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拿什麼拯救英聯邦

2023-06-20 06:49:43 來源: 《環球》雜誌

 

巴巴多斯2021年11月30日正式脫離英聯邦成為共和國,此前擔任巴總督的桑德拉·梅森

宣誓就任該國首任總統,取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成為新的國家元首。

圖為當天桑德拉·梅森和當時還是英國王儲的查爾斯在巴巴多斯首都布裏奇敦出席儀式

  短期內英聯邦解體可能性不大,但對英國而言卻是件鈍刀割肉的痛苦事。

文/李冠傑

編輯/吳美娜

  202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其子查爾斯三世繼任英國國王,並於2023年5月正式加冕。在英國君主輪換之際,一些英聯邦成員卻在考慮是否繼續尊奉英國國王為其國家元首的問題。伯利茲、牙買加、巴哈馬等國政府公布成為共和國的相關措施,這種“脫英改制”的洪流讓英聯邦的存廢再次成為熱點議題。

  目前而言,説英聯邦依舊固若金湯或即將分崩離析都失之武斷。那麼,該如何看待英聯邦的過去與未來呢?

日薄西山許多年

  歷史地看,從大英帝國到英聯邦,英國延緩帝國衰落的戰略策略已回天乏術。

  英聯邦是大英帝國的遺産,它見證了殖民地人民不斷反抗英國殖民主義者的歷史,也反映了英國統治者圓滑靈活的統治手腕。但即便最睿智的政治家,也依然無法阻止英聯邦最終會消亡的命運。

  大英帝國的瓦解始於美國獨立戰爭,彼時北美十三州以武力對抗英王喬治三世的統治,英軍敗北,不得不承認美洲殖民地脫離英國統治。英國開始採用經濟和貿易的手段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給予帝國內部半獨立的殖民地更大的自治權。為加強帝國內部的&&,1887年英國邀請自治領和殖民地代表參加第一次殖民地會議,主要商討帝國共同防禦問題,而時任帝國首相索爾茲伯裏反對建立聯邦。

  隨着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力衰退,1926年的帝國會議首次使用“英聯邦”(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一詞,承認自治領與英國是平等關係。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令》明確規定英國不能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但英王仍是自治領的國家元首。此後,大英帝國悄然轉向英聯邦。

  1947年印度獨立給英聯邦帶來麻煩,因為印度不願承認英國君主是其國家元首。1949年的《倫敦宣言》同意印度成為共和國後繼續留在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之內,英聯邦中的英國(British)一詞也被刪除,意在虛化英國的統治。此後,無論是否把英國君主作為國家元首均可成為英聯邦成員。究其背後邏輯,英國政治家看到非殖民化勢不可擋,便開始改變策略,借助文化和情感維繫英聯邦的存在。

  2013年正式簽署的《英聯邦憲章》確認了英聯邦的16條核心價值觀和原則,英國意在通過寬鬆的原則來保存英聯邦。

殖民主義陰影難去除

  排隊脫離英聯邦,這是身為英國前殖民地國家走出殖民主義陰影的現實訴求。

  當前,廣義上由56個國家組成的英聯邦裏,36個國家是共和國,5個有自己的君主,只有15個是以英國君主為其國家元首。通常人們所討論的脫離英聯邦,是指這15個英聯邦成員走向共和制的過程。

  除英國外,這些國家分佈在北美和大洋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牙買加、巴哈馬、格林納達、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圖瓦盧、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安提瓜和巴布達、伯利茲、聖基茨和尼維斯。這些國家中人口超過100萬的有6個,圖瓦盧的人口最少,只有1萬餘人。它們中的一些希望走向共和制,也已開展了全民公投,如澳大利亞和圖瓦盧。

  這些英聯邦成員想要脫離英聯邦,主要是希望斬斷其被英國殖民的歷史,徹底走出殖民主義陰影。由於受政黨政治影響,通過全民公投或修改憲法成為共和制國家,往往成為各黨派的競選議題。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擺脫英國統治的鬥爭從未停止。從美洲殖民地的武力抗爭到2021年巴巴多斯的修憲成功,共有20多個國家成為完全獨立於英國的主權國家,不再受英國國內制度、法律或決策的影響。2022年查爾斯三世繼承英國王位後,伯利茲、牙買加、巴哈馬等國政府趁機紛紛宣布成為共和制國家的各類計劃。這表明,一些英聯邦成員希望趕走英國派來的總督,無論這一職位多麼地形式化,它畢竟是英國殖民時代的象徵。

  然而,英聯邦成員想要成為共和國並非總能成功。比如,1999年澳大利亞曾就是否實行共和制進行全民公投,因55%的人反對而遭到失敗,就連圖瓦盧這個只有1萬餘人的國家,經過兩次公投也都未成功。可以説,短期內英聯邦解體可能性不大,但對英國而言卻是件鈍刀割肉的痛苦事。但凡發生英聯邦成員成功走向共和制國家的案例,都會提醒人們英國殖民主義的黑暗歷史,不時拉扯英國的神經。

終極動力在內部

  從根本上看,“脫英改制”的終極動力依然在英國內部,英國本身從君主立憲制轉向共和制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英國君主在剝離權力後靠什麼來維護其地位?英國王室面臨這樣的窘境不是一天兩天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領導的工黨政府對貴族院進行了改革,廢止了數百名世襲貴族的議員資格,議會上院議長通過選舉産生。如今,斯塔默領導的工黨正在謀劃如何廢除議會上院。從英國政治體制變遷歷程看,名存實亡的貴族院最終或會丟掉其虛名。那麼,虛君將來又該何去何從?

  短期來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穩固的。但長期來看,英國君主越來越難贏得年輕一代的認可。據英國YouGov公司5月3日公布的民調數據,62%的英國人希望保留君主制,25%的人認為需要民選的國家元首。但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存在着巨大差異,在65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中,79%支持君主制,15%支持民選國家元首;在18~24歲的年輕群體中,支持君主制和民選國家元首的比例分別為36%和40%。對於100年內英國君主是否還存在,13%的受訪者認為絕對會存在,32%認為可能會,29%認為可能不會,8%認為絕對不會。這至少表明,當下的英國民眾對英國君主制信心不足。

  從現實政治看,英國國內的分離主義一直存在,國家分裂的危險從未消除。在北愛爾蘭,主張與愛爾蘭統一的新芬黨5月下旬在北愛爾蘭地方行政區選舉中取得大勝,這是它自去年在北愛爾蘭議會選舉中成為第一大黨以來取得的又一勝利。蘇格蘭2014年獨立公投雖未成功,主政的蘇格蘭民族黨仍不遺餘力推動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如若蘇格蘭獨立,英國國王可能就只是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君主了。屆時,有關英聯邦是否存續的判斷,或許會更加明朗化。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

來源:2023年6月1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