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或婚姻並不是愛的唯一形式”

2023-05-19 07:04:09 來源: 《環球》雜誌

 

2月14日,在泰國芭提雅東芭樂園,新人騎乘大象參加婚禮

編輯/張海鑫

  《環球》雜誌:有人説現在是低慾望時代,一些年輕人連戀愛都不想談了,你覺得戀愛和婚姻是青春的必需品嗎?

  勞拉·伊格萊西亞斯(西班牙):對於我來説戀愛是必需品,婚姻不確定。在西班牙有一種事實伴侶,也會保證一定的合法性。所以,如果不涉及財産,人們可能並不會結婚。

  伊卡·拉姆(加拿大):我需要戀愛,但婚姻並不是我現在要追求的。我的青春很長久,我有整個人生的時間去尋找婚姻,但現在我更願意自由地去體驗人生。

  伊萊亞斯·卡戈(肯尼亞):愛是每個人的必需品,婚姻卻並不一定。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婚姻或許影響了人們追逐真愛。

  布倫達·歐曼(肯尼亞):在當前的趨勢下,大多數年輕人認為婚姻並不十分吸引人。過去,大多數女性為了經濟保障而結婚,但自從提倡性別平等以及婦女被賦權以來,結婚的原因正在改變。我認為,渴望愛是人之常情,但婚姻並不是必需品。

  薩布麗娜·皮策(巴西):儘管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一個越來越難以建立緊密關係的時期,但人類作為集體生活的物種,並不適合獨自度過一生。因此,我認為愛情和婚姻對於現代年輕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胡安娜·桑切斯(墨西哥):戀愛和婚姻當然是一個人生活中值得體驗的一部分,但如果有所缺失也不代表青春的不完整。比起説是必需品它們更像調味品。一個人可以談很多戀愛結好幾次婚,也可以選擇不戀愛不結婚,都取決於自己。

  喬·墨菲(新西蘭):很多年輕人都在談戀愛,卻不願結婚。我個人認為,愛情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婚姻則是一種奇怪的、遙遠的法律概念。

  蘭西·麥克默裏(新西蘭):現在的戀愛、約會和婚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複雜,這就是許多年輕人已不像前幾代人那樣在意婚姻的原因吧。我認為愛和支持是必要的,然而,愛情或婚姻並不是愛的唯一形式。我們也可以在一些柏拉圖式的情境與關係中收穫愛,比如朋友、家庭或社區。

  妮達溫(泰國):戀愛和婚姻都沒有以前所覺得的那麼重要,也不是非得年紀到了就得結婚生子。現代女性大多有自己的事業,受過良好教育,不需要依附誰,大家的人生中並非只有婚姻和愛情。

  吹戶美南(日本):愛情和婚姻對我來説是必要的。婚姻並非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必需品,但我周圍的大多數女性朋友都渴望結婚,希望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李香美(韓國):如果單身讓一個人感到更舒服或者本身就是很優秀的人,那比起戀愛和結婚,把精力投入到自己更喜歡的事情上也不錯。

  苗敏烏(緬甸):現在這個時代,戀愛是避免不了的,悲歡離合也很正常。但結婚就要慎重考慮了。物價上漲這麼快,一個人生活都不容易,要組成一個家庭面臨的困難就更多。在緬甸文化裏,兩個人相愛就要以婚姻為目的。

  山維昂(緬甸):婚姻是社會的必需品。但對於個人來講,戀愛更像是必需品。

  朵阿·穆斯塔法(埃及):埃及父母是比較看重子女婚姻的,所以有些埃及男孩不談戀愛,直接結婚。

  《環球》雜誌:選擇進入婚姻時,更看重哪些因素?兩人的感情基礎、價值觀、經濟條件、未來的人生與職業規劃匹配度或者其他?

  傑奎琳·帕塔辛(加拿大):在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是要找一個你真正愛的、真正想和他在一起的人,你可以和這個人共渡難關。經濟條件當然也很重要,但真愛至上。

  瑪麗亞·季卡列娃(俄羅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感情基礎和價值觀。如果兩個人互敬互愛,他們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薩布麗娜·皮策(巴西):在我看來,夫妻需要在價值觀方面保持一致,這樣才能避免雙方的衝突,同時雙方的未來計劃和生活方式也要相互契合,因為他們將要一起度過漫長的歲月。

  朵阿·穆斯塔法(埃及):我個人認為要有感情基礎和相近的人生規劃。在埃及,年輕人可以先訂婚,然後再談戀愛,如果談得好,可以進入婚姻殿堂;如果覺得不合適,可以解除婚約。有些女孩沒有工作,結婚後不幸遭遇家暴,但是因為擔心離婚後失去經濟來源,以及無法照顧孩子,所以委曲求全,繼續和丈夫生活在一起。

  布倫達·歐曼(肯尼亞):當選擇結婚對象時,我更重視他的價值觀是否與我一致。禮貌、善良、謙遜等品質也很重要。當然,經濟條件等也不能忽視,特別是如果雙方想要組建一個家庭,就必須考慮為孩子們提供食物。

  吹戶美南(日本):我會在意伴侶是否想要孩子。一直以來我都是想要孩子的,如果我男朋友不打算要孩子,即使彼此相愛,我也可能會選擇分手。

  阿維亞德·烏爾曼(以色列):在挑選美食或者哪款牛奶時,人們往往會花很多精力去計算其營養價值和卡路裏。但在婚姻方面,人們略顯草率。這是近年來離婚率走高的原因之一。在選擇伴侶時,我認為首先應該考察雙方是否有共同的興趣,能否通過坦誠的溝通共同克服苦難,以及是否有共同的成長願望。當然,兩人還必須價值觀相同。比如,假若我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卻遇到了一個不信仰宗教的人,就可能會在婚後發生理念衝突。我們不應該為了結婚而拋棄自我。

  喬·墨菲(新西蘭):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伴侶應該在性格(很好相處)以及宗教信仰、財富和生活目標(在世界何處生活,是否都想要孩子)等方面與我匹配。

  洪誠彬(韓國):感情基礎很重要,如果沒有感情基礎,兩人的結合就不該被稱為“婚姻”。

  李香美(韓國):首先,最重要的是彼此的價值觀是否相符,只有價值觀一致,才能在人生中一同前進。其次,性格、笑點、經濟觀念等都很重要。此外,坦白説,外貌也很重要。

  胡安娜·桑切斯(墨西哥):對方三觀吻合、情緒穩定、能讓你安心是最重要的。經濟條件也要考慮,因為要組建家庭避免不了這塊。

  苗敏烏(緬甸):我覺得除了要考慮兩人是否有愛情,還要考慮對方是否有學問。談戀愛要先看這個。而做警察的妻子,還要注意平時的言談舉止。

  《環球》雜誌:你有被家人或朋友“催婚”“催生”嗎?如何應對這些壓力?如何看待現在一些年輕人的“晚婚”與“不婚”主義?

  瑪麗亞·季卡列娃(俄羅斯):我沒有遇到過“催婚”“催生”這些問題,媽媽説接受教育對於現在的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受到這種壓力,他們千萬不要自卑,要遵從自己的內心想法。

  薩布麗娜·皮策(巴西):我的家人沒有對我施加結婚的壓力,他們認為,先實現個人成就,再考慮與他人共度余生才是重要的。我認為,如果一個人願意,那麼找到愛或開始一段感情永遠不會為時過晚。對於年輕人群體中的“不婚”現象,我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現象。

  朵阿·穆斯塔法(埃及):我現在23歲,父母有點着急,但我不急。我希望等到一個“對的人”,就是我喜歡的、適合結婚的人。也有一些埃及人“晚婚”,但大多數埃及父母都會催促子女儘早結婚。

  伊卡·拉姆(加拿大):當然會被家人“催婚”“催生”,不過,我不會覺得有太大壓力,因為我是個很自我的人。我不想做的事情永遠不會為別人去做。我對自己的想法十分了解,其他人給我的壓力對我來説並不重要。

  伊萊亞斯·卡戈(肯尼亞):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結婚的壓力。家人們只是以開玩笑的方式提起過,父母也曾提出希望我結婚,但在這樣的談話中,我一直表現得漫不經心,只是説聲“好的”就結束了話題。不結婚也挺好的,任何時候,結不結婚或者是否晚婚都需要承擔一定風險,一定不要迫於壓力做選擇,不能只是為了結婚而結婚——因為它會把我們帶到一個未知的領域。

  布倫達·歐曼(肯尼亞):我目前沒有感受到催婚或者催生的壓力,因為家人明白我剛大學畢業,在經濟和情感上都不穩定。我個人認為,晚婚的概念來自一種社會建構,而結婚的壓力常常是施加給女性的。

  妮達溫(泰國):家人沒有催婚,更沒有催生。如果想要孩子那就早結婚。但不結婚有不婚的好,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天天圍着家庭和小孩轉。

  勞拉·伊格萊西亞斯(西班牙):家人沒有催婚,但我很喜歡孩子,只是還不到年齡。晚婚和不婚都是個人選擇。西班牙人結婚大概普遍都挺晚的,我認識的人中四五十歲才結婚的多的是。

  吹戶美南(日本):我和男朋友已經在一起4年半了,周圍的朋友都看好我們會結婚,經常説“以後要邀請我參加你們的婚禮呀”!但我不覺得這給了壓力。我對“晚婚”與“不婚”主義者也完全沒有不好的印象,因為這是別人的生活。不管是誰,都有權利去選擇讓自己最快樂的生活方式。

  阿維亞德·烏爾曼(以色列):我今年30歲,沒被“催婚”。我的絕大多數朋友都結婚了,有些已經有了孩子。我沒有經歷過來自外界的“催婚”,但這幾年我開始對自己施壓。因為文化因素,我有結婚的期望。

  喬·墨菲(新西蘭):我沒有任何壓力。我覺得晚婚將越來越普遍。

  蘭西·麥克默裏(新西蘭):我個人沒有感覺到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壓力。婚姻應是一個重要承諾,你不應該為了迎合社會、家庭或朋友的期望而結婚。

  洪誠彬(韓國):有被催婚的經歷,但不覺得是壓力,原因是遇到了就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以前韓國社會提倡早婚,但隨着時代變化,人們的觀唸有所轉變,年輕人“晚婚”,也是跟隨時代變化而産生的變化。

  李香美(韓國):周邊的人好像不會特別催婚。尤其是現在結婚的年齡段較以前變化很大,所以也不會覺得到了某個年齡還沒結婚很奇怪。如果有人一直對我催婚,我會反問説“你會給我提供結婚資金嗎”。最近流行不婚主義或者晚婚,從國家立場來説並不提倡,但站在個人角度,他們有選擇怎樣生活的自由。如果國家真的想提高結婚率和生育率,應該多考慮為年輕人營造宜婚、宜育、宜居的社會環境。

  弗朗西斯科·卡涅多(墨西哥):我確實經歷過這些。但我會告訴他們我和我伴侶對未來的憧憬,在我們當前的生活階段,孩子不在計劃之內,未來可能會有。至於不結婚或晚婚,我不認為這有什麼問題,重要的是你與伴侶一起生活,並不需要什麼標籤或法律程序。

  苗敏烏(緬甸):我現在有女朋友。女方那邊在農村,她家人希望我們結婚。但我説,想升職後再結婚。女朋友是接受的。因為我們談戀愛已經很久了,女方的父母和親朋好友催婚可以理解。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有爭執。我跟她説,什麼都不具備的情況下貿然結婚,會使我們的生活很艱苦,我希望再等一段時間後組建家庭。她接受了。好像我們緬甸人特別喜歡干涉別人家的生活。

  山維昂(緬甸):我遇到過“催婚”,也有“催生”。現在的經濟、社會和時代發展階段等現實原因,促使大多數年輕人選擇“晚婚”。這種現象對國家的人口發展會有影響。

來源:2023年5月1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