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憲之變”折射智利政治社會新生態

2023-06-19 07:40:37 來源: 《環球》雜誌

 

4月20日晚,智利總統博里奇在總統府莫內達宮發表電視講話

  這位新興左翼政治領袖在態度上的緩和,或許意味着其領導的左翼政府將由“激進”轉向“溫和”。

文/楊建民 張曉旭

編輯/吳美娜

  5月7日,智利舉行了制憲會議代表委員會選舉。該委員會由51名成員構成,除1名世居民族代表外,其餘名額分屬不同黨派。傾向於維持現行憲法的右翼政黨智利共和黨在選舉中成為最大贏家,贏得委員會的23個席位。由8個左翼黨派組成的“團結聯盟”和囊括主要中右翼力量的“安全聯盟”則分獲16席和11席,在新的制憲進程中淪為配角。

  “制憲”曾是智利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議題,但本次選舉結果顯示民眾的主要關切已發生改變,智利的政治生態也出現了新變化。

制憲進程一波三折

  智利現行憲法制定於1980年,即皮諾切特統治時期。軍政府在1990年“還政於民”,此後該憲法經多次修改,保留至今。2019年10月,智利因社會矛盾激化爆發全國性的騷亂和抗議,彼時民眾最大訴求之一就是修改憲法,以提高民眾福利水平,促進社會平等和公正,減少過度私有化現象。

  在2020年10月的公投中,近八成選民讚同制定新憲法,智利由此踏上制憲道路。2021年5月,制憲大會經全民投票選舉産生,在全部155個席位中,中右翼執政聯盟僅佔37席,其餘席位被左翼、中左翼和獨立代表佔據,這為此後擬定較為激進的憲法初稿埋下了伏筆。同年12月,新興左翼政治領袖博里奇贏得大選,為新憲法草案的誕生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然而,在2022年9月舉行的公投中卻有超過六成選民拒絕了制憲大會呈上的憲法初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右翼勢力已經崛起,另一方面在於草案文本的一些條款被廣泛認為“過於激進”,如有關國家性質的描述和立法機構的重新設置等。智利2023年初重啟了制憲程序。為更加科學且高效地擬定新憲法,新的制憲進程由“三駕馬車”保駕護航,即“專家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和“制憲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已於今年3月成立。前者由24名權威專家和社會知名人士組成,其中一半成員由眾議院選出,另一半由參議院選出,他們將擬定新憲法的文本;後者則由參議院選出的14名法律專家構成,主要職責是確保新憲法的合法性。

  與前兩個機構不同,5月7日選出的制憲委員會由全民投票産生,代表着民意。該委員會將從6月起至11月對專家委員會提交的憲法文本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並表決。新憲法草案的確認工作將於11月7日前完成,12月17日將對其進行全民公投。

民眾關切:由制憲到公共安全

  制憲委員會的選舉結果意味着智利左翼進步力量繼去年9月憲法公投失利後又一次遭受打擊。左翼“團結聯盟”在該委員會的席位不足總數的1/3,而處在政治光譜右側的共和黨與“安全聯盟”的席位之和超過3/5,表明對憲法初稿具有否決權。值得一提的是,無效選票激增與共和黨“異軍突起”是本次選舉的兩大特點,它們反映出當前智利民眾的主要關切不是制憲,而是公共安全。

  參與制憲委員會的投票是智利民眾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説5月7日的投票具有強制性,因此約1100萬選民走出家門來到投票站。然而,多達21.53%的選民投出了無效票,即他們要麼沒有按照要求進行勾選,要麼投了白票。無效票佔比甚至比取得11個席位的“安全聯盟”還高出0.46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在智利近幾年舉行的多次全國性投票中,出現無效票最多的是2021年成立制憲大會的選舉,其比重也僅為3.04%。

  針對此次制憲會議代表委員會選舉中出現的高比重無效票這一反常現象,智利聖地亞哥大學高級研究所所長、政治學博士勞爾·埃爾蓋塔指出,許多選民並未意識到本次選舉的重要性,還有很多人不了解新的制憲程序。超過1/5的選民投出無效票,足以説明民眾已不再把制憲當作國家政治生活的重點。

  近年來,智利社會安全形勢不斷惡化,博里奇甚至決定在2023年的政府預算中增加15億美元專門用來打擊有組織犯罪和保障執法人員的安全。事實上,智利共和黨之所以能成為制憲委員會的主導力量,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該黨對公共安全議題的態度與民眾的期望相吻合。

  智利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米蓋爾·安赫爾·洛佩斯也認為,關於憲法的討論不再像以往那樣重要,現在人們更加關注安全和公共秩序,共和黨在此問題上的態度贏得了民眾的信任和支持。智利權威民調機構卡德姆的問卷調查顯示:在投票支持共和黨的選民中,近一半是因為該黨打擊犯罪和限制移民的強硬言論令他們滿意。

智利政治生態新變化

  制憲委員會的選舉結果不僅反映出智利民眾的主要關切,還體現出該國政治生態的新變化。

  一方面,左翼進步力量在智利政治版圖中有所式微。以博里奇為代表的新興左翼政治力量一直把“制憲”作為主要政治目標,然而左翼政府卻未能一蹴而就完成制憲目標。獨立民主聯盟黨籍參議員胡安·安東尼奧·科洛馬認為,左翼政府重建國家的計劃早在去年9月就已失敗,因為當時博里奇總統支持的新憲法草案在公投中支持率僅為38%。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在制憲委員會選舉中選民支持共和黨並投出大量的無效票就是對政府表達不滿的“憤怒票”。在本次選舉結果出爐後的當晚,博里奇在第一時間發表講話呼籲各方力量積極對話,以順利完成制憲目標。這位新興左翼政治領袖在態度上的緩和,或許意味着其領導的左翼政府將由“激進”轉向“溫和”。

  另一方面,智利的政治極化現象愈發嚴重。在2021年的總統選舉首輪投票中,由於中間力量強大,共和黨候選人卡斯特和來自新興左翼政黨聯盟“贊成尊嚴”的博里奇分別僅獲27.91%和25.83%的選票,因此不得不進行第二輪投票。然而,在此次制憲會議代表委員會選舉中,由基督教民主黨、爭取民主黨和社會民主激進黨組成的中左翼聯盟“一切為了智利”竟然沒有獲得任何席位,這在智利政治史中實屬罕見。與此同時,中右翼的人民黨獲得席位也為零。

  由此不難發現,當前在政治光譜中靠近中間位置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很難獲得智利民眾的青睞。巴塞羅那國際事務中心高級研究員安娜·阿尤索指出,當前智利政局是“一個非常分化的舞&”,卡斯特成為了右翼的標杆,而博里奇則在左翼站穩了腳跟。

  智利左右政治力量的博弈日趨激烈。共和黨已成為智利政壇的“生力軍”,其在制憲委員會選舉中的勝利或將激勵卡斯特參加2025年的大選。雖然該黨所獲成就令人“眼前一亮”,但其在參眾兩院仍處於弱勢地位,除制憲議程外很難對博里奇政府形成更大掣肘。而由“三駕馬車”制定的新憲法文本草案能否在今年12月舉行的全民公投中順利通過,將考驗左翼進步力量的能力。如果政府能在教育、醫療和養老金等領域的改革取得成效,那麼其將贏得智利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楊建民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旭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

來源:2023年6月1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