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的憂傷與堅強

2023-05-23 07:07:40 來源: 《環球》雜志

 

2022年11月30日在以色列艾因博凱克拍攝的死海風光

  過去40年間,死海沿岸已形成8000多個天坑,這一數字仍在不斷上升,“天坑徒步遊”甚至成為當地旅遊業的一大特色。

文/《環球》雜志記者 王卓倫(發自耶路撒冷)

編輯/胡艷芬

  新娘禮服、芭蕾舞裙、擔架、漁網、鐵絲吊燈和西瓜……一係列日常物品浸泡在鹽度極高的死海海水中一段時間後,被裹上了厚厚的鹽晶。它們穿著閃亮的白色新衣,化身美輪美奐的藝術品,訴説著獨特的死海故事。

  這場主題為《燃燒的海》的展覽正在位于西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舉辦,為參觀者帶來了一場別具風格的視覺盛宴。據博物館網站介紹,以色列藝術家西加莉特·蘭多從小在耶路撒冷附近長大,見證了死海的生態環境在數十年間發生的急劇變化,由此決定舉辦這一展覽。展覽的主題發人深省:“脆弱的二元性:生存與死亡,傷害與治愈,破壞與希望”。

美麗之殤

  從平均海拔約800米的耶路撒冷一路向東行駛,會明顯感到氣溫和地勢的變化。穿行于蒼茫的戈壁之中,空氣中彌漫起陣陣熱氣,“海平面”“-150米”“-200米”的標識也依次映入眼簾,一直延伸至死海海岸——那裏是地球已露出陸地的最低點,位于海平面以下約430米。

  死海是世界海拔最低的湖泊,也是全球最深的鹹水湖。由于含鹽量是普通海水的約10倍,死海中鮮有生物存活,這也是人們將這方內陸鹽湖命名為死海的原因。同時,極高的鹽度造就了較大的浮力,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在水面漂浮。歡樂戲水的時候,留下一張張漂在水面讀書看報或渾身涂滿死海泥的照片,成為許多遊客的必打卡項目。

  然而,這份快樂或許會在未來某天不復存在。以色列環保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死海水位下降速度年均約1.2米,過去40年間累計下降約30米,水面面積在過去60年間縮減超過1/3。甚至有一種極端預測稱:死海可能于2050年幹涸。

  死海將“死”的原因,有天災也有人禍。除氣候變暖導致死海海水自然蒸發外,以色列和約旦截流約旦河水用于灌溉也令死海“入不敷出”,而約旦河是流向死海的最主要水源。此外,死海岸邊的大量工廠過度提取死海礦物質制造肥料、藥物和化粧品,也加速了水資源的消耗。

  在死海北部景區卡利亞海岸,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涂鴉壁畫既奪人眼球又令人嘆惋,它們出自10名藝術家之手,于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之際完工。藝術家們來自阿根廷、巴拉圭、希臘、葡萄牙、南非、西班牙和美國等地,呼吁人們重視死海萎縮問題,努力呵護死海生態是他們共同的心願。

  一幅圈層設色的壁畫在視覺上最為直觀,生動展示了死海如何以驚人的速度萎縮。“如你所見,最外面的淺藍色是1931年的死海,它曾經面積很大;再往裏一層的深藍色展現的是死海1996年的樣子,它們都已成為歷史;綠色代表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死海;深綠色預示著它不遠的未來。”巴拉圭藝術家奧茲·蒙塔尼亞對《環球》雜志記者説。

  活動組織者、美國藝術家克雷格·德肖維茨告訴記者:“即便與我15年前第一次來這裏相比,死海的海岸線也後退了好幾米。海水正在加速蒸發和流失,在未來三五十年間,死海或將消失不見。同時,由于海岸線後退,處處都是塌陷的天坑,這令死海的生態環境岌岌可危。”

  德肖維茨提及的天坑,也是死海水位下降所致。隨著海岸線不斷後退,原來有水處形成的鹽塊在地下水的衝刷下消失,地表從而呈現出一個個巨型窟窿。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過去40年間,死海沿岸已形成8000多個天坑,這一數字仍在不斷上升,“天坑徒步遊”甚至成為當地旅遊業的一大特色。

  站在死海岸邊,會看到大的天坑壯美如隕石坑,小的秀美似池塘。在陽光的照射和湛藍死海的映襯下,它們往往“顏值”頗高,呈現出綠松石色、墨藍色、粉紅色、明黃色……置身這童話世界般的多彩水域旁,讓人差點忘卻身後正上演的沉重悲劇。撲鼻而來的硫黃味,又將人的思緒拉回到現實中,不禁對死海的未來發出一聲嘆息。

鹽鹼之“甜”

  死海南北狹長,駕車繼續向南行駛,便來到以色列南部的內蓋夫沙漠地區。燥熱的氣息中,撲面而來的大片棕黃色並不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因為高低起伏之間,會突然出現大片綠意,給人帶來意外驚喜。筆直高聳的椰棗樹林、繁茂濃密的杏樹林、結著鮮艷果實的仙人掌、渾身尖刺的駱駝草叢……點綴在漫漫荒漠之中的旱地植物,展示著獨特而堅韌的生命力量。

5月3日拍攝的死海沿岸椰棗林

  高鹽度的水體導致死海周邊土壤高度鹽鹼化,而這並未影響岸邊的生機與活力,片片椰棗林鬱鬱蔥蔥、綠意盎然。椰棗是深受西亞北非人民喜愛的食物,由于其耐旱耐熱,成為不少地方沙漠農業的“常客”。記者走進一片椰棗林,發現其中土壤潮濕泥濘,與林外大片旱地形成鮮明對比。

  在這片林中忙碌的以色列椰棗種植專家奧代德·弗裏德曼向《環球》雜志記者介紹説,椰棗樹喜鹼性土壤,“上幹下濕”是最理想的生長環境。死海附近土壤條件特殊,需因地制宜,將水肥用量都增加一倍。而滴灌技術的廣泛使用,令每一滴水都用到了實處。

  記者看到,不少椰棗樹上都嵌有幾根與地面平行的針管,倣佛在做“針灸治療”。弗裏德曼説,它們是幾種不同的微型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內置的探頭,有的可以起到加熱作用,有的用于測量不同時段的溫度,共同起到準確、持續地管控溫度的作用,使椰棗種植的投入産出比實現最優。令人感到驚喜的是,科研人員發現,死海附近的椰棗甚至比普通旱地種植的椰棗甜度更高。

生命之光

  在死海附近種植適應鹽鹼地的鹽生植物,或許尚不足以滿足人們對“死海生命”的想像。而在距離死海最南端直線距離僅30公里一處名為“維多爾中心”的農場,大棚中品類繁多的日常消費農作物讓人眼前一亮——青椒、西瓜、甜瓜、莓子、辣椒、洋蔥、茄子、西紅柿隨處可見,色澤誘人、惹人垂涎。

  常在“維多爾中心”開展旱地農業研究的本古裏安-內蓋夫大學農學教授納夫塔利·拉扎羅維奇向記者介紹説,有50至60釐米深的農作物土壤是移植而來的,還採用了已較為成熟的滴灌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手段。在大量鋪設的感測器的配合下,所有數據上傳雲端,實現數字化精準農業管理。

  據統計,目前以色列約75%的土地使用滴灌技術,既節省了水資源,又有助于克服由高溫蒸發引起的土壤含鹽量上升。拉扎羅維奇説,這些係統會讓水肥定時定量慢慢滲入作物根部,滿足它們的生長需要。在大棚中的操控室,他向記者展示了感測器實時拍下的一張張青椒根部圖像。通過手機或電腦操控平臺,可以實時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並及時作出調整。

  目前,這一農場主要用于科研和展示,尚未實現大規模種植。拉扎羅維奇説,死海一帶獨特的自然環境,為極端條件下的農業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樣本,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農業專家前來調研考察。以他所在的古裏安-內蓋夫大學為例,每兩年會舉辦以“旱地、沙漠與沙漠化”為主題的論壇,幾百名國際專家共聚一堂,致力于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優化解決方案。

  “我們集思廣益,尋找生命的力量,也探索生命的奇跡。”他説。

來源:2023年5月17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0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