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珊瑚的“最後家園”
6月1日,人們在以色列紅海海濱城市埃拉特的水下觀測公園參觀
埃拉特位於北緯29度,它與鄰國約旦、埃及共同守護着紅海亞喀巴灣的北端,而這裡被認為是地球最北的珊瑚礁棲息地之一。研究發現,這裡也可能是全球珊瑚的“最後家園”。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卓倫(發自耶路撒冷)
編輯/胡艷芬
6月初,位於以色列最南部的紅海海濱城市埃拉特氣溫已近40℃,人們在這裡享受炎炎夏日中趕海的樂趣。這裡還是潛水愛好者的天堂,因為即便在淺灘處浮潛,多彩的珊瑚和魚類也可盡收眼底。
大多數珊瑚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埃拉特位於北緯29度,它與鄰國約旦、埃及共同守護着紅海亞喀巴灣的北端,而這裡被認為是地球最北的珊瑚礁棲息地之一。研究發現,這裡也可能是全球珊瑚的“最後家園”。
“極危”警告
珊瑚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聚結而成,形態和顏色各異,極具觀賞價值。而當人們把目光過多地聚焦在珊瑚之美時,或許同時卻忽視了它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顯示,珊瑚礁雖然只覆蓋了0.2%的海底,卻是25%的海洋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
科學研究發現,珊瑚礁平均每年只增長2厘米左右,最年輕的珊瑚礁也需幾千年的時間才能形成。如此緩慢的生長速度警示着人類,美麗並非“速成”,如果肆意破壞珊瑚,千年的頑強生命也將毀於一旦。
此外,珊瑚動人的外觀下危機四伏。適宜珊瑚生存的最佳水溫在23℃到29℃之間,近年來全球變暖已嚴重惡化了珊瑚礁的生存環境——隨着海水溫度升高,不少珊瑚出現了白化現象並最終死亡。
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珊瑚白化的後果就越嚴重。同時,海水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後酸性會不斷升高,隨着海水的腐蝕性越來越強,珊瑚將難以進一步生長和構建骨骼。
一組數字觸目驚心:過去30年中已有50%的造礁珊瑚消失。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CRMN)發布的《世界珊瑚礁現狀:2020年》報告表明,自2010年以來,全球珊瑚損失率高達14%。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報告同樣敲響警鐘:如果全球升溫1.5℃,到2050年,預計有70%至90%的珊瑚礁將不復存在。
2022年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加勒比海的柱狀珊瑚數量自1990年以來銳減超80%,受威脅等級從“易危”跳過“瀕危”,直接升為“極危”。最近幾年出現了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石珊瑚組織損失病”,大面積感染柱狀珊瑚,成為珊瑚面臨的最緊迫威脅。
“最後家園”
拯救岌岌可危的珊瑚,也就意味着拯救大量海洋生物。近年來研究發現,與全球大範圍已經白化或有白化風險的珊瑚相比,亞喀巴灣的珊瑚在變化的氣候環境中表現出了極強的抵抗力,它們生活於相對溫熱的海水中卻沒有出現白化現象,這為保護珊瑚和海洋生態帶來了一定 啟發。
在埃拉特,紅海中的珊瑚自然別具吸引力,而在不遠處的岸上,透明水箱中的珊瑚在陽光照射下同樣動人,然而它們並非用於觀賞,而是在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挑戰下服務於科學實驗。
“這些水箱都是紅海模擬器,為的是幫助我們了解珊瑚如何應對高溫和酸化等生存環境的變化。”在埃拉特校際海洋科學研究所,珊瑚礁生態學實驗室主任毛茲·菲內對《環球》雜誌記者説。
菲內還是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他長期在埃拉特校際海洋科學研究所工作,那裏聚集了以色列眾多院校的海洋科研人員,他們共同致力於推動海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聯合研究與保護工作。
菲內&&,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亞喀巴灣堪稱“珊瑚避難所”,如果未來地球上其他海域的所有珊瑚都消失了,那麼這裡最有可能成為珊瑚的“最後家園”。珊瑚通常會在水溫高出正常最高水溫1℃至2℃時出現白化現象,而亞喀巴灣的珊瑚可以承受高出5℃至6℃的水溫。
“我們甚至發現,當把溫度不斷調高時,有些珊瑚甚至表現出了更強的活力,它們可能是全球不多見的能夠享受高溫的珊瑚。”菲內説。
據菲內介紹,研究所共有紅海模擬器80個,所容納的都為天然海水,但被人為調整了相關參數,為的是構建起高溫和酸化等珊瑚未來可能面臨的惡化環境。在暴露於戶外模擬器一段時間之後,研究人員會將珊瑚帶入實驗室進行全面“體檢”,以進一步觀察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強弱變化。
記者看到,一台機器在一排排紅海模擬器間隙中來回移動,猶如珊瑚們的“巡視員”。菲內説,這一設備安裝有攝像頭及能夠探測水溫、鹽度、溶氧量和酸鹼度的傳感器,可持續監測模擬器中珊瑚的生存狀況,實現在移動端和電腦端的實時監看,一旦有異常情況出現便會發出警報。此外,各項數據結果會共享給亞喀巴灣海域相關國家的同行,為跨國聯合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未雨綢繆
菲內解釋説,亞喀巴灣海域的珊瑚之所以“頑強”,是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結果。從六七千年前起,這些珊瑚就生長在更加溫熱的紅海南部,而只有那些生存能力強的珊瑚才能向北遷移至狹長的亞喀巴灣,在適應了海水環境後得以倖存至今。
然而,儘管研究認為亞喀巴灣海域的珊瑚可能會相對更長壽,但並不意味着它們可以高枕無憂。菲內説,當前人類活動為珊瑚的生存環境帶來較大威脅,污水排放及化學、金屬物質的侵蝕都會削弱珊瑚對高溫的耐受力。
此外,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內蓋夫本-古裏安大學與美國研究機構聯合開展的研究表明,人類頻繁使用的防曬霜普遍含有的氧苯甲酮成分被釋放到水中後,會破壞珊瑚的遺傳結構、削弱其繁殖能力,即便在較低水溫中也會加速其白化過程。“毒性作用的最低濃度為萬億分之62——相當於6個半標準游泳池中的一滴水。”菲內説。
菲內對記者強調,珊瑚是非常敏感的物種,不破壞生態是從事科研實驗的前提。模擬器中的各類珊瑚並非刻意獲取,它們來自由海水環境構成的培育室,此前因自然風暴、港口建設等原因脫離海底後被送至研究所。
走出研究所不遠,便可來到游人如織的水下觀測公園。在這一海洋公園中,人們能夠看到大量五彩斑斕的珊瑚和形態各異的海洋生物。園長阿維夫·利維向記者介紹,每年這裡都會舉辦許多寓教於樂的科普和教育活動。例如,海洋中的一些珊瑚殘體會被帶到公園中,為針對兒童的珊瑚修復和保護課程提供樣本。
“在我身後能看到的這些珊瑚都已經存在幾千年了。珊瑚是活的動物而非植物,它們構成了一個強大的共生系統。像這樣大小的珊瑚由幾百種不同生物組成,這些生物共生於一處珊瑚群落中,它們相互競爭也彼此友善。”利維説。
利維説,知識是一切行動的前提,珊瑚礁不僅是眾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也是非常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人為的小破壞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大問題,我們呼籲大人和孩子都能樹立起保護意識。”
來源:2023年6月2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