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科技自立自強 大灣區高品質發展按下“加速鍵”
大灣區科學論壇主會場
文/馬瓊
編輯/樂艷娜
5月的廣州,風光正好,地處三江匯集口、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南沙,以其“廣納百川”的姿態,迎接來自全球各國的頂尖科學家,激蕩起一場場科技創新與高品質發展的“頭腦風暴”。
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發起,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承辦的2023年大灣區科學論壇于2023年5月20至23日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行。
本次論壇以“智匯灣區,灣和世界”為主題,邀請國內外科學家、國際組織共同討論,在新的世界變化環境下,如何通過科技創新發展,推進大灣區實現科技高水準自立自強,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全球。
灣區創新活力持續迸發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在論壇上致辭時提出,大灣區擁有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優秀的科技領軍人才、完善的科技基礎設施、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為科技創新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白春禮説,要以此次論壇為契機,進一步發揮大灣區科技創新優勢、激發粵港澳三地創新活力,在科學和産業間架起一座溝通合作的橋梁,推進跨領域、跨區域科技交流與協同創新邁上新臺階。
“中國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參與,也將為世界人才提供機遇。期待大灣區科學論壇更好地發揮人才匯聚作用,成為世界優秀人才展示科技成果、交流科學思想、促進協同創新、加強國際合作的大舞臺。”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本次科學論壇開幕式的致辭中如是期待。
自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啟動以來,廣東省堅持“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主動協同港澳,不斷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聚焦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物流通等關鍵環節持續發力,從要素、平臺、項目、人才等方面加快推動粵港澳科技交流合作。
5月20日,南沙科學城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分論壇:聚焦科産城人融合 支撐區域協調發展舉行圓桌論壇
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業人才正在大灣區流動、發展,越來越多的聯合科創正在成長、壯大。廣東依托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臺促進三地合作,在橫琴布局建設各類創新平臺31家、前海集聚創新載體125家、南沙建成高端創新平臺132家;推動廣州實驗室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在香港設立分部;攜手港澳建設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在河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
此外,廣東已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載體超130家,在孵港澳創業團隊和企業近1100個。廣東省承辦的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港澳臺賽)帶動3400多家港澳臺企業在粵同臺競技,300多家港澳臺企業落地廣東;推進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外籍和港澳臺高層次人才認定,推動各地市設立“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專區”等。
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實力實現了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持續躍升。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2022年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人民幣,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正朝著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既定目標加速前進。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致辭中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支撐,希望科學家們、同胞們聯合起來,勇攀科學高峰、共謀創新發展,努力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品質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科創支援廣東加快高品質發展
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今,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活力,正在廣東持續迸發。
位于佛山順德北滘的美的洗滌電器制造車間裏,即便是到了“飯點”,生産線上的“工人”們依舊馬不停蹄地在忙碌。這些機器“工人”的工作看似非常簡單——在流水線上“抓”過來一個個電路板,完成係列測試,然後再“抓”回流水線上等待下一個流程,但在行業裏卻是首創。
這個“行業首創”,是與工廠相隔僅20余公里的季華實驗室智能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AI自編程快速部署機器人。AI自編程機器人革新了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方法,基于國際先進水準“元學習”演算法,通過語言、動作、手勢、圖像等多維度多模態智能感知與人機共融技術,可以讓機器人擁有“聰明的大腦”和“明亮的眼睛”。
作為廣東省委、省政府啟動的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之一,季華設計理念先進、建築規模宏偉,先期確定了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等學科方向,部署了機器人、高端醫療裝備等研究方向。成立5年來,實驗室整體建設成效居廣東省前列,如今已成為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新地標”。
2021年4月底,“佛山一號”上天的消息,刷屏佛山人的朋友圈。這顆衛星,也來自季華實驗室。成立之初,季華實驗室就提出要做“頂天立地”的事。翻開季華實驗室最新的宣傳手冊,“頂天立地”四個字被放在醒目位置,這也正是季華實驗室的定位之一。
5月20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澳門科技大學內爾生物物理與創新藥物實驗室主任,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內爾神經可塑性諾獎實驗室主任厄溫·內爾做了題為“大腦信號與藥物研發”的主題演講
目前,實驗室正牽頭組織實施顯示制造裝備攻關及産業化行動,聯合我國顯示領域優勢研究單位和産業鏈上下遊企業,著力推動顯示制造裝備技術升級,推動我國顯示産業升級並在廣東省培育千億産業集群。
同樣的科創佳話,也正在廣東其他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上演。2022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6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三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全省研發投入強度預計達3.26%,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在加強基礎研究、推動實驗室建設、助推高水準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支援戰略性新興産業及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進展。
打造科創“南沙樣本”
2022年9月24日,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在廣州南沙正式動工。該建築群由會議中心、科技館、科創中心和科學家公寓組成,地上總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預計將于2025年建成投用。
借助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廣州南沙正在促進科技創新合作、創新成果共用,打破制約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壁壘,構建起全球開放的創新生態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線下做快閃活動、去海邊的咖啡館聊項目、跟朋友約場籃球賽……25歲的澳門青年李偉傑在廣州南沙的生活豐富充實。李偉傑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從中山大學畢業後回到澳門創業,不到一年,又將公司遷至廣州南沙。
為何如此選擇?李偉傑表示:“去年剛來時,接駁廣州南沙與廣州中心城區的18號地鐵線開通不久,橫瀝站建得很新很漂亮,客流卻不多,僅僅時隔1年,現在高峰時段乘客都擠不進地鐵車廂。知名奶茶品牌店、咖啡店也陸續多起來。商業聚集了、人多了,從側面反映人們對南沙發展充滿信心。”
李偉傑説,轉戰南沙並非放棄澳門市場。團隊在澳門也有工作人員,只不過自己的創業項目是做文創潮牌,要進入公眾視野,還是要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擁抱更大的市場。
俯瞰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位于其地理幾何中心。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簡稱《南沙方案》),賦予廣州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重要使命,廣州南沙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2022年5月27日,人工智慧公司雲從科技在上交所上市,這是廣州南沙本土培育的首家科創板企業。依靠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公司發展迅速,研發了100余項自主可控的全鏈AI技術。雲從科技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正是大灣區加快建設的生動注腳。
在無人駕駛領域,小馬智行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廣州南沙的敢闖敢試。公司副總裁莫璐怡説:“南沙在全國率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路測政策,全域開放公開道路測試區,率先發放面向自動駕駛的貨運許可,需要勇氣和魄力。否則,我們就難以發展成為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
進入新的一年,廣州南沙的步伐明顯加快。“企業來南沙的熱情很高漲,電話咨詢中關于項目如何落地和操作的細節也問得多了,”南沙區投促局局長王劍介紹,今年以來,南沙的招商咨詢熱線就響個不停。今年的咨詢量是過去的10倍,咨詢的平均時長也從不到3分鐘增加到10分鐘。
數據最有説服力:1月29日,在廣州市2023年一季度重大項目開工簽約活動中,南沙區開工項目33個,總投資803億元;簽約項目30個,總投資1382億元……廣州南沙的科創已經起勢,正展現出強勁的後發優勢。
1月9日,中國首個全産業鏈商業航太産業化基地——中科宇航産業化基地在廣州南沙落成投産,具備年産30發固體火箭的産能;冷泉生態係統納入國家規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運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科考設施項目前期工作已啟動……
新發展動能正加速累積。過去1年間,廣州南沙高新技術企業增加158家至近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增長33.3%,25家企業入選廣州獨角獸企業榜單,新簽約227個項目,總投資額近4000億元,增長87%。
廣州市南沙區常務副區長魏敏説,南沙堅持聚焦實體經濟、制造業當家,探索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作為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基本路徑,以構建現代化産業體係夯實高品質發展根基。
天然的區位優勢,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在廣州南沙更快地走進現實。便捷的交通網,也讓一張密實的科技合作網在廣州南沙悄然鋪開。
在廣州南沙天後宮旁的一棟白色建築裏,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機櫃延伸出的百兆網絡專線,將廣州超算與香港科創力量緊緊連在一起。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張欣研究團隊通過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號”超級電腦,對騎行過程中的空氣動力學特性進行了研究。中國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因此提高訓練效率和比賽成績,並在東京奧運會場地自行車女子爭先賽中奪得一枚寶貴的銅牌。
得益于“天河二號”以及高效高精演算法技術分析,香港大學教授林讚育也能更加便捷地在海量的病原體基因數據以及其他流行病學及生態學數據中,追蹤重要病原體的起源、傳播和進化。
“過去5年,港科大共有超過200位老師使用廣州超算。香港的任何一個大學老師使用廣州超算,都跟使用局域網差不多。” 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感慨地説。
在蕉門水道旁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大灣區頂尖的海洋科技力量正在精誠合作。這家省實驗室把總部設在廣州南沙,並在香港、深圳分別設立了分部。
“這是香港在和內地科技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的最大的一次性撥款。當國家正在創造條件鼓勵香港科技工作者參與內地科技計劃之時,經費過河讓香港科學家看到了希望。”該實驗室香港分部主任、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係創係主任錢培元至今難掩激動。
在這張合作網中,共用的科技資源又何止資金、數據和人員。江海交匯春潮涌,“灣區有大未來,廣州南沙有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