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衝突迎來真正轉機?
2022年11月23日,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中)主持在
埃裏溫舉行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安組織)理事會會議
此次亞美尼亞方面率先做出實質性的妥協和讓步,給衝突的解決帶來新希望。
文/孫壯志
編輯/吳美娜
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5月25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出席最高歐亞經濟委員會擴大會議時&&,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已經同意相互承認彼此的領土完整,在此基礎上,“可以説我們在協調兩國關係方面進展良好”。帕什尼揚還提及“在國際機制框架內”確保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居民權利和安全的問題。
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也&&,阿方對亞美尼亞沒有領土要求。考慮到亞美尼亞正式承認納卡地區是阿塞拜疆的一部分,阿亞之間有可能達成和平協議,“在承認彼此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具有重要的先決條件”。
當天,帕什尼揚、阿利耶夫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了三方會談。
一時間,於去年8月再度爆發的阿亞武裝衝突似乎峰迴路轉,納卡問題的解決有望迎來新契機。
三大原因促成新轉機
納卡衝突由來已久,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爆發至今,已延續30多年。蘇聯解體後因納卡歸屬問題引發的爭議,由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家衝突,1992年以後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進行了長時間戰爭,導致數萬人傷亡,上百萬人淪為難民,1994年在俄羅斯調停之下兩國實現了較長時間的停火。但納卡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兩個鄰國的關係也一直處於敵對狀態,衝突時斷時續。
2020年9月兩國衝突急劇升級,同年11月9日在俄羅斯調停下簽署了停火協議,但協議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守。2022年烏克蘭危機升級後,納卡局勢再度緊張,此次亞美尼亞方面率先做出實質性的妥協和讓步,給衝突的解決帶來新希望。
但亞美尼亞的妥協也不是無條件的,帕什尼揚強調納卡地區“人民的權利和安全問題應該在斯捷潘納克特(納卡政權)和巴庫(阿塞拜疆政權)之間討論”,並&&如果亞美尼亞承認阿塞拜疆領土完整,阿方同樣也應該承認亞美尼亞領土的完整。儘管如此,各方還是認為,納卡衝突這次迎來了一個新的轉機。
一是衝突的態勢出現逆轉。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最終實現停火是因為當時阿塞拜疆發生內亂,親土耳其的埃利奇別伊政權被推翻,從莫斯科回國的蓋達爾·阿利耶夫掌權後希望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要為裏海能源開發創造條件,接受了當時失去納卡及其附近地區的政治現實。2020年衝突升級後,阿塞拜疆重新在土耳其的幫助下取得戰場上的全面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形勢逼迫亞美尼亞改變立場。
二是大國立場發生變化。在烏克蘭危機升級的背景下,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俄羅斯與西方陷入全面對抗,都不願意看到黑海附近地區再出現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都希望阿亞雙方能保持克制,不讓武裝衝突再度升級。
三是阿亞兩國經濟實力差距顯著拉大。近些年來,阿塞拜疆依靠石油生産和出口,不僅很快恢復元氣,國內生産總值(GDP)在南高加索三國中的佔比超過60%,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而且軍事建設也得到充分保證。而資源貧瘠、地處內陸、人口較少的亞美尼亞,受到阿塞拜疆及其盟友土耳其的交通封鎖,經濟上只能依靠俄羅斯,GDP只相當於阿塞拜疆的1/4。在西方對俄制裁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亞美尼亞經濟雪上加霜,無力支撐一場激烈的武裝衝突。
目前尚未解決的難題
納卡衝突的成因非常複雜且衝突曠日持久,要拿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真正解決問題,需要一個艱難、複雜的過程。雖然雙方在莫斯科三方會談後確定了大的方向和原則,使談判取得關鍵性進展,但仍涉及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特別是關於納卡地區的法律地位和安全保障問題,還需要經過後續談判來最終確定,因此也仍可能遇到不易克服的巨大障礙。
納卡地區在蘇聯時期曾是阿塞拜疆的一個自治州,但亞美尼亞族佔當地人口多數,1988年當地居民舉行示威活動,要求糾正“歷史的不公正”,宣布脫離阿塞拜疆,此舉得到亞美尼亞方面的支持,此後至今該地區實際處於一種分立狀態。雙方從相互驅逐對方民族的居民,到大動干戈,歐安組織(當時稱歐安會)1992年還專門成立了由12個國家組成的明斯克小組,並由俄、法、美三國擔任共同主席,來調解納卡衝突,但未取得任何成果。
2020年新一輪納卡衝突爆發後,俄羅斯出面調解,阿亞雙方簽署協議,俄還派出近2000人的維和部隊到納卡地區將雙方分隔開以保證協議的落實,但不到1年衝突就再度爆發。
另外,納卡有自己獨立的政治機構,但沒有獲得國際承認。這個機構一直宣稱納卡是一個獨立的“共和國”,此次納卡的人民議會又公開&&,不承認亞美尼亞總理單方面作出的決定,拒絕重新回到阿塞拜疆的控制之下。如果納卡政權不接受亞方決定,可能引發更加複雜的後果。
前景依然不樂觀
通過三方談判形成的共識,應該説已經是30多年來納卡問題談判取得的最大突破。亞美尼亞能夠在納卡歸屬問題上做出原則性的改變,對於未來通過談判而不是戰爭的方式徹底解決衝突顯然是有好處的,也是國際社會希望看到的一個前景。
從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的表態看,兩國之間有可能達成和平協議,阿亞以及亞美尼亞與土耳其關係都有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帕什尼楊5月28日祝賀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大選中獲勝,並表達對推動雙邊關係正常化的“急切”願望。亞、阿、俄還決定在三方領導人會談間隔一週後,在莫斯科繼續舉行副總理級會談,就簽署協議的具體細節,如解除交通封鎖、恢復邊境秩序等進行討論。
但綜合分析,未來前景依然不樂觀。
首先是歐亞地區的大國博弈還在持續升級,力量格局仍在發生急劇變化,過去是亞美尼亞依靠俄羅斯的支持,阿塞拜疆背後則是作為北約成員國的土耳其。現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俄羅斯和土耳其在地區層面有了更多的協調,俄阿關係發展也比較順暢,似乎對阿亞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有利,但美國、北約的介入將使情況更趨複雜。帕什尼楊被認為持親西方的立場,美國也認為可以借機使俄羅斯失去亞美尼亞這個堅定的盟友,徹底排斥俄在南高加索地區的影響,這恐將引發新一輪地緣政治對抗,阿、亞作為當事方可能深陷旋渦,難以自拔。
其次是兩國的主流民意中尚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可能對下一步談判的進程造成很大干擾,特別是亞美尼亞國內局勢自2020年戰敗後一直就不平靜,反對派頻繁製造各種各樣的政治危機,想要借機奪取政權,由此可能引發亞美尼亞的大規模動亂,同樣會給納卡衝突的解決蒙上陰影。阿塞拜疆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導致政府在與亞美尼亞談判時沒有多少退讓的空間。
第三是亞美尼亞和俄羅斯的關係有可能進一步疏離,結果難料。帕什尼揚5月22日在一場記者會上宣布,如果認定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無能”,亞美尼亞就將退出該組織。由於特殊形勢下俄羅斯更看重與阿塞拜疆的合作,不排除亞美尼亞政府會在和平協議簽署後決定退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把納卡失敗的責任歸咎於俄羅斯的“無所作為”,轉而與格魯吉亞、摩爾多瓦一樣,尋求加入歐盟甚至北約,自此走上加快“去俄羅斯化”和徹底倒向西方的進程,對此俄羅斯恐難以容忍,亞俄之間矛盾也將因此激化。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來源:2023年6月1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