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汗·哈裏裏集市,感受埃及“煙火氣”

2023-06-28 09:05:13 來源: 《環球》雜誌

 

2021年4月29日拍攝的埃及開羅老城區哈裏裏市場一家商鋪內景

    如今的哈裏裏不僅是售賣各類紀念品和傳統手工藝品的商貿市場,更是各國游客零距離感受埃及風情、了解埃及傳統文化的歷史櫥窗。

文/《環球》雜誌記者 段敏夫(發自開羅)

編輯/馬琼

  埃及當地人常説,若想感受歷史的厚重,要去盧克索,在矗立千年的卡爾納克神廟石柱前赴一場穿越時代的文明之約;若想感受磅礡與宏偉,要去金字塔,在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胡夫金字塔腳下感受先人的智慧與力量;若想感受埃及的“煙火氣”,要去汗·哈裏裏市場,漫步開羅最熱鬧的露天集市,一窺這裡延續千年的市井百態。

  夜幕降臨,人頭攢動,愛資哈爾清真寺雄渾的宣禮聲在空中回蕩,咖啡館裏人聲鼎沸,水煙壺咕咕作響。並不寬闊的小道上,年輕小夥高舉裝滿大餅的長板在人群中穿梭,售賣各式燈具的小販把一盞盞“阿拉伯神燈”點亮,街頭藝術家在嘈雜的叫賣聲中平心靜氣地為游客畫着素描……

  在這裡,現代與古典、傳統與新潮藉&夜幕的掩映交織在一起,神秘而熱烈的阿拉伯風情伴隨着開羅初夏的微風撲面而來——這裡就是汗·哈裏裏市場,埃及人心中永遠的“老開羅”,感受“煙火氣”最好的地方。

“記錄時代的留聲機”

  走在哈裏裏市場曲折延伸的街道上,人流、車馬交替穿行,街道兩旁,商鋪鱗次櫛比。生動傳神的紙莎草畫、精美閃亮的水煙壺、五彩鏤空的燈具、手工現場打制的金銀首飾、厚重深沉的阿拉伯銅盤、溫潤細膩的雪花石膏雕刻……游客們在琳瑯滿目的商品前駐足流連,商販們常常驕傲地宣稱,這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

  據説,這座中東聞名的露天集市所在地早在馬穆魯克時期(公元1250~1517年)就是匯集南北商客的重要貿易中心。14~15世紀,隨着商品貿易不斷發展,當地主要街區的商業空間逐漸飽和,新興商鋪只得向愛資哈爾清真寺附近的可用空間延伸擴展。

  此時,作為傳統商業模式主要載體的移動攤位逐漸被由土木、石塊搭建的固定商鋪取代,定點經商相比於傳統游商模式能夠産生更強的商業聚集效應,也更方便當局徵收稅款、開展監管,哈裏裏市場雛形逐漸形成。

  隨着商品貿易不斷向此匯聚,商鋪愈發密集,空間再次變得擁擠,於是商人們開始建造多層建築,當時稱之為khan(音譯為“汗”)。這種建築以內部柱廊庭院為中心,商人們可以在底層儲存貨物,上層則為家人的生活區,毗鄰街道的外墻一側建成商鋪,方便商品買賣,彼時的商業區便在多個“汗”周圍或之間延伸拓展。

  14世紀末,賈哈卡斯·哈裏裏在該地中心區域建立了一座巨大宏偉的“汗”,並用自己的名字“哈裏裏”命名了附近整個地區,汗·哈裏裏由此得名。

  “在這裡,你能看到法蒂瑪王朝(公元909~1171年)、阿尤布王朝(公元1171~1250年)等歷史時期修建的宣禮塔,也能看到奧斯曼帝國留下的故居遺跡。600餘年歷史的汗·哈裏裏就像是一部‘時代的留聲機’,貫穿古老歷史、見證王朝更迭、延續商貿薪火。”一間咖啡館裏,歷史學專業畢業的埃及小夥子艾哈邁德·艾敏一邊抽着水煙,一邊在歷史的記憶中徜徉。

  如果你熱愛咖啡,一定不要錯過開在市場裏的費薩維咖啡館。這家開業於18世紀末的咖啡館,是埃及最古老、最傳統亦是最著名的咖啡館之一。據説埃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納吉布·馬哈福茲曾時常在這裡積蓄靈感、創作作品,抑或只是為了消磨時光。時代文豪的足跡引得各地游客聚集於此,欲與文學巨匠神交。

  值得一提的是,馬哈福茲的現實主義小説《梅達格胡同》就是以哈裏裏市場附近的一條小巷為原型背景,通過生活在梅達格胡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繪那時埃及社會的蕓蕓眾生相。

  如今的哈裏裏不僅是售賣各類紀念品和傳統手工藝品的商貿市場,更是各國游客零距離感受埃及風情、了解埃及傳統文化的歷史櫥窗。絢麗多彩的阿拉伯燈具將哈裏裏南門裝點成“網紅”打卡地,“阿拉伯神燈”在夜幕襯托下,將中東地區特有的神秘與熱情烘托到高潮,600歲“高齡”的哈裏裏市場在網絡信息時代煥發新的青春榮光。

“希望總比困難多,不是嗎?”

  然而,國際大環境讓埃及等新興市場承壓,經濟壓力陡增,埃及國內通貨膨脹嚴重、美元短缺、物價上漲等困擾着哈裏裏市場的商販們。

  “近兩年,埃鎊兌美元匯率貶值近乎翻倍,本幣購買力持續下跌,而從國外進貨需要使用美元,極大增加了進貨成本。”阿卜杜拉·薩利姆説。在薩利姆經營的珠寶與工藝品店中可以看到來自突尼斯的精美吊墜、來自巴林的圓潤珍珠、來自摩洛哥的傳統塔吉鍋……由於進貨成本持續上升,薩利姆不得不同步上調商品價格。

  “有一次,一名歐洲游客結束了在埃及的10天深度游後重返哈裏裏,準備購買初到埃及時看中的一件黃銅鐘錶擺件,讓人想不到的是就在這短短的10天,埃鎊遭遇新一波貶值,在得知如用埃鎊結算,商品價格將同比上漲10%後,該名游客搖頭離去。”薩利姆對此&&理解,卻也有一絲無奈。

  埃及央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埃及年度核心通貨膨脹率有所回落,但仍處於39.5%的高位,年度整體通貨膨脹率上升至33.9%。世界銀行報告同時指出,埃及2022/2023財年(截至今年6月底)經濟增長率將放緩至4.5%,受通貨膨脹及外部因素影響,貧困率恐將進一步上升。

  埃及的小麥進口主要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烏克蘭危機升級給埃及的糧食進口帶來不小壓力。全球供應鏈也受到影響,導致大宗商品運輸成本上升,再疊加美聯儲激進加息衝擊,埃及的米、面、油及基本生活用品價格在近一年時間內快速上漲,哈裏裏市場內靠賣大餅、賣果汁等小本生意維持生計的商販們普遍感嘆生意難做。

  賽義德·馬哈茂德經營着一個甜品攤位,多年來,無論面對本地民眾還是外國游客,馬哈茂德都維持了一個相對低廉的價格。一份鮮奶布丁售價7.5埃鎊(1埃鎊約合0.23元人民幣),打開包裝,鮮奶的醇香沁人心脾,嘗一口,絲滑香甜的布丁入口即化。

  馬哈茂德坦言,除去成本、人工等費用,售賣布丁的凈利潤在經濟低迷、貨幣貶值的大環境下已微乎其微,“(漲價)再等等吧,説實話現在有些艱難,但總覺得還可以再堅持堅持,希望總比困難多,不是嗎?”

  儘管生活不及布丁般甜美絲滑,但這個淳樸的埃及小夥子如同大多數埃及人一樣,隨性中不乏堅韌,樸實中流露着樂觀。馬哈茂德告訴《環球》雜誌記者,他想用價廉物美的布丁讓更多來哈裏裏的游客感受埃及的熱情與甜蜜。

  “進來看看吧,看是不要錢的,不買也沒關係。”哈桑·拉提夫熱情地向路過的游客推薦自己店內的紙莎草畫。在哈裏裏,儘管普遍經濟承壓,強買強賣等不愉快的購物體驗很少在這裡發生,有時店主會先“起個高價”,但你也可以“就地還錢”,最終買賣雙方以都能接受的價位愉快成交。

  “很多游客進店只是參觀欣賞,這沒有什麼不好,買或不買,客人們都能通過紙莎草畫更好地了解埃及的歷史和文化,來的游客越多,我們的生意才會越好!”拉提夫笑着説道。

  永遠保持樂觀、時刻熱情相迎、豁達開朗,這可能是千百年的商品貿易積澱賦予這座市場和市場裏每個商販的精神特質,無論輝煌還是經歷坎坷,也不管光鮮抑或陷入泥濘,都像種子一樣,向陽生長。

“朋友,進來看看!”

  漫步在哈裏裏市場,《環球》雜誌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愛你,中國!”市場裏許多商販都能説幾句中文,一些店主甚至能夠用中文流利地向中國游客介紹商品、討價還價。穿行於市場內的大街小巷,會不斷被各種口音的中文詢問“中國?”得到肯定的答覆後,又會追上一句熱情的“朋友,進來看看!”

  “中國游客是我們最主要的客人,今年,中國調整優化了防疫政策,我們的老朋友們回來了,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有起色。”紀念品商店老闆阿里·巴薩姆一席興奮的話語讓記者不得不感嘆“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國調整優化防疫政策帶動新一波出境游熱潮,這一積極信號已被哈裏裏的諸多商家敏銳捕捉。

  相隔不遠的銀飾品店裏,老闆胡賽姆·薩拉赫正在指導學徒加工銀器,“這是一位中國游客剛剛預訂的銀手鐲,我們正在進行個性化加工——在手鐲上用古埃及象形文字雕刻他的姓名拼音首字母,加工完成後這將成為一件極具埃及特色並且專屬於他的飾品,相信他一定會滿意!”薩拉赫向記者介紹道。

  埃及是文旅部年初公布的中國游客團隊游首批出境游試點國家之一,不少中國游客走出國門,踏上埃及的土地,哈裏裏市場裏多了不少中國面孔。

  來自成都的孫女士在一家水晶店看中了一個金字塔擺件,老闆熱情地用英語向她介紹埃及不同金字塔的歷史和特點,這讓孫女士倍感親切,“來到埃及感受最多的就是這裡人們的熱情與友善,身處異國他鄉,體驗異域風情,卻沒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陌生感”。臨別時,孫女士也不忘向店舖老闆發出邀約,“這次我會去看金字塔,也請你有機會來中國看我們的萬里長城!”

  隨着中國和世界各國游客重返哈裏裏,這座百年市場再度煥發青春與活力,不同的語言在尼羅河畔交織,歡聲笑語在這片土地上空迴響。

來源:2023年6月2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