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大酒缸”

2023-06-13 09:52:28 來源: 《環球》雜誌

  每當傍晚飯口,各路小販如賣熏魚、賣爆肚、賣羊頭肉、賣蹄筋羊眼睛、賣餛飩、賣包子的,就紛紛趕往各自常去的大酒缸門前。

文/李寶臣

編輯/胡艷芬

  昔日北京酒館兼快餐飯舖的大酒缸遍佈全城,經營者多是山西人,店面規模不一。小的門臉一間,前店後家,酒缸兩三個;大的門臉三五間,進深勾連搭(多個屋頂沿進深方向前後相連接,在連接處做一水平天溝使雨水向兩邊排泄的屋面設計)幾間,廳堂寬闊深邃,迎面或側面一個大欄櫃,櫃上排列小酒罈與多個直徑約70厘米的大果盤。

  果盤盛放佐酒小菜,分常備與時令兩種。常備的如玫瑰棗、煮花生仁、炸花生仁、豆腐幹、豆腐絲、拌粉皮兒、腌雞子、鹽水青豆、虎皮凍、咯吱盒等;時令的如拍黃瓜、拌芹菜、煮花生、煮毛豆、香椿豆兒、芥末墩兒、豆醬、熏小黃魚兒、炸蝦等。也允許客人自帶酒菜。

  廳堂縱橫排列半人多高、口徑一米許的大酒缸,缸半埋地下,露出地面約70厘米,缸內儲存高粱“燒刀子”。缸口壓棉被條,上蓋紅漆、黑漆或本色半圓對拼的蓋子。缸蓋當桌面使用,四週擺放條凳。至於缸內是否每口都裝滿了酒,則另當別論。越到後來,大缸基本上是空的或大半是空的。酒缸早已變成純粹的商業營銷標誌。舊時北京人在外喝酒大都首選大酒缸。

  每當傍晚飯口,各路小販如賣熏魚兒、賣爆肚、賣羊頭肉、賣蹄筋羊眼睛、賣餛飩、賣包子的,就紛紛趕往各自常去的大酒缸門前。大酒缸當然不會坐失商機,自家也賣起侉燉魚、炮(bāo)羊肉與刀削麵、拔魚兒等。這無形中也擠了小販的買賣。侉燉魚是將魚收拾乾淨後,不經油炸直接燉煮,俗謂“千滾豆腐萬燉魚”,燉得越久越入味。出售則論條計價,價錢全都一樣。刀削麵係山西風味麵食,澆頭多為小燉肉。拔魚兒就是手托一盤稀軟面用筷子沿邊劃面、下鍋。

  到大酒缸喝酒二兩起步,以此為單位遞增。1959年統一計量制度之前,一斤為十六兩,兩及以下則是十進制,十厘一錢,十錢一兩。客人進入大酒缸點酒,從來都對夥計説“來二兩”或“倆二兩”“仨二兩”。大酒缸在計量制度統一之時,基本已經消失。若依然存在,是否延續二兩起步的售賣方式,不得而知。

  客人若點炮羊肉佐酒,也是喝酒的規矩,半盤二兩起步。前不久有位美食家講京城舊時的大酒缸,説點“炮羊肉”時,可以隨意點三五兩。這顯然是忽略了一斤十六兩的衡制歷史。其實,無論炮羊肉,還是涮羊肉,昔日售賣都是以盤為單位論多少的。

  如今專營炮羊肉的街頭食攤與小館已難見到,而涮肉館依然隨處可見、生意火爆。記得幼時隨先嚴吃過幾家涮肉館,無論哪家皆是論盤而不論斤兩的,四兩一盤起步,按盤遞進,絕無三五兩、半斤、一斤之類的説法。兩盤八兩是半斤,三盤十二兩,四盤一斤。即使計量標準統一改為一斤十兩以後直到今天,涮肉館仍沿襲傳統按盤計量的方式。一盤還是四兩,只不過比舊制肉片多了些,基價自然隨之提升。大酒缸的炮羊肉也是遵從當時流行的四兩一盤的售賣方式。

  逢有囊中羞澀的嗜酒之人,往往只要半盤二兩,還要囑咐夥計一句“多放蔥”,店家也不會拒絕。誠然,以盤計量遠不如稱重準斤準兩,很容易做手腳矇騙消費者,這就考驗店家的良心與商業誠信了。

來源:2023年6月1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2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