媒體”,有人把“夏季大運會”註冊到“冬季大運會”,還有人選錯了比賽項目……楊飛和同事們需要厘清每一封郵件的問題,耐心回復。

  成都大運會執委會一辦九部、1000多人,來自不同領域,有着不同專長。楊飛所在的培訓服務處為執委會所有部門以及與大運會相關人員做競賽相關培訓,告訴他們什麼是大運會、什麼是競賽,再細分講解18個體育項目。通過培訓讓大家有共辦大運會的基礎常識,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比如為什麼18個項目會産生269塊金牌?比如吉祥物蓉寶舉着的火炬,火焰呈‘31’的造型,代表這是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如果擺反了,變成‘13’,就不對了。這些細節都會講到。”

  從申辦大運會到成都大運會舉行歷時5年多,楊飛全程都在。他熟悉成都大運會的整個籌備細節,見證了東安湖體育公園“一場三館”、鳳凰山體育公園籃球場、成都高新區體育中心等大運會場館的從無到有,目睹成都市民們為辦好成都大運會的眾志成城,這讓他此前在意大利時的憂慮已然煙消雲散。“比如説場館,我接待的技術官員都非常肯定,這些新建場館可以稱得上是世界頂流。而且在工作中我發現,決策層將國外的辦賽經驗和理念本地化中國化,形成了十分高效的運轉機制。經過10多場測試賽的檢驗,沒有一個人説場館或賽事保障有問題,這讓我既欣慰又驕傲。”

成都的國際化

  楊飛曾參與過2019年在成都舉辦的第十八屆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的申辦和舉辦事宜。在他看來,此前在成都舉辦的國際性賽事大多是行業性或單項的,而成都大運會是首次在成都舉行綜合性國際賽事,這是成都從0到1的轉變。

  “成都有非常獨特的文化特色,但又極具包容性,很多外地人願意在這個城市打拼。它又是個很講究休閒的地方,體育就是休閒的一種,群眾愛體育,也愛看體育比賽。我想,這些可能是成都申辦大運會成功的原因之一。”楊飛説。

  申辦大運會成功,確實給成都這座城市帶來不小的變化。楊飛覺得,成都的國際化在這幾年裏突飛猛進。首先,成都統一了地標、地名、風景名稱、公交站牌等一系列公共設施的中英文標識,並專門出了一本小冊子。“許多公共場所的英文標識,我們還諮詢了久居成都的外國人的一些寶貴意見,使其更為地道。”

  其次是對大運會工作人員的英語培訓,“我們希望每個工作組要有一兩個英文非常流利、能夠與外國人直接溝通的工作人員,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派一個翻譯”,楊飛解釋道,“不懂業務的翻譯很可能産生誤譯。比如在體育譯法中,籃球場要用court,足球場用pitch,而田徑場則為field。最開始我們沒有這樣的人才,現在這種人才越來越多了,這也是國際化的一種體現。而大運會也將進一步提升成都的城市形象和國際影響力,推動城市建設和改善民生,促進體育文化和教育交流。”

大運會之後

  繼北京和深圳之後,成都是第三個舉辦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中國大陸城市,也是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個舉辦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城市。楊飛認為,舉辦大運會,成都開門迎客,向世界遞出天府文化名片的同時,也將體育精神植入公園城市,激活了成都微觀主體活力。更重要的是,成都以賽謀城,前奔正當時。“在建設和改造城市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産生一些怨言和不滿。但改造後的城市,生機煥發,綠意盎然,許多地方變成了新打卡點,群眾滿意度提升,成為最支持我們工作的人。”

  從小喜歡打籃球的楊飛,後來學了英語,進高校當老師,出國了幾年,回國後在學校從事外事工作。在一次次借調籌備各種賽事的過程中,他把自己培養成“多面手”,從與人溝通到為大運會招商引資,他笑稱自己什麼都會了。“雖然前期籌備工作很困難,也很繁瑣,但就像把火車推到軌道上,它就會沿着軌道向前。我們一直在調整軌道的架設,讓它走得更順。我最近睡眠比以前好多了,因為大部分工作已經落地,心裏踏實,各種問題也做好了預案,知道如何去處理。迎接大運會,我很有信心。”

  談到成都大運會結束之後的工作,楊飛頗有點不捨。他説大運會之於自己就像是個嬰兒,看著它誕生,它牙牙學語,到可以走兩步,再到茁壯成長,直到現在把自己呈現給全世界。“不管是作為父母親的角色,還是飼養員的角色,我都有點捨不得離開。大運會結束後,還有掃尾工作要做,接下來成都還要準備明年的湯姆斯杯及尤伯盃羽毛球賽、後年的第12屆世界運動會,繼續打造賽事名城,並通過這些體育賽事擴大城市影響力。我希望能繼續為此服務。”

來源:2023年7月2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