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的蘆葦

2023-06-01 09:54:07 來源: 《環球》雜志

  取火,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艱難。回顧人類艱難打火、控制火的歷史,實際上是在回顧人類科學史、技術史、工業史的進程。

文/桂濤

編輯/胡艷芬

  有人將“會用火”視為人與動物的分界線,甚至認為取火才是人類文明的真正起點。細算起來,人類從自然界中取火的歷史雖長,但將火種裝在自己口袋裏、隨時取出使用的歷史並不長。

  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只需用一只手就可以打出一個安全可控的火苗(或者説實現對火的真正駕馭)——人類真正做到這一點,只是在100年前。要知道,那時我們已經發明瞭自動售貨機、飛機、坦克和速溶咖啡。

  取火,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艱難。回顧人類艱難打火、控制火的歷史,實際上是在回顧人類科學史、技術史、工業史的進程。

  北京最近舉辦了一場名為《取火》的展覽,展出的是田家青先生和幾個同好收藏的各式打火器,講述了人類打火的歷史與文化。田家青是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本人也是明清家具專家。他收藏研究打火器多年,從火鐮到火柴,從火絨機到打火機,來自古今中外的打火器琳瑯滿目。

  展品中,有不少中國古代的火鐮。一些是實用器,手持燧石擊打火鐮的鐵邊,火星點燃火絨,電光石火之間,文明得以産生與傳承;一些則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已喪失了實際用處,比如那個寬僅4釐米、僅比拇指肚略大的袖珍火鐮。

  還有西洋的古董打火機,它們或鍍金、鑲寶石、琺瑯裝飾,或由懷表、銀元改制而成,它們曾出現在紳士們的衣兜內、貴婦人的手袋中、一戰時的戰壕裏,為人帶來溫暖和希望。

  這些打火器讓我想到普羅米修斯的那根蘆葦。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把一根蘆葦伸向太陽,太陽點燃了蘆葦稈中幹燥柔軟的絨髓。火星在絨髓中緩慢燃燒,普羅米修斯通過這根燒著的蘆葦稈將火種帶到人間。

  普羅米修斯的蘆葦稈可謂是人類關于“火的容器”最早的想像。人類從認識火,到利用自然火,再到控制火、管理火,某種意義上來説,其實是對打火器、盛火器的認識和利用不斷深化。

  《取火》展覽並不大,卻帶來不少思考。田家青先生問我,看完《取火》展覽有什麼想法和感受?

  我回答,最好在門口立一尊普羅米修斯的塑像,向這位天庭盜火者致敬。

來源:2023年5月31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1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