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魅影”誕生記

2023-06-01 09:54:33 來源: 《環球》雜志

5月3日,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劇組在上海大劇院展示帶粧彩排片段

  “到了快首演的那幾天,我想説,我已經愛上了中文發音,雖然我無法精通漢語,但這個演出版本實在太美妙了!”

文/《環球》雜志記者 許曉青

編輯/樂艷娜

  經過十多年的等待和一步步“靠近”,又經過近10個月的“孵化”,音樂劇《劇院魅影》首個中文版5月終于在中國上海誕生。在音樂劇史上堪稱世界級傳奇經典的“魅影”,開口唱中文了。大概連“魅影之父”、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也不曾料到,這部作品在倫敦首演37年後,有了中文版。

  更讓中國觀眾驚喜的是,這部作品的原味濃度之高、譯配之精良、還原之逼真,超出預期。一些網友在反覆觀看後興奮留言:中文版解答了很多“魅影之謎”,讓大家更能看懂“魅影”這個人物和這個故事,感謝劇組為觀眾帶來如此圓滿的中文“答案”。

變“不可能”為“可能”

  “成交!”當一位中國男演員在幽暗的舞臺上敲響拍賣槌,激昂的聲線依次介紹海報、音樂盒、大吊燈時,一場關于巴黎歌劇院紀念品的拍賣會一步步邁向高潮……幾乎復刻英文原版,這是在上海大劇院首演的中文版音樂劇《劇院魅影》的首幕場景。

  上海被譽為當代中國音樂劇市場的“晴雨表”,同時也是大劇制作的先鋒。十多年間從中文版《媽媽咪呀!》到中文版《貓》,上海一次次組建起國際化團隊,並一次次刷新國內音樂劇愛好者和國際版權公司對“中國品質”的認可。

  變“不可能”為“可能”,上海舞臺見證著變遷。“《劇院魅影》更難,它太紛繁復雜了,太宏偉了,以至于聽著好似‘天方夜譚’,但我們竭盡全力了……”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劇院魅影》中文版總制作人馬晨騁和他的團隊親歷了“孵化”的全過程。

  早在2018年,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下簡稱上海文廣)籌建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時,就擬訂了關于《劇院魅影》的一係列計劃,最初還有一個關于英文版的巡演計劃,隨後才是“孵化”首個中文版。到了2022年下半年,馬晨騁和他的團隊打算“再走快一點”。在音樂劇市場蓬勃發展、演藝消費逐步復蘇的背景下,時間不等人,上海文廣果斷決策,一舉越過英文版巡演階段,于是就有了2022年7月中文版制作的正式啟動,直至2023年5月迎來首批觀眾。

  馬晨騁認為,該劇目的全面“中文化”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最終能夠順利達成,得益于中外優秀人才團隊的深度合作。

  《劇院魅影》中文版演出由40余名中國音樂劇、歌劇、舞蹈演員共同呈現,樂池內配有16人組成的管弦及鍵盤樂隊現場伴奏,形成強大而豐富的聲場。在服飾和化粧方面,配有230余套標準化定制戲服、數百頂逼真的假發套等。自5月2日首場預演後,就收獲各方好評。

  “盡管時間緊、節奏快,但所有工種都特別有章法,這是一個非常成熟的‘魅影’運作體係。所有參與者進入‘魅影’的體係,都不會覺得慌亂,相反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更多地在思考和實踐,如何將這個體係與目前國內的音樂劇制作體係對接上。”十多年來從一名資深音樂劇愛好者成長為《劇院魅影》中文版制作人,上海文廣的趙晨琳頗為感慨。

  截至目前已演出近30場的《劇院魅影》中文版,由上海文廣出品,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制作,世界巡演版主創團隊真正好集團(RUG)、柯十路北美集團(Crossroads Live)全程參與“中文化”項目。今年以來,幾十位核心主創從世界各地集結上海,全程參與排練與技術指導,另有百余位中國本土的幕後工作人員參與。人員最多時,舞臺上下有200多人組成龐大的工作團隊,力求配合得“天衣無縫”。

  回首近10個月的“孵化”歷程,中外合作團隊前期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海選”。“我們把一切可以做的都做了,這是一個係統工程,要將‘魅影’各工種都配上國內最合適的人選,甚至到海外華人中去尋找人選,這頗費了一些周折,但最終的效果證明——‘海選’就對了。”趙晨琳説。

  通過“海選”,不僅遴選出三組演員擔任主演——魅影、克裏斯汀和子爵,其他角色也頗具亮點,比如可以唱到高音E調的花腔女高音、唱功和舞蹈功底皆一流的配角等。

  更為出彩的是譯配團隊的遴選,中外主創們從一開始就放棄了指定單一人選、單一中文臺詞本的國際慣常做法,也採取了超飽和的“海選”。“我們看了150多個人,有招募的,有聽取各方意見接受推薦的,還有我們自己去邀請的,等等。如此大動作就是為了讓歌曲譯配盡善盡美。”趙晨琳説。

  每天曲終謝幕時,全場都會收獲經久不息的掌聲。散場後,觀眾們仍戀戀不舍,主創團隊聽到最多的一句誇讚就是,“不愧是‘魅影’”。

  這讓趙晨琳覺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第18個語種版本

  “把心靈解放,幻想也不再虛妄,這無盡的黑暗你無從抵抗,一切都寫進黑夜的樂章……”這是《劇院魅影》經典唱段《夜之樂章》的部分唱詞。

  在香港音樂人、譯配總監陳少琪的帶領下,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的吳懿鋮、章翔、朱適琪組成的譯配團隊,出色完成了歌詞譯配任務。他們是《劇院魅影》第18個語種版本——中文版的重要推手。盡管他們回憶這段工作經歷時,都覺得個人的力量並不偉大,強調這主要是臺前幕後集體創作的成果,但觀眾們紛紛給出高分好評,説明《劇院魅影》的跨文化譯配確已邁出了扎實的一大步。

  從參加“海選”投遞簡歷和作品,到入選團隊,再到中文版首演成功,三個年輕人以豐富的音樂劇體驗和略帶個性化的處理,一次次嘗試著還原最原汁原味的“魅影”。

5月3日拍攝的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部分主角造型。

劇中人物依次為魅影(左)、克裏斯汀(中)、子

  “其實這更像是一場‘討價還價’,我們每個人都好像是‘小鎮做題家’,不斷解題,給出風格近乎統一,但表達又各顯神通的答案,最終由中方和外方來比對、回譯,再比對、再回譯,直至找到最恰當的解決方案。”旅美青年音樂人、譯配統籌吳懿鋮説。

  不僅針對膾炙人口的《夜之樂章》《別無他求》等經典唱段,譯配組要反覆推敲,針對三段不同歷史背景、帶有美聲唱法的“戲中戲”,他們也著墨頗多。他們甚至一度想以古漢語風格進行譯配,來嵌入“歌劇《漢尼拔》的排演場景”“歌劇《啞仆》的現場演出”等。盡管這樣的嘗試後來被淘汰了,但也讓三個年輕人進一步領悟到了精準譯配的深層原理。

  “比如歌劇《漢尼拔》的排演,出場是在整個音樂劇的較前部分,資訊量很大,在譯配時,如果丟失一些英語歌詞中的關鍵資訊,就無法精準。”章翔回憶。根據劇情,在這段歌詞中出現了“羅馬”這個詞的發音問題,起初設計了幾種方案,最終用了最巧妙的一種,讓人既理解劇情,又立即抓住笑點,這是團隊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的。

  更多的歌詞適配,則是通過演員進入工作坊後實現的。今年準備升學至大學本科的朱適琪是譯配團隊裏最年輕的,她回憶,涉及美聲的部分,更需要演員在試唱中去檢驗。“針對一句話、一個詞,我們提出的每個方案,只要有些許被採納,我都能高興一整天。”

  譯配的“實戰感”讓三位青年才俊倣佛加入了一個高度濃縮版的“大師班”。外方導演和編舞總是嚴格而充滿了活力,年紀最大的已年過七旬,他們時而給這些“孩子”鼓勵。

  “中國的譯配團隊令人敬佩,他們一絲不茍,在工作坊的階段也不斷提出修改意見,以至于我們有時‘想把他們關在門外’了,因為中文歌詞已經改得太好了!”《劇院魅影》中文版執行導演雷納·弗瑞德在首演成功後這樣説。

  弗瑞德也是《劇院魅影》韓文版和世界巡演版的執行導演。他感慨:“到了快首演的那幾天,我想説,我已經愛上了中文發音,雖然我無法精通漢語,但這個演出版本實在太美妙了!”

中文版“巨輪”已駛向大海

  背對著觀眾,在距離演員們的足尖最近的地方,向每個樂手發出最明確的信號……細細觀察《劇院魅影》中文版的每場演出,現場最低調也最辛苦的,就是西裝革履、戴著領結的音樂總監趙繼昀。

  “80後”的他來自北京,因為此前結緣《媽媽咪呀!》《貓》《周末戀曲》等音樂劇的創排,他笑稱自己幾乎把人生一半的時間都給了上海——這座中國的音樂劇之都。

  相對其他一些城市,上海的音樂劇市場已非常成熟,觀眾見多識廣,甚至有人對各種制作環節如數家珍,但觀眾無法取代現場指揮,正是他,掌握著帶領全劇攀上高峰的密鑰。

  趙繼昀説,音樂總監要對整個舞臺的各種動態了如指掌,這要比指揮一臺交響音樂會更“立體”、更難,每個維度都要兼顧,第一時間尋找到音樂節奏、音樂效果,找到與演員的咏唱、肢體表演及情感迸發之間的平衡點,讓觀眾在這場視聽盛宴裏感受到無比舒適,感受到精準與美。

  “舞臺的魅力在于瞬息萬變,每一天每一場都無法復刻,説不定今天某個群演的位置和上一場有些不同,又或許主角們的走位又隨機發生了一點變化。指揮統籌著視與聽,既要第一時間用肢體告訴每個樂手該做什麼,如何去控制輕重緩急,同時也要及時關注到臺上的微妙變化。”趙繼昀説。

  每當《劇院魅影》的主題音樂響起,趙繼昀就會兼顧觀察樂手和舞臺上每個演員的足尖,這是一個特別的觀看位置,也是最獨一無二的位置。

  樂隊的構建和演員的“海選”近似,也是來自天南海北的組合。由于中國內地尚無專門服務于音樂劇演出的樂隊編排,獨立的演奏員和鍵盤手通過招募聚攏到一起,大家都做著同一個演好“魅影”的夢,盡管基本上是“藏”在樂池中,但他們所奏響的音樂,與“魅影”這個人物一樣,是真正的主角。

  “《劇院魅影》的運作體係綜合性太強了,大家既夢想能有朝一日做成中文版,又總覺得好像只是在做一個夢,也正因為綜合性強,一旦開演,整個中文版‘巨輪’已駛向大海。作為指揮,我覺得我就像一名船長,‘駕駛’著一艘郵輪,在什麼樣的天氣下,什麼樣的海域裏,採用什麼樣的速度,即使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意外,我依然得掌控這個節奏,這也就是音樂劇指揮的魅力。”

  今年6月,上海站的首演場次全部完成後,趙繼昀將繼續帶隊完成全國巡演。“巡演意味著你要不斷地切換和適應某一座全新的城市及劇院。對演員、對樂隊、對整個工作團隊,也包括對我這個指揮來説,這都是對體能和意志的全方位挑戰。”

  趙晨琳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已安排了全國超過10個城市的巡演,這在《劇院魅影》英文版在華演出史上也是沒有的。首個中文版,加之近年來的舞臺技術革新,基本上可以讓更多中國二三線城市的觀眾在家門口欣賞到世界級的作品。至2023年底,《劇院魅影》中文版有望演出約200場。

  “這幾乎是每個音樂劇人的夢想,在擁抱《劇院魅影》的體係,進行深度學習之後,中文版也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寶典’,相信今後還會啟迪更多的中國本土原創及改編作品誕生。”對此,趙晨琳和趙繼昀都信心滿滿。

  無論未來如何,《劇院魅影》中文版的誕生,都給中國音樂劇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來源:2023年5月31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1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