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的人不多,但也有”

2023-05-19 07:03:47 來源: 《環球》雜志

2018年10月14日,在緬甸仰光舉行的婚禮博覽會上,模特展示婚禮服飾

編輯/黃紅華

  《環球》雜志:你身邊有年輕人“啃老”現象嗎?你怎麼看?

  苗敏烏(緬甸):有啊。自己年紀也不小了,還在用父母的錢。我鄙視這樣的人。

  山維昂(緬甸):緬甸的習俗是父母把兒女留在自己的身邊親自照顧,即便是結婚了,父母也會讓兒女跟自己住在一起。因為一直有父母照顧,自己就沒有挑戰的心理了。不過,也不是每個年輕人都這樣。

  朵阿·穆斯塔法(埃及):埃及也有不少“啃老”現象。子女沒有文化,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工作掙得少、活又累,不喜歡幹,就不上班,或在家玩,只能靠父母接濟。

  薩布麗娜·皮策(巴西):是的,我觀察到周圍有很多年輕人仍然依賴父母經濟上的支援,特別是在我所住的大學宿舍裏。如果年輕人還沒有能力獨立生活,但正在努力工作或正在學習以實現這種獨立,我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不認為長期依賴父母經濟上的支援是一個好現象。

  瑪麗亞·季卡列娃(俄羅斯):“啃老”在俄羅斯比較少見。我身邊大部分的人是一邊學習一邊打工,或者畢業後就開始工作,因此很少人“啃老”。

  洪誠彬(韓國):有很多“啃老”的人,但個人認為這情有可原。收入有限的同時物價在飛漲,我認為大部分人都不敢説實現經濟獨立。

  李香美(韓國):“啃老”的人不多,但也有。我更覺得是因為父母有能力支援孩子,但無論如何零花錢也該自己打工來賺取。

  傑奎琳·帕塔辛(加拿大):我身邊沒有“啃老”的人。我覺得人應該盡自己所能去做一些事,學會照顧自己,而不是一直在家待著,因為總有一天他們不得不自己養活自己。

  伊卡·拉姆(加拿大):我身邊沒有這樣的人。我的朋友圈裏單身的都是事業成功、過著精彩生活的人。我本人對“啃老”的人印象不佳。

  弗朗西斯科·卡涅多(墨西哥):我認為這是社會出了問題。如果年輕人因為缺乏機會而“啃老”,那是社會的責任。但如果是為了享樂,就該檢討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往往是父母的過度保護,導致在他們成年後父母仍繼續在經濟和社會交往上過度照顧子女。

  胡安娜·桑切斯(墨西哥):大家都有工作,只是部分年輕人需要家裏人經濟上的支援。還要看如何來定義,我覺得只要不是什麼價值都不創造就不算“啃老”。

  吹戶美南(日本):今年我24歲了,仍然和父母住一起,可能在一些人眼中我就是個“啃老族”吧。但是對有很多朋友的我來説,不認為自己是個“啃老族”!哈哈哈!我想如果到了28歲,我還沒有結婚,應該會開始一個人生活吧。

  托納(泰國):有“啃老族”,覺得他們運氣好。

  妮達溫(泰國):不接受“啃老”。自己身邊都是學霸和優秀的人,沒有“啃老”的朋友。

  弗朗西斯科·桑切斯(西班牙):目前沒遇到過,我覺得年輕人應該找份工作。

  勞拉·伊格萊西亞斯(西班牙):很多啊,很多年輕人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就只能跟父母一起住。

  喬·墨菲(新西蘭):身邊沒有“啃老”族,我認為這些人的生活非常可悲,希望他們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阿維亞德·烏爾曼(以色列):當然有,以色列的生活成本很高,沒有父母的幫助,小夫妻沒有能力買房。他們不該受到責備,因為生活成本太高了。是的,你也可以選擇搬到另一個國家,但這並不總是切實可行的。也許人們更應該管理好開支,但在這上面可做的真的不多。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情況大概都是如此吧。

  《環球》雜志:對孩子保育有何考慮,會請老人幫忙看孩子嗎?

  苗敏烏(緬甸):在結婚後,還是要妻子來照顧孩子。因為我是警察,有國家任務。如果有了孩子,還是會讓他上公立學校的。

  山維昂(緬甸):孩子還是要自己帶,不會請老人幫忙的。

  朵阿·穆斯塔法(埃及):如果女方要工作,會請老人幫忙看孩子;女方不工作的話,就自己看。

  薩布麗娜·皮策(巴西):照顧孩子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有必要,我會請求父母幫助照顧,但只會在必要的情況下,比如孩子生病等特殊原因。

  瑪麗亞·季卡列娃(俄羅斯):會的,如果父母工作也很忙,可能會請爺爺奶奶幫忙照看。

  洪誠彬(韓國):如果夫妻都是上班族,又不想放棄職業生涯,那麼從一開始就不應該生孩子。當然啦,真有了孩子,會拜托雙方父母或者請保姆來照顧。

  李香美(韓國):目前我還沒有結婚生子的想法,但如果有了孩子,夫妻是雙職工,那麼至少有一人要請育兒假來照顧孩子。主觀上不想拜托老人們來照顧,但如果萬不得已,比如請不起保姆,可能還是要拜托雙方父母,不過還是會想盡力先由自己來照顧。

  傑奎琳·帕塔辛(加拿大):我會選擇自己來帶,因為我覺得孩子在幼童時期應該與父母在一起。如果需要,也會讓媽媽幫忙看孩子。

  伊卡·拉姆(加拿大):如果我生孩子,我想自己撫養。

  伊萊亞斯·卡戈(肯尼亞):首先,我有責任保障孩子安全,生活舒適。至于是否會讓老人帶孩子,取決于老人是否願意。

  布倫達·歐曼(肯尼亞):在肯尼亞,老人在照顧孩子方面並沒能發揮積極作用。如果我有了孩子,我將不得不雇用一個保姆,負責在我工作時照顧他們。

  弗朗西斯科·卡涅多(墨西哥):我相信父母(祖父母)在照顧孩子(孫子女)方面會有很大幫助,因為他們有經驗,但我不會把全部責任推給他們,因為我認為父母才是對孩子負完全責任的人,祖輩只是提供建議和支援。

  胡安娜·桑切斯(墨西哥):首先要想清楚生不生,生完之後傾向于請父母幫忙照顧。

  吹戶美南(日本):我還沒有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一個父母關係融洽、幸福美滿的家庭長大,並且希望能幫助他/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現在我必須存錢。

  托納(泰國):看老人意願吧,如果他們想幫忙帶就讓他們帶。

  妮達溫(泰國):要看老人的具體情況,是否適合照看孩子。

  勞拉·伊格萊西亞斯(西班牙):如果住得比較近,偶爾會請父母幫忙照顧孩子吧。

  阿維亞德·烏爾曼(以色列):這個問題每天至少都會在我腦海中閃過一次,答案很簡單:當我確定能夠給他們好的生活時,我才會生孩子。我8歲就失去母親,家庭經濟狀況很不好。我知道我的孩子長大後會與我不同,對我來説重要的是能為他們提供個人發展所需的一切,讓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24歲時我又失去了父親,我沒有父母可以依靠,所以我很清楚,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責任必須自己去承擔。

  《環球》雜志:如果結婚,會選擇和父母住在一起嗎?

  苗敏烏(緬甸):我的父母不在了。婚後是否會選擇和父母同住,這個結婚後才能知道。因為警察這個職業,我需要去派遣的地方任職,可能不會跟(對方)父母住在一起吧。

  山維昂(緬甸):現在就跟父母住在一起。

  朵阿·穆斯塔法(埃及):不會和父母住在一起。埃及人結婚是要先買房的。即使老人幫忙看孩子,也不會選擇住在一起。

  薩布麗娜·皮策(巴西):我還沒結婚,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我認為房子只屬于他們,我需要去掙自己的房子。

  瑪麗亞·季卡列娃(俄羅斯):並不會!結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行。新婚夫婦應該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洪誠彬(韓國):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應該獨立生活。

  李香美(韓國):不會。結婚意味著獨立後組成了新家庭,不想和父母一起生活。

  傑奎琳·帕塔辛(加拿大):這取決于父母是否願意和我一起住。

  伊萊亞斯·卡戈(肯尼亞):如果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是很容易相互包容和理解的,那麼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夫妻,簡直就是置身于天堂。

  布倫達·歐曼(肯尼亞):不,如果我結婚了,我會和丈夫的家人住在一起。

  胡安娜·桑切斯(墨西哥):不能接受。可以住得近,但不能住一起,什麼都不方便。

  吹戶美南(日本):我不想和父母住在一起,當然能住得近一些是個不錯的選擇。我感覺和我父母住一起的話,我丈夫會感覺不自在。

  阿卜杜拉(沙特):很多沙特家庭是大家族的生活方式,結婚後會和家人、家族住在一起,或者出去蓋自己的房子或者租公寓。主要是根據各家的經濟情況。

  妮達溫(泰國):我媽媽不允許我婚後跟男方父母同住。

  阿維亞德·烏爾曼(以色列):結婚之前,我就想去和我的伴侶一起住。我認為一對夫婦需要他們獨有的空間、和平安靜的環境,這樣才能共同成長。這也會讓我們看到夫妻在一起生活是什麼感覺。但如果與父母住在一起,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衝突。當然與父母同住可以省下錢,但他們很難按照自己的意願自在生活。這種代價用錢無法彌補。

  《環球》雜志:你存錢嗎?覺得存多少錢才能應付未來的生活?

  苗敏烏(緬甸):現在我的月收入是20萬緬元(約合人民幣659.5元),我存一半。這也是為未來的生活考慮。

  山維昂(緬甸):存啊,因為只有存到一定數量的錢才能應付未來的生活。

  朵阿·穆斯塔法(埃及):會存錢。可以買更貴更好的東西,也為了去旅遊。但有些埃及年輕人不存錢。

  薩布麗娜·皮策(巴西):存錢很重要,但目前我還沒能力建立一個應急儲備金。雖然無法確定為了未來有保障需要儲蓄多少錢,但我認為每個月都要存下一部分工資。

  瑪麗亞·季卡列娃(俄羅斯):我當然存錢,具體數額説不好。每個人最好都有足夠的錢,既為了買一些必需品,也為了在自己和家人生病時能救急。

  洪誠彬(韓國):目前還沒有儲蓄存錢,如果要存錢,覺得要把工資的一半存起來。

  李香美(韓國):我每個月都存,但不太知道要攢多少錢才能支撐晚年生活。

  傑奎琳·帕塔辛(加拿大):我現在就在存錢。為了我未來的家庭,我要存一大筆錢,只是不確定需要一個多大的數字。

  伊卡·拉姆(加拿大):每個月會試著存下工資的20%~30%。到底需要存多少錢才可以應付未來的生活還沒想過。

  伊萊亞斯·卡戈(肯尼亞):錢是流動的,不斷去挖掘錢的“流動性”確實有可能,但儲蓄的錢總會花光,永遠流動的錢也並不存在。對我來説,賺足夠多的錢來養家,是一道困難的數學題。

  布倫達·歐曼(肯尼亞):要存,但我的收入很低,因此可以存的錢很少。因為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因此大部分需求都是由家人們提供的。

  弗朗西斯科·卡涅多(墨西哥):我會盡可能多存錢,因為未來會有很多支出(例如買房),沒存款會很困難。我不清楚需要多少錢才夠支撐生活,但至少要有穩定的收入吧。

  胡安娜·桑切斯(墨西哥):我存,但這個沒有上限,不同階段也不一樣。短期內我的目標是存夠我可以隨時辭職的錢。

  吹戶美南(日本):我正在儲蓄和投資,但還沒有存下足夠應付未來生活的錢。我沒有清楚計算過將來養育孩子或者自己養老具體需要多少錢。

  妮達溫(泰國):有存錢。我自己很有危機意識。覺得存個100萬泰銖(約合人民幣20萬元)以上才能獲得最基本的安全感。

  弗朗西斯科·桑切斯(西班牙):存的。我覺得在西班牙大概得需要8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00萬元)吧。

  勞拉·伊格萊西亞斯(西班牙):不存。30歲後會考慮。

  喬·墨菲(新西蘭):我儲蓄和投資是為了長期發展。到底需要多少錢很難預測,因為家庭生活很漫長,不過我中短期內不想要孩子。

  蘭西·麥克默裏(新西蘭):我有存錢,但肯定還需要更多的錢,才能放心地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我對自己需要多少錢沒有明確的概念,但我想,如果建立家庭,就要盡其所能、傾其所有地來照顧家庭。

  阿維亞德·烏爾曼(以色列):我有人壽保險,也有銀行存款。我認為沒有一個金額“足夠”應對未來的生活,主要看你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我對生活品質要求比較高,所以沒有對金錢的追求設置上限。

來源:2023年5月17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0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志”。

手機版